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12月11日就要进入仲冬了,无论你是“在南方的艳阳里大雪纷飞”,还是“在北方的寒夜里四季如春”,没有暖气、没有空调的古人是如何度过漫漫寒冬呢?“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是一种围炉对酒的酣畅温热,手炉,作为暖炉的一种,又称“袖炉”、“火笼”,在古代,上至宫廷达贵,下至寻常民户,都普遍使用“掌中宝”——手炉。渐渐地,这种取暖工具发展成为可供把玩欣赏的艺术品。
近期大火的电视剧《琅琊榜》里被誉为良心道具组、处女座道具组,在场景、服饰布置中精准还原了中国古代器物。但也有槽点,比如说体寒的苏哥哥,一直不离火炉,手上也时时揣手炉。但是手炉在汉代发明,在苏哥哥所处的南梁,以及之后的唐宋元代,手炉多采用陶范制法,材质多为青铜,流传至今的很少,电视里苏哥哥用的铜手炉,得等到清代,手炉直到明代也多是采用合金制造,工艺复杂,多用錾工、镂刻,纹饰多用民间故事,那时候出现过制炉高手如张鸣岐等,为现在收藏佳品。到了清代,手炉制作工艺登峰造极,才开始大量使用铜,多选用红铜,炉体为一块铜板敲制而成,多层做工。清时的著名工匠有潘祥丰。民国时,手炉制造由繁入简,且黄白铜制品居多。其后制炉逐渐衰落,南方曾有白铜手炉一度“回温”。手炉一直是杂项收藏中的冷门,少有专项收藏、研究者。
并不是每个手炉都能流传至今,也并不是每个手炉都能入藏家法眼,收藏者多收藏明清时期的手炉为贵,而被摩挲、把玩的手炉多为铜体。
清采蘅子的《虫鸣漫录》卷一中记载:“一岁严寒,有门槛里装束颇华,提白铜手炉过市。”可见提着白铜手炉的人“装束颇华”,非平头百姓所用。旧时的帝后宫殿、王府大宅内,都有东西暖阁,除了这些地炕火道、大熏炉外,小巧精致的手炉也是皇室成员必备。涿州、通州、蓟州、易州及大兴等地的上好木材烧制成炭后,运到今西四东侧的红罗场,按尺寸截成小段,装入红色的圆形荆筐里,再送入宫内备用,故名“红罗炭”。 据《宛署杂记》记载,明代万历十八年,仅一次殿试就用木炭1000多斤。清代,专门管理皇家薪炭的机构叫惜薪司,衙署设在西安门内。另外,宫内还有3个机构,分别是蓺火处、柴炭处和烧炕处。据说,乾隆年间,每个月皇太后的木炭供应为120斤,皇后为110斤,皇妃、贵妃、公主、皇子递减。炭已足惜,何况铜炉。
文人笔画下传统的闺秀们必然是“冬天煨个手炉,夏天执把团扇,闺房百宝盒里,藏着烂银镶珐琅的蟹八件”。《红楼梦》里雪雁给黛玉送小手炉,提着珐琅小手炉的贾母和凤姐儿……
中国手炉博物馆馆长、手炉收藏家孙文雄指着他家博物馆里复制的一幅清代宫廷画家陈枚的《月漫清游》之“寒夜探梅”的画,画中的怀抱一金色手炉的头戴貂帽、身披黑裘皮大衣的贵妇人说,“一般的民间手炉材质、工艺粗劣,不在我们的收藏范围内。而铜手炉一般是当时宫廷贵妇、大家闺秀、达官贵人、公子哥儿、文人雅士的掌中雅玩。我查档案《皇太后六旬庆典》里记载说,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时,准备了大批赠品,其中便有铜手炉一千五百个。”平民用的手炉也有——张爱玲的《暮色余味》里有人提着“火囱”,就是“一只竹篮里面装着两三根炽炭,用灰掩着,成为一个经济的手炉脚炉。” 那种竹制手炉,早已化作炽炭也未必。
藏家说:
