-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这个秋季,故宫里的《清明上河图》、汝窑瓷器展、龙美术馆的“宫廷艺术大展”以及拍场上的最贵妃嫔像,造就了宫廷艺术在艺术界与收藏界的持续热度。尤以清朝康雍乾三位皇帝,治国有方,弄墨有法,值得称道。其实他们的文人墨客情怀不仅之于书画、陶瓷,清朝皇帝尤其是乾隆帝对文房四宝亦是偏爱有加。
今年保利春拍的清宫玉赏文玩专场中,清乾隆的一套十方“龙香”御墨拍出822万元人民币的高价,打破御墨拍卖纪录。虽然这样的高价并不频出,却投射了些许御墨收藏的信号,尤其是近几年来,在书画藏家、艺术家、书法家的藏品清单中,必有几锭像样的古墨收藏。本文就以“清宫御墨”为由头,看清朝皇帝如何在黑漆漆的方寸之间以墨造景、寻得乐趣。
碎明朝御墨的乾隆帝
与书画、瓷器相比,御墨算不上清宫收藏中的重要品类,却在180万件故宫博物院藏品中占了5.3万件,这个数量不小,甚至相当于某些大文物类别的总量。这个数字是故宫博物院古器物部副研究馆员林欢十年前刚刚进入故宫工作时,赶上了时任院长郑欣淼先生带领全院盘点故宫文物,一件一件清点出来的。
2005年,林欢作为新人进故宫工作,从最开始的点数、清查的库房工作,到对故宫御墨的收藏了解,再到御墨深入研究,林欢十年来的工作就这样立足于“墨”而展开。
明宣德 金凤元珍珠香墨明,高8.7cm,宽2.5cm,厚0.7cm,重25.5g。清宫旧藏。
墨呈圭形,木简式,通体漆皮。一面两上端分别浅浮雕日月,其内分别雕刻金乌飞翔与玉兔捣杵,下饰祥云。其下有阳文楷书“定册惟幕,有安社稷之勋”10字。
明万历 方于鲁文彩双鸳鸯墨 直径9.6cm,厚1.6cm。
墨圆形,周围凸起边棱,涂金。一面中央凸起长方形栏,栏内涂金阳文行书“文彩双鸳央”五字;栏外左侧近边缘处阳文楷书“方于鲁制”名款,右侧阳文“画一星”三字。另一面雕双鸳鸯,红、绿、金三色彩羽。明初,墨上有施金彩者,但不多见。万历时期,墨上施金错彩之风开始盛行,反映了当时崇尚豪华的社会风气。
明万历 汪文宪青麟髓墨, 高8.2cm,宽2.5cm,厚1.3cm,重27g
墨为牛舌形。通体浮雕涂金,周身布满云龙纹。一面上方中央有长方形凹面,署阳文楷书“青麟髓文宪制”竖排两列六字款。“青麟髓”为明代徽州制墨家推出的品牌墨之一,最初由方于鲁开创,其后徽墨制造业中的制墨家多有仿制。
御墨收藏以故宫博物院为主,却也仅存明清两朝的御墨收藏。林欢介绍,故宫收藏最早的墨算是明宣德时期的墨,永乐之前的墨都没有确定的故宫传世收藏,只有清朝仿永乐墨,椭圆形,上面刻着“大明永乐年造”。
就目前看来,明朝留存下来为数不多的御墨主要在宣德、成化、隆庆、万历四个时期,而且是黑墨少,彩墨多。“那时候墨造出来就是为了使用,彩墨用的少,相对比黑墨也要结实一点,所以留下来的多一些,黑墨造的多,反而留下来的少。《乾隆档案》也记载着,把明朝遗存下来的破的、裂的黑墨全部都捣碎,重新揉揉捏捏就变成乾隆的墨了。”林欢告诉雅昌艺术网记者,其实现存故宫御墨收藏明朝数量并不多,也有专家开玩笑的说:“这还得归功于当年乾隆皇帝手下留情,没有把所有的明朝御墨给砸碎了。”在建国之后,老收藏家们也陆续向故宫捐赠过明朝御墨,与原有明朝留存下来的御墨构成了如今故宫收藏的明朝御墨。
明朝后期宫廷多政治斗争,皇帝少理朝政,用墨量不大,作为制作御墨的司礼监也就不再继续制墨,留存下来的墨就更少了。一直到清朝,皇帝开始干实事儿,设立了单独的机构“御书处”,主要印书,也负责制墨,才开启了清朝御墨收藏的序幕。
清康熙 兰台精英墨,长7.1cm,宽1.7cm,厚0.7cm。
墨长方形。正面阴文填金楷书“兰薹精英”四字。背面阴文填金楷书“康熙乙亥”四字款,下阴文填蓝“织造臣曹寅监制”七字款。此墨质地坚实细腻,蓝彩内蕴,体现了清初墨品的质感及当时崇尚简洁而不事繁华的审美取向。
清雍正 叶公侣乐志图墨,清雍正,长7cm,宽1.8cm,厚0.7cm。
墨长方形,墨面填金楷书“乐志图”三字,下题阳文楷书“歙叶公侣监制”款,墨背雕饰螭纹,墨侧题阳文楷书 “雍正乙巳年夏月”。制墨者以“乐志图”为铭或反映了特定历史背景下文人韬晦自守的心态。
