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曾经,雕塑在我们的印象中是城市形象、公共艺术,是“高大上”的远观,如今,越来越多的雕塑也开始走进家庭空间,进入私人收藏领域。近日,广州市雕塑学会“彳亍”雕塑艺术展在品见艺术空间开幕,作为为本土的年轻雕塑艺术家创造的交流展示平台,他们对当代雕塑的家庭收藏趋势有着长期的观察与深入的思考。会长陈育灵认为,市场与藏家群体都仍需培育。
雕塑收藏在中国仍是新鲜事物
中国人一向有收藏的传统,但对于雕塑这个门类来说,却相对比较陌生。传统概念中的瓷杂、摆件、佛造像,与我们今天所说的现代雕塑有很大的差别。雕塑家这个身份的认知,也是在西方美术系统传入中国之后,才逐渐产生出来的。广州市雕塑学会理事李洁琼告诉我,建国后一代雕塑家当初学习雕塑,是冲着建造大型公共雕塑的愿望去的,人们不把小型雕塑当艺术品,而是将之看作工艺品或者大件雕塑的小稿。直到近些年来,大型城雕工程的数量相对减少,而空间陈设与生活摆置等需求逐渐产生,越来越多的雕塑从业者才开始正视架上雕塑市场的培育。正因为雕塑家与收藏者对架上雕塑走进艺术市场这件事都还处于摸索阶段,所以市场中存在着一些模糊不清的问题
通常,艺术市场分析家将国内架上雕塑市场划分为三个阶段,即2010年之前的起步阶段、2010~2012年的小高峰、2012年至今的市场调整阶段。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长期关注雕塑及其市场,他曾做出这样的分析:“雕塑市场的上扬态势从2006年开始,在2011年达到顶点,当时70后、80后的年轻艺术家在雕塑市场中占据半壁江山,而在2011年中国嘉德举办的中国雕塑精品专场,其成交率达到98%,总成交额超过1000万元,但即便如此,这个数据与中国书画比起来也差距巨大。整场作品加起来的价值还不值一尺齐白石的顶级藏品。”
然而,好景不长,当代雕塑市场在2011年达到自己的第一轮高峰后,便受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与整个艺术市场动荡的影响,一路走低。深圳雕塑院院长孙振华上周表示:“从雕塑的生产、消费机制来看,雕塑的市场问题也仍然是大问题,如今,一批批雕塑专业的学生毕业,形成了较大的供应能力,而消费市场何在呢?特别在现今经济放缓的新常态下,户外雕塑的需求量骤减,雕塑家的数量却有增无减,他们如何通过市场生存下来并形成再生产的能力呢?对于2016这新的一年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陈育灵对此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所谓2011年前后的小高峰出现的时间太过短暂,不能代表雕塑市场整体的突围:“之前雕塑家的重心也不在架上雕塑,大家都在做工程,一部分人在冷静思考雕塑本体语言与问题,这时候恰好遇上资本寻租,就好像出现了一波突围。2012年之后这个态势为什么中断了呢?除了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之外,我觉得首先是本身市场不够规范,回头来看,当时大家的一些作品也不够成熟。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在思考这个问题了,2012年以后,一大批青年雕塑家开始思考可以被收藏的架上雕塑,虽然没有大范围的市场,也已经开始建立了一些小小的流通渠道。”
家庭收藏雕塑,你担心的那些问题
“到现在,中国也没有专门做雕塑的画廊、艺术机构,没有机构来培育这个市场。”广州市雕塑学会副会长洪波认为,市场培育的欠缺,是当下架上雕塑进入家庭收藏的瓶颈。“现在总体来说,整体价位低、市场交易量小。一些藏家会有重重顾虑,他不知道怎样选择,作品,他也担心材质、保养问题,担心复制品出现,这都是因为行业不够完善。在艺博会上,藏家买下一幅画,他会比较容易知道装裱或者装框之后拿回去怎么挂,但是雕塑方面,就没有人给他介绍这些知识。”
1.为什么展厅里那么好看的雕塑,放到我家就没那么引人注目了?
李洁琼对此有深刻的感触。她说:“其实我觉得,雕塑放置在家庭这样的室内环境中,它与空间产生的关系比平面的画作要更强。首先它是个造型,是360度可感的,它和整个空间形成一种对比,它所传达的理念与情感,观众进入这个空间之后产生的感受是不一样的,这是立体空间的独特张力。”
但是,在实际采访中,记者发现一些藏家反映说,一些雕塑在展厅里看起来非常美,但是拿回家就没有那么漂亮了,感到失望和不解。李洁琼解释说:“在制作雕塑时,艺术家除了考虑材料、造型等物质性的存在,还要考虑到光线、空气、角度等非物质行的存在,这就要求在家庭陈设时考虑到作品与空间的匹配程度。在展厅进行专业陈设时,会根据每件作品的材料、体积、性质进行布展层面的考虑,包括灯光的设置,展品与展台、与墙面、与其他展品的关系。”
她举例说,例如一件琉璃材质的雕塑,在一面空白的墙面前陈设会更好,这样灯光打上去可以充分展现出琉璃的光泽和折射;而一件铜质的、比较抽象的雕塑,就可以放在水泥台面上。这些知识需要藏家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做出自己的判断,必要时也可以听取雕塑家的专业的建议。
但我们也不要认为雕塑陈列必须依靠展台与灯光。广州市雕塑学会秘书长程一峰补充说:“家庭环境与展厅环境毕竟不相同,陈设的目的也不同。在展厅里,为了追求展览效果,最大限度地展现作品的美,一点一点调整射灯可能要调半个小时,但是在家庭环境里完全不用那么纠结,自然光也可以很漂亮,放在家里不同的位置、不同环境下产生的情境也不一样,与周围空间产生的关系也不一样,自己看着舒服就是最好的。”
2.雕塑作品不是唯一的,定价应该怎么决定呢?
目前,雕塑作品的价格普遍较低,拍卖场上大部分集中在十万、二十万到百万的这个区间里,而青年艺术家藏品大部分是通过私洽的方式交易,据程一峰介绍,我省青年雕塑家作品成交主流价格区间为三五万左右,几千元的作品也有,完全符合普通城市家庭收藏陈设的需要。
有人说,雕塑与版画类似,都是“复数性”的艺术,所以它的价格低一些是应该的;也有人担心雕塑市场还不够完善,在制约不力的情况下,个别雕塑家是否会大量复制自己的作品,“冲淡”作品价值。对此,程一峰不大赞同。他说:“雕塑的复制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容易,早期的模具,每制造一次都会有所损耗,细节上出现偏差,需要手工修正,现在也一样,每做一件花费的时间精力都几乎相同,并不是像冲印照片那样可以批量生产。对此,大家应将艺术家的创作与工厂开模的工艺品区分开来。”
“我建议消费者可以先给自己定一个消费标准,然后在这个区间内选择作品。”程一峰建议,艺术品消费与收藏,首先应量力而为,在自己所可以接受的价格区间内选择作品。在选择作品时,应该对艺术家有一定的了解,知道他的基本创作脉络与艺术理念,这不但可以帮助藏家更好地理解手中的藏品,也可以帮助判断这位艺术家将来是否能在艺术道路上继续前行,从而判断藏品的保值性。但更为关键的是,找到作品触动你的那个点。“能够打动你,让你真心喜爱,对着它看不腻的作品,才是适合你购买回去摆在家里的作品。先从一类作品收藏做起,找到自己的趣味、相信自己的判断、建立自己的收藏脉络,逐渐形成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