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每周评论》由陈独秀、李大钊创办,陈独秀主编,1918年12月22日于北京创刊。
1918年11月27日,陈独秀召集《每周评论》创刊会议,参加者有李大钊、高一涵、高承元、张申府、周作人等人。会议公推陈独秀为书记及编辑,其他人皆为撰述,发行所位于北京宣武门外骡马市大街米市胡同79号,编辑所则处于沙滩北京大学新楼文科学长办公室(陈独秀时任文科学长)。
《每周评论》虽为重点谈时局政治兼及文艺思想的小报,但作为“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的旗帜并革命进步刊物,《每周评论》在国内文坛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其出版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苏俄“十月革命”的成功等特定的政府气候有密切关系。作为月刊的《新青年》,着重于思想文艺的理论宣传与启蒙教育,《每周评论》则因其周期较短、版面灵活,紧跟局势直接地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每周评论》,共有四个版面,设十二个栏目,主要为:国外大事述评、国内大事述评、社论、文艺时评、随感录、新文艺、国内劳动状况、通信、报刊选论等(每期至少五个栏目)。《每周评论》谈政治的主要撰稿人为陈独秀(笔名只眼)、李大钊(笔名明明、守常)、张慰慈、张申府(笔名赤、张赤)、王光祈(笔名若愚)等,文艺思想类的主要撰稿人则有周作人(笔名仲密),高一涵(笔名涵庐)、胡适等。
《每周评论》创刊号上主要内容有陈独秀撰写的“创刊词”与四则“随感录”,王光祈的社论《国际社会之改造》、蔡元培的《劳工神圣》、梁启超的《欧战结局之教训》及胡适的新诗《奔丧到家》。陈独秀在《发刊词》中指出:“《每周评论》的宗旨,也就是‘主张公理,反对强权’八个大字”。
陈独秀在《每周评论》上发表的主要文章有:《我的国内和平意见》、《国防军问题》、《人种差别待遇问题》、《为什么要南北分立》、《贫民的哭声》、《我们究竟应当不应当爱国》及数篇“随感录”。那篇不足百字但极为著名的“随感录”《研究室与监狱》,便发表在《每周评论》第25号。
李大钊在《每周评论》上发表的主要文章除《新纪元》、《阶级竟争与互助》、《废娼问题》、《危险思想与言论自由》、《劳动教育问题》外,还包括《新旧思想之激战》等共计54篇。1919年1月5日,李大钊《新纪元》一文在《每周评论》第3号发表。该文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革命,“洗出一个新纪元来”。他于此阐述:“这个新纪元是世界革命的新纪元,是人类觉醒的新纪元。我们的黑暗的中国,死寂的北京,仿佛分得那曙光的一线,好比在沉沉深夜中得一个小小的明星,照见新人生的道路。我们应该趁着为一线光明,努力前去为人类活动,作出一点有益人类的工作”。
1919年3月9日,李大钊和陈独秀等人在《每周评论》第12号上开辟专栏,全文转载林纾(琴南)的小说《荆生》,并加以记者按语,猛烈回击林琴南小说《荆生》中以暗示的手法讥笑、诋毁新文化运动倡导者陈独秀等人的行为。
1919年4月6日,《每周评论》在“名著”栏内刊登《共产党宣言》第二章《无产者与共产党人》后端属于纲领的一段,并加注按语。按语指出:“这个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最先最重大的意见……其要旨在主张阶级战争,要求各地的劳工联合”。其后发表陈独秀的短文《纲常名教》指出:“欧洲各国社会主义的学说,已经大大流行了,俄、德和匈牙利,并且成了共产党的世界,这种风气,恐怕马上就要来到东方”。(作者 臧伟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