康熙时期的御墨样式并不繁杂,墨的正面多刻以“万寿无疆”“天章焕彩”等固定的四个字,以祝福皇帝长寿、或者夸皇帝文采好等词汇,墨的背面则刻一株松树或者几条龙,这是康熙时期地方进贡墨的样式,所以现在能够看到的康熙时期流行的墨大部分都是固定的图案。到了雍正时期,开始觉得这样的形式过于简单,就开始在原有字和图案基础上,加小米粒大的珍珠,亦或是在墨的周边画一圈螭龙、夔龙图案,再涂上金色,就更漂亮也更加有档次了。
而到了乾隆时期,御墨的制作开始变得繁杂起来,传统的样式就逐渐被摒弃,日常用墨和收藏御墨也开始出现明确的划分:“现在大量存在的是一种叫作淳化轩的墨,一种是一个小人拱手作揖,被用作日常使用;有一些舍不得用的墨则加入了另外的设计,就像比较有名的七十二月令、六十四御园景等,把季节气候、三山五园主要风景都精选了做到墨上。”这就是如今清朝收藏中值得称道的多套御墨。
当然,即使收藏数量庞大,但御墨对于故宫的藏品来说依然算是小项,对于皇帝来说也主要还是为画画、写字服务。而在储藏地点来看,清朝的御墨收藏则主要分布于四个区域,包括养心殿、乾清宫、慈宁宫和北五所。养心殿和乾清宫毫无疑问是皇帝所在之处,北五所的古董房一直是储存文玩之处,算是清宫的库房,所以留存御墨也说的通;而慈宁宫区域所留存的墨多以彩墨为主,专家猜测原因可能是给太后抄佛经、画画使用而留存。
御制棉花图诗墨,清乾隆,墨长13.3cm,宽3.7cm,厚1.3cm,墨盒长29cm,宽22.4cm,厚6cm。
棉花图墨,16锭,为成套集锦墨。墨均长方形,墨色黝黑清新,将清明播种、采棉收贩、织布练染、棉花耕作的劳动全过程再现于墨品之上,即分别为布种、灌溉、耕畦、摘尖、采棉、拣晒、收贩、轧核、弹花、拘节、纺线、挽经、布浆、上机、织布、练染16幅棉花的耕作图景,完整地表现了农作物棉花耕织的全过程。此套墨为乾隆三十年(1765年)御制,装于一黑漆描金双龙戏珠纹盒中,分上下函装,制作极精致。
兰亭修禊朱御墨,清乾隆,长16.2cm,宽8.4cm,厚2.2cm。
此墨朱色纯正,仍沿袭传统制墨方法,制作精良。一面上方有楷书“御墨”两字,中间为楷书“乾隆丁巳年(1737年)制”六字,下方为“兰亭修禊”印一,皆填金。一面为“兰亭修禊”图。
“以景入墨”的鼎盛时期
锦盒制作是清朝御墨收藏的重要部分,林欢介绍说:“到了雍正时期,就找造办处给一些没有用过的墨加盒子,于是墨以前都是光光的一块,后来加盒子就形成了一种形式,有漆盒、木头盒等各式各样的盒子。尤其是在乾隆时期,档案里很多记载,有时候乾隆嫌盒子不好换一个,有的一套墨九块用了一块还剩八块,放在盒子里不好看,干脆下令重新定做一个八块的盒子。有的好墨用了一块剩下的舍不得用了,就再重新换一个盒子,所以大量记载都是换盒子的记载。从而就间接的知道乾隆时期宫廷里的御墨制作和收藏。”
当然乾隆对于文化的爱好传承于康熙,书画如此,御墨亦是如此,所以乾隆时期改变了早期御墨的设计,但是他却特别喜好康熙时期留下的御墨。“康熙根据他自己的心意设计御墨,留下了14种,到乾隆时,他觉得是爷爷喜欢的墨自己也喜欢,于是把这14种墨重新打造了个盒子收藏起来。后来根据这14种墨的启发,想别的类似题材,发展成26锭,后来又发展到40锭,乾隆这套40锭墨一直非常有名。”林欢介绍,仅这四十锭墨就有三种不同的叫法。
“乾隆时期的六十四御园景,把乾隆热爱的三山五园,还包括圆明园被烧了的景色都做到了墨上。64锭墨里就有各个墨家的成果,就如当时的曹素功所做的12锭墨又单独组合成一套,例如其中的三山组成一套,五园组成一套,中海、南海、紫禁城又都不一样,取的名字也不一样,但是凑成一个大的组合就叫64御园景,这一大套可以分成不同的的部分。又像‘西湖十景’实际上是45景,不仅仅指现在的西湖景色,而是把整个杭州地区的景色都做到墨上。前面是景色,后面是他的御题诗,大部分都是楷体字,也有行书,个别的还有篆书,石鼓文、金文也有。”林欢说。
