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
第六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引发对城市化的思考大华禅画:版画作品推广展亮相颐和悦馆制砚名家:顾琢黄铭有几何东苕溪商周窑:中国制瓷史上第一座高峰 齐白石《五蝠行云图》兼论齐白石的艺术道路上海明轩2015秋拍推出张大千力作《文会图》薛松个展《开门见山》将在香格纳新加坡开幕《河原温》陆平原个展2016年1月8日开幕首枚生肖猴年铁画艺术邮票亮相芜湖新手请进:油画保存收藏小技巧 访古陶瓷鉴赏、收藏家喻德江画家马继忠专访:创作无偿捐赠给国家冷军等7位艺术家作品在武汉展出张峥嵘:为民间艺术奔走疾呼美国艺术家用一张图画出整个宇宙美术馆上市 是圈钱噱头还是生存突围王尔健在当代国际艺术双年展上获大奖端砚收藏家:悠悠端砚缘国画中的三分天下:画风不同怎么在一起1980年版猴票整版市价高达100万 单枚1.2万高清图:丹青谱·张俊、吕少英、阚传好国画作品跨年展在天津图书馆开幕著名画家姬振岭做客天津美术网访谈实录 视频:著名画家姬振岭做客天津美术网 视频:著名画家张永敬做客天津美术网著名画家张永敬做客天津美术网访谈实录 高清图:迎新年-津南区美术书法精品展在天津美术馆开幕高清图:巾帼翰墨-天津市妇女书法提名展在市文联展览馆开幕著名画家刘峰2016丙申年挂历-雄浑大气 朴实自然高清图:著名画家刘峰2016丙申年挂历-雄浑大气 朴实自然视频:在传承中创新 贾冰吾的冰雪水墨视频:著名书画家孟宪奎喜收爱徒暨庞博拜师仪式高清图:自游·自在—石增琇水彩画作品展在天津图书馆开幕高清图:天津师范大学书画院举办迎春美术作品展高清图:“色墨生象—学院派画家小品艺术展”在天津国墨书画馆开幕著名诗词家王焕墉做客天津美术网访谈实录
首页 >> 我收我藏 >> 正文

市场重新挖掘名墨收藏价值

天津美术网 www.022meishu.com 2016-01-05 12:55
刘叔民收藏的墨条
 刘叔民收藏的墨条

  天津美术网讯 “很多人都以为,随着工业生产的墨汁出现并占领市场和文人的书斋,以传统方法生产的墨条墨块也该退出历史舞台了。殊不知,这种在一般人眼里并无多少观赏性和实用性的东西,现在却成了收藏家们追捧的珍宝。”日前,著名山水画家、广州美院教授刘书民在自己的家里向南方日报记者展示一大批其收藏的古墨、名墨。他告诉记者,几乎每年在拍卖市场上,都会出现一些几十万元、甚至数百万元成交的御墨。

  实际上,国人收藏古墨的风气自古有之,从宋明开始已经非常流行,在晚清民国时期则达到了巅峰。近年来,随着收藏界对文房四宝收藏的热情不断升温,市场对古墨、名墨和御墨的价值挖掘也在回归传统。这些年代久远、黑不溜秋的墨块,只要出自皇宫或名家之手,往往被炒到天价。

  收藏兼顾实用性和观赏性

  “原来墨也有红色的呀!”在的书斋里,一些外行的朋友看到几锭红艳动人的朱砂墨,不禁发出上述感慨。

  “当然有红的啦,慈禧太后书写的《心经》用的就是朱砂墨,而现当代的国画名家关山月画梅花用的也是朱砂墨。古代的皇宫是最早流行使用五颜六色的彩墨来作画,明朝墨条,就已经出现像红色的、绿色的彩墨了。”刘书民在椅子上坐了下来,呷一口茶,开始跟记者聊起了小小一根墨条的历史渊源和各种奇闻轶事。

  在岭南,大多数人只知道刘书民是一位画家,而并不知道他还是一名博古通今的文化学者和收藏家。他的藏品种类庞杂,有书画、陶瓷、玉石、印章石、红木,当然更多的还是跟他的“艺术劳动”密切相关的生产工具——笔墨纸砚。他是当代画坛为数不多、至今还坚持用手工磨墨来绘画和写字的艺术家。

  刘书民的家里藏着不同年代、不同名家制作的墨条、墨锭有几十种。有些古法制作的徽墨,他自己买回来的时候就花费了几千元,现在的价值已经高达上万元。行外人不知道刘书民有收藏文房四宝的爱好,行内人却非常熟悉。岭南人物画泰斗杨之光先生很早就知道刘书民对艺术原材料有深厚的研究和丰富的家藏,因而非常信任刘书民推荐或提供的纸张和墨条,甚至在某一次,家里使用的材料突然断货,他也会嘱咐身边助手到刘书民教授家里借一点,当然,事后杨老还不忘画幅小画回赠刘教授,以表内心的感激。这类故事传开后,行内一些熟悉的老先生和同事也纷纷与刘教授交流材料学方面知识和心得,请他为自己推荐一些合适的品种。

