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张帅,1973年2月出生,现在大同煤矿集团地煤公司姜家湾煤矿工作。他从小爱好广泛,读书、看报,运动,还收集各种烟标、火花、地图。16岁开始,他迷 上了集报。截至目前,他收藏的报纸共12类,有3000余种、4000余份,其中创刊号有100余种,试刊号60余种,号外报60余种,熟悉他的人将他称 之为“大同集报迷”。
12月6日,张帅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条件成熟后,他将用这些报纸办展览,与喜欢报纸的人共同分享。
A 收藏《山西晚报》试刊号、创刊号
张帅一米七的个头,长得很敦实。得知记者是山西晚报社的,他马上说:“哦,你们报纸刚过了16岁生日!”说着,他从一摞报纸里面找出三份报 纸,其中一份是1999年12月1日本报的“创刊号”,还有一份是1999年10月8日本报出的“试刊号”,另一份则更早,是1993年5月7日山西日报 社出版的一份《山西晚报》(后停止发行)。
张帅一边展示报纸一边说:“每一种报纸都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信息。报纸的创刊号,是各家报纸诞生的记录,也是报业成长历程的里程碑。各报的方 针、性质、风格、特点,在其创刊号上都能体现出来。”此外,张帅还展示了他搜集的“文革类报纸”“海外报纸”“民国时期的报纸”等。
张帅说,通过集报,他不仅找到了乐趣,还增长了不少知识。他现在认识全国各地很多报友,每隔几天,都能收到报友们与他交流的报纸。
B 从看体育新闻到痴迷集报
张帅迷上集报,最初源于爱看体育新闻。
1988年汉城奥运会期间,张帅不满足从电视里看到的有限新闻资讯,他四处寻找体育类报刊、杂志,于是书报亭成了他最常光顾的地方。那时,张 帅主要看《中国体育报》《体育时报》《体育天地》《体育导报》《体育之声》等。张帅有一个习惯,看完的报纸不舍得扔,都会保存起来。
后来,他得知一个邻居在矿上工会上班,专门负责收发报纸,邻居也经常从单位把别人看完的过期报纸带回家里。于是,张帅又开始从邻居家借阅《人民日报》《山西日报》《中国煤炭报》等党报、行业报。看完之后,邻居也不要他还,他又把这些报纸保存起来。
1992年,张帅从水果摊上发现很多从南方运过来的水果上面包裹着报纸,而且还是大同地区很少见到的报纸,于是,水果摊也成了他经常光顾的地方。为了多搜集报纸,张帅没少为水果摊贩出力。
1994年,张帅上了中专,同学们大多数来自大同周边县区。知道张帅喜欢收藏报纸后,大家都为他操心,把各自老家出的县、区报以及有些部门、单位出的内部报刊搜集起来,交给张帅就能“小撮一顿”。为此,张帅的生活费经常不够,当然,他也收获了不少“稀缺品”。
直到1998年参加工作后,一个偶然的机会,张帅认识了一位家住大同市开发区同样喜欢集报的报友。随后,逐渐又认识了全国各地很多报友以及有 关报友人的信息。通过书信来往与交流,张帅眼界大开,他这才知道了集报界“中国字头报”“试创报”“古今中外报”“异形报”“特殊版面报”“清、明、红色 报”等分类。
2009年,张帅如愿加入了山西省集报协会。
C 搜集每一张报纸都有一个故事
读报、集报让张帅的生活变得丰富起来,从这些报纸里面,他不仅学到了知识,认识了朋友,还找到了生活的乐趣。对于张帅来说,他搜集每一份报纸,都有一个故事。
2004年4月,大同还特别冷,张帅听朋友说在大同市杏儿沟煤矿见过一种名为《杏儿沟煤业之声》的内部报刊。
第二天,张帅就向单位请了假,从姜家湾煤矿坐公交,然后倒中巴到达杏儿沟煤矿。因为路不好走,9点钟从家里出发,等到了杏儿沟煤矿已经快中午 12点了。张帅和矿上的人打听这份报纸,有的人说见过,有的人说没见过。张帅只好先找地方吃了碗面暖暖身子,等到下午上班后,张帅直接找到杏儿沟煤矿的宣 传部。说明来意后,该矿宣传部的工作人员告诉他:“这是内部发行的报纸,只能看,不能拿。”最后经过软磨硬泡,张帅终于如愿拿到了报纸,其中还有一份创刊号。
2005年,张帅和家人到大同市新荣区走亲戚。新荣区紧邻内蒙古自治区的丰镇市,于是,张帅就抽空坐班车到丰镇市,转了一上午, 也没看见丰镇市有报摊。张帅不想空手而回,就和当地人打听丰镇市的废品收购站。功夫不负有心人,张帅在一家废品收购站“刨”了两个小时,终于搜到了一份 《丰镇报》、一份《丰镇电厂报》。
从阅读报纸到搜集报纸,无论以何种方式,张帅对报纸的喜好都可以用淋漓尽致来形容。他在自己的集报目录本扉页上写着这样一段话:“将来目标:成为一名集报家,为社会做一点贡献。”(记者 刘俊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