中国手炉博物馆馆长、手炉收藏家孙文雄
造型 方圆二式变化多端
手炉的造型是它最直观的美,最基础的造型为方圆二式,在千变万化中总不离方形、长方形、圆形、椭圆形四种基础造型。比如圆中带角,角中带槽的,或将四周斜切的,自然形成了八角,还有高方体、扁方体、灯笼形、鼓形、六瓣梅花形、倭瓜形的等等。
手炉的梁也富于变化,有竹节形、波浪形、棱形、方形等;耳的造型更是动物、乐器、吉祥物和生活用品的造型都被运用进去。手炉的纹饰多以历史故事、成语典故、吉祥图案和几何纹饰内容,考虑到手炉完全是手工制成,只有绝厚的功力,才能将图案刻画得那样规整,立体厚重。
炉盖作为手炉的散热主渠道,工匠们多用透雕、镂雕,采用v形刀法,斜下刀,錾刻出各种图案和纹饰,让网细如发丝却绝不断裂。
工艺 手炉折射古代中国铸造史
手炉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它囊括了多种金属器物的制作方法。手炉问世至隋唐年间,使用的材质多为青铜,大多采用陶范法铸成,我收藏的一个北齐的手炉上就有明显的范痕。还有一种施蜡法,器物表面自然光滑精细。随着冶炼业的发展,开始用久制久炼的铜制炉,用整块铜板敲制出雏形,锤碟后显出规律整齐有序的花纹,尽显工匠用锤之功力。勾、落、串、点、台、压、踩、丝、抢等錾刻手艺在明清时的手炉制作中被运用到了极致。民国时候的制炉多用铸炉体,加焊接工艺,偏重实用。
保养 微妙的死锈处理
先用清水将手炉冲洗干净,然后再用吸水性强的软布擦拭,用自然风吹干。根据手炉锈色形成,大致估计它的年代、身世,确定锈色类型,对可以继续生长的有害锈细致根除,对无害但不美观的死锈处理到不伤害手炉本身的程度,再涂上薄薄的一层保护油。平时里,多用软布擦去手炉上的浮尘,用手的温度来把玩、滋润、呵护它,使得它的好包浆继续生长,显现出独有的灵气。
市价
目前手炉收藏最主要材质是红铜、银白铜(老百姓俗称紫铜、白铜)和黄铜,其中红铜最佳,银白铜居二,本事大的工匠师傅是把整块铜料锤打成一定厚度的板材,再加以敲击成形,成形后还要水磨,炉盖与炉身的吻合要丝毫不差,任你用上多少年,也不会松动变形。手炉有了名匠精心打制,在今天身价高昂。胡文明、潘祥丰、张鸣岐……,这样工匠视铜如纸,以刀代笔,变化丰富多端,深刻则入骨三分,浅刻则细如发丝。
2003年北京华辰春拍推出的清中期•铜胎画珐琅三羊开泰图海棠形手炉,估价24000至28000元,成交价则为38500元。这只手炉通体以蓝釉为地,上绘缠枝花卉纹,腹部四面开光,正背两面为相同的三阳开泰图,两侧面为花卉绶带鸟图,色彩鲜艳,绘画细腻生动。2005年12月底举行的嘉德四季拍卖会上,三只明清时代的小手炉成交价达到了44000元。2005年的一场拍卖会上,明末局部鎏金人物纹手炉,带有“云间胡文明制”刻款,拍出了300多万港元。在2006年北京翰海的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上,一只并没有刻花图案的小铜手炉,就因为上面有“张鸣岐制”款,估价16000至20000元,成交价则达到了38500元。老百姓也可以从中领略到收藏的一些窍门,这就是要寻找能够汇集多种工艺于一身的取暖用炉,如雕、镂、刻、镶、磨等,在图案上则可以侧重诗、书、画等文人题材。(作者 潘水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