  自南唐李后主开创“书画纸”、中国水墨画滥觞以来,文人收藏墨条的氛围也开始慢慢形成,譬如宋代的苏东坡,明代的董其昌,都是收藏墨锭的专家。业界一直流传着“唐宋墨绝世,明代墨珍罕”的说法。据刘书民教授介绍,正因为民间收藏和鉴赏古墨、好墨的风气日益浓厚,收藏的群体规模越来越大,早在明朝的嘉靖、万历时期,墨条的生产已经走向繁荣鼎盛,并开始出现成组、成套的丛墨,为了满足一些收藏者的喜好,制墨的工艺师还会在墨的上面刻字和雕龙画凤,以强化墨条的观赏功能、提升其文化附加值,而市场和收藏者的认同和接受,又反过来推动了制墨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在古代,最好的文房四宝或由皇家召集匠人御制,亦或由民间生产出来再进贡给皇帝。因而,每个朝代的皇帝也成为墨条生产工艺的最有力的推动者,皇帝的标准要求也是最高的。清朝从康熙年间起由内务府自造御墨,以后雍正、乾隆、嘉庆、道光朝都在效仿。刘书民先生告诉记者,清朝的帝王习惯在办公和批奏章时应用红色的朱砂墨,导致朱砂墨的形制日益增多,为了讨好皇上,工匠们除了在墨本身的内在材质方面极度考究之外,在其外部的装饰方法方面也下足了功夫,使得墨条上压制或雕刻出来的图案文字也越来越华丽、精美,由此,原本形象呆板的墨条,成了实用与审美完美结合的高雅工艺品。

  “不过,不管外观如何变化,墨作为书写和绘画的重要材料的本质是不变的。”因而,刘书民强调,判断一根墨条好不好,其本身的内在品质是最重要的。材料的革命,不仅是艺术革命的先声、直接影响着书法、绘画的艺术表现力,也是各种艺术形态以后能否得到长期保存和传承的关键基础。

  名墨价格高赝品多

  在国内的艺术品拍卖市场上,藏家对古墨收藏追逐热情远远落后于书画、陶瓷和其它文玩用品。就算是在传统文房四宝里边,墨条也是被工业品取代最厉害的一种。据另一位墨条收藏爱好者、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甘小二介绍,由于磨墨的效率太低,当代艺术家基本上通用现成的墨汁来书写或绘画,极少有人还会去磨墨。因此,墨条的实用性几乎已经接近零。墨条确实没有储存的问题,但相比砚来说,其观赏性弱很多,虽然很多墨条艺人在上面刻意加了许多彩绘和浮雕,但呆板的造型还是不会吸引太多的大众藏家的注意。

  “墨的收藏,还是集中在艺术家群体和专业收藏家里边。”刘书民也表示。其作为收藏品的市场是随着其它文房文玩在拍卖市场上的行情风起而受到关注的。大多数艺术家收藏墨条的目的是为了供自己使用,可以理解成一种传统文化的回归。而专业收藏家看中的,则是这类传统工艺制作的上等墨未来肯定会越来越少。我们研究材料制作工艺的人都知道,制墨过程中取烟、合料等环节复杂,环境也比较恶劣,加上市场本身的需求也不大,所以从业者日益流失是必然的。而制墨所需要的传统原材料,如麝香、沉香等,本身非常稀缺,从这个角度来看,现在还在用古墨创作书法和绘画的艺术家是很奢侈的。

  不过,对于专业收藏家来说,并不是所有的墨条都可以作为收藏品存世的。只有古墨、名墨和御墨最具价值。

  早在2007年中国嘉德秋季拍卖会上,一套清乾隆御制西湖十景集锦色墨,就以448万元的天价成交,当时创下中国古代文房类拍品的世界纪录。这是当时许多名砚收藏家想不到的行情。

  不过,这一成交纪录与今年保利春拍成交的清乾隆“龙香”相比,显然是小巫见大巫。记者了解,这套十方的御墨在当天清宫御赏文玩专场拍出822万元高价。

  因古墨难以保存,唐宋墨已很难见到,明墨传世的也已凤毛麟角,有报道的明朝御墨传世有“永乐国宝”,宣德“龙香御墨”等,市场上偶有出现均价格惊人。正因为高古墨数量少、流通出来的赝品多,目前收藏者多以清墨为贵,清代墨以徽墨最著名,现存的墨锭亦多以徽墨为主。由于清代制墨名家辈出,部分精品的珍贵程度不下于明墨。

  大量的御墨都被藏在博物馆里边。譬如,故宫博物馆里边收藏的各类文物有180万件,其中御墨就占了5.3万件,虽然在重要级别上不如书画和瓷器,但数量之多足以让人咋舌。

  据业内介绍,在我国制墨史上,自南唐“墨圣”李廷圭以来,名家辈出。宋代有潘谷、张遇、叶茂实等。明代名家有罗小华、程君房、方于鲁等。清代有曹素功、汪近圣、胡开文、汪节庵四大制墨名家。只要是这些公认的名家制作的墨块,价格基本都在百万元以上。正因为奇货可居,近几年市场上出现的名墨赝品也越来越多。