不仅以景致入墨,乾隆帝时期的墨品还有表现内廷中较为重要的政治事件和文化活动题材的,乾隆亲自参与御墨的图稿设计,一般以他的御制诗文为蓝本,由宫廷画家集体创作,也有皇帝以赐本或内臣恭摹形式为蓝本,命令臣下进行命题式创作的。他对内廷御用墨及藏墨的参与贯穿其整个统治时期,他除对墨品本身的制造及鉴选、分类做出具体要求。
如今经常在市场中看到的包括“七十二月令”“西湖十景”“40锭御墨”等墨稿设计后来都流传到地方,由清末的地方墨家再继续做。当然,也有并未流传出宫的御墨特例,据林欢介绍,一套名为《御笔题画诗墨》的乾隆款九锭御墨就没有在民间发现其他版本,这套御墨是乾隆精选了他最喜爱的历代名家绘画分别题诗作赋,下旨要求选最好的刻工依样微雕刻模制作而成,据传这套御墨前后耗时两年方才完成。
《御笔题画诗墨》
其中一锭梅花形御墨就是以明代画家王宠的《山水图诗墨》入墨,正面为山水图,图中描绘的是冬天湖边的景色,近处的苍松、亭子与湖石雕刻细腻,映衬着远处严峻的寒山,一派冬日清冷凛冽的氛围。背面有填金行书御题诗一首:“识得吴中派,爱看云外皴。问他虚四柱,所待是何人。丁丑(1757 年)春御题。”“ 乾隆宸翰”、“几暇临池”印二。此诗题为《王宠高树虚亭》,曾收入《清高宗御制诗初集·二集》卷六七。侧款为阳文楷书:“大清乾隆年制”。
部分清朝御墨拍卖纪录
宫廷与民间的相互影响
乾隆时期的御墨制作是宫廷御墨制作最为繁盛也是最为鼎盛的时期,而到嘉庆帝时则开始衰落,道光时更是绝迹了。而乾隆时期开拓的御墨的样式都很经典,所以在乾隆之后还在流行,后来也有部分墨拿到地方去做,所以这些墨的设计图样流传到了地方。
《西湖十景》就是一套乾隆御制十锭套墨,与故宫博物院收藏相同的一套曾经在2007年的嘉德秋季拍卖会上一448万元人民币的高价成交,创下当时中国古代文房类拍品的记录,《西湖十景》其实是乾隆时期御墨流传到地方的典型设计。
把地方制墨进贡到朝廷,朝廷经过发展扩大之后又流传到地方。所以地方和宫廷是来回影响的过程。 所以御墨的制作一直以宫廷与民间两条线索共同存在着,林欢介绍,其实在清朝之前,从唐末一直到明朝中期都有记载很多地方墨家把墨进宫到朝廷,而至今以制墨闻名的徽州墨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在全国产生影响。
乾隆帝时期,鼓励臣下和徽州民间巧匠积极参与到御墨制造工作之中,从而创造出具有本朝特征的新墨品。 他令人召唤当时徽州制墨名家绩溪人汪近圣入宫指导做墨,后来汪近圣之子汪惟高曾奉调进京。
“当时征调汪近圣进京,汪近圣派他儿子进京,后来发现进京是非常好的事情,据资料介绍,汪惟高当年进京来回三年,但实际上才做了三箱子墨,进京之后先要看看你制墨水平怎样,看你做的挺好开始做。为什么三年只做了三箱子,我估计是做的套墨,可能一箱就是一套,过程非常繁杂,要做很多墨模子,需要不停的刻,就跟刻印一样,刻出来是反的,做出来的墨才是真的,三年之后,回到徽州之时,他已经了解了宫廷御墨的样式,所以回去之后就名声大震。”林欢这样描述。
清代有制墨四大家,包括曹素功、汪节庵、汪近圣和胡开文,其中,曹素功、汪近圣、胡开文均在乾隆时期制作过,从时间上分析,曹素功本人所制御墨主要在乾隆早期;汪近圣跨越乾隆朝的大半时间段;胡开文是乾隆末年的墨家,所制御墨在乾隆末期后。胡开文在清朝所创产业延续至今,只是在民国之后,当钢笔、墨水开始在文人间流行起来,传统制墨业遭受到工业时代的影响而倒闭,就连早年大名鼎鼎的胡开文也成为文具制造商,传统制墨行业就这样因工业制墨的兴起而逐渐消逝。“我们古代总是说书香,其实古墨是香的,用松烟烧,冰片跟麝香的味道也是防腐的,所以说书和纸是不会被虫蛀的。所以说我们现在没有人知道墨是什么的,想想我们小时候写毛笔字用的墨都是臭的。”林欢感慨。
不仅仅是制墨行业的消逝,对于御墨的研究在当下更是少之又少,林欢在研究过程中所能够沿用的成果依然是上世纪50年代周绍良等前辈藏家所研究的成果,而在文革之后,我国关于古墨尤其是宫廷收藏御墨的研究甚至可以称得上是空白,林欢坦言,虽然已经专注于古墨十年,但这对于这部分的研究来说依然是冰山一角。(作者 刘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