  那么,除了拍卖人士所说的实物与文献资料进行相互印证、在藏家中间传承有序之外,我们靠肉眼如何来区分古墨和新墨呢?据业内人干透露,首先可以看墨色墨品,新墨带灰色,旧墨纯黑朗润,色感厚实。墨的光泽泛紫色,则是优质墨。其次是闻墨味,古墨含有中药材成分,因而馨香沉朴,新墨多掺入冰片,气味浓烈刺鼻。最后是看工艺,古墨老旧、厚重,图案字迹清晰、规矩,新墨因为早仿造,因而工艺相对比较粗,最好是能够跟一些文献墨谱来比对分析。

    对话

  文化学者、画家刘书民:

  墨的收藏价值宋代已经形成

  南方日报:在岭南画坛,您是最重视研究绘画和书写材料的画家之一。您是如何把它上升到收藏的对象?

  刘书民:任何历史要传承,必须要有记录,中国记录的工具就是笔墨。翻开中国的美术史,可以发现艺术的革命与材料的革命息息相关,譬如,中国水墨画的诞生与南唐李后主亲自带领工人研究和发明的书画纸是有因果关系的。我研究和搜集与艺术相关的各种材料,实际就是在研究中国的美术史和文化史。

  南方日报:相比浩如烟海的艺术世界来说,像文房四宝这类传统的书画材料,似乎要枯燥得多。

  刘书民:表面看起来,一些书画材料的生产可能很简单,但实际上它们可以随着使用者的要求而变得非常复杂。书画纸在南唐出现了,但还不能马上就出现丰富多彩的水墨画。因为画画光有纸不行,依靠以前生产的墨,没有办法在宣纸上表现出书画家现在所说的那种墨分五色的气象。所以,要开创一种新的艺术形态,必须在墨的上面也来一场革命。所以,墨圣李廷圭出现了。根据皇家的要求,李先生把制墨的水平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譬如在墨里边加入麝香,使墨有了香味,此外,在墨的分类上也变得更加精细,细分出哪些能写字,哪些能画画。

  南方日报:墨真正成为一种收藏品,是什么时候开始?

  刘书民:李廷圭以后,由于皇家和文人对墨的使用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因而,它的制造工艺也被后来的工匠推向一个又一个高峰,直接把它变成了一种高端的工艺品。墨制出来,不仅要刻上字,还要刻上不同的花纹,以满足名人题词和留下别的记号的需求。为皇家制作的墨条工艺就更多,字都是真金往上填的,这高端的墨条当然不是一般文人可以使用的。宋代墨谱,已经有藏家将由唐到宋的几百种墨,编成图录,给后来制作的匠人做示范,这时候墨的使用、收藏和文化价值已经基本形成。

  南方日报:现在拍卖市场上的名墨、御墨,动辄以几十万、数百万元成交。这反映了市场的真实需求吗?

  刘书民:作为普通的工具来看,这样的价格当然超出了一般艺术家的接受能力。譬如我自己,购买最贵的墨条,时价就是几千块钱。但前面我们已经讲到,在中国的文化史和艺术史上,墨作为文房四宝之一,有其特殊的价值。现在流通到拍卖市场上的墨条,多数已经被当成收藏品,而不是一般的文房使用材料。物以稀为贵,追逐的人越多,其价格自然就越高。

    人物档案

  刘书民,1942年生,河南省洛阳人,著名画家,文化学者。现为广州美院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央文史馆书画院南方分院院长,其笔墨在中国山水画坛素有“东南西北风”美誉。(记者 冯善书)

来源:南方日报 责任编辑:简宁
>>相关新闻
• 制砚名家:顾琢黄铭有几何
• 东苕溪商周窑:中国制瓷史上第一座高峰
• 首枚生肖猴年铁画艺术邮票亮相芜湖
• 新手请进:油画保存收藏小技巧
• 访古陶瓷鉴赏、收藏家喻德江
• 端砚收藏家:悠悠端砚缘
• 1980年版猴票整版市价高达100万 单枚1.2万
• 鼻烟壶:藏者的珍贵文玩
• 收藏品频现升值陷阱 应警惕
• 沉香投资收藏一定要量力而行
首届天津美协山水画专业委员会山水画展览
  • 鼎天国际开启艺术圣诞 鼎天国际开启艺术圣诞
  • 翰墨春秋—王寅山水画作品展 翰墨春秋—王寅山水画作品展
  • 曹善华再次应邀赴美文化交流 曹善华再次应邀赴美文化交流
  • “解衣盘礴”—记画家韩富华 “解衣盘礴”—记画家韩富华
  • 无上清凉·贾冰吾作品展 无上清凉·贾冰吾作品展
  • 刚刚出彩—朱志刚、王刚水彩作品展 刚刚出彩—朱志刚、王刚水彩作品展
网上美术用品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