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茶叶末釉是我国古代铁结晶釉中重要的品种之一,属高温黄釉,经高温还原焰烧成。茶叶末釉始烧于唐代,当时的耀州窑曾大量烧制,唐宋时期,山西浑源窑和北方地区一些烧黑釉的窑场也有烧造。常见的产品有执壶、缸、钵瓶、罐、盏之类。而清代景德镇仿烧则十分成功,一跃成为名贵的色釉品种。景德镇清代烧成的茶叶末釉多数为琢器陈设瓷器。从传世实物看,以雍正和乾隆时期产品为多见,雍正茶叶末釉偏黄的居多,乾隆茶叶末釉则偏绿的居多。
由于釉吐灰绿,俨如茶叶之色而故名。釉呈失透的黄绿色,在暗绿的底色上闪出犹如茶叶细末的黄褐色细点,古朴清丽,耐人寻味。古人赞誉说:“茶叶末,黄杂绿色,娇嫩而不俗,艳于花,美如玉,最美目。”质地细腻、造型新颖、工艺精湛、釉色鲜艳。
茶叶末釉产生于雍正时期,早在唐代耀州窑及辽金的磁州窑也有类似的釉色。但是,到雍正时,唐英把它和景德镇瓷器的白瓷胎结合到一起,发明了这种釉色。当初唐英定的名称叫厂官釉。茶叶末是《陶雅》一书中记录古玩商人的叫法。好的茶叶末釉很值钱,主要藏于北京的故宫博物院中。从传世实物看,以雍正、乾隆时期的产品为多,并以乾隆时的烧制最为成功。茶叶末釉中绿者称茶,黄者称末。雍正时是有茶无末,乾隆时则茶末兼有。釉色偏绿者居多,有的上挂古铜锈色。因具有青铜器的沉着色调,常被用来仿古铜器,所以又叫“古铜彩”。
作为中国传统的温颜色釉品种之一,茶叶末釉以其外形颇似茶叶细末而得名,它是釉料中含铁﹑锰的结晶釉陶瓷。其釉色黄,而中掺杂着绿,在黄褐色的底色中散布着许多细小的绿色斑点。由于配方和制作工艺的变化,釉色不尽相同,故有蟹甲青、鳝鱼黄、蛇皮绿、老僧衣等品种。釉面多数呈半木光。
茶叶末釉实际上是一种结晶釉,晶体很小,呈黄绿色或黄褐色,主要分布在釉层表面,表面层下面是黑色底釉。X-射线衍射分析和透射电镜成分分析表明,析出的晶体属于辉石类型。辉石是一系列辉石族矿物的总称,其组成很复杂。由于组成不同,烧成后辉石的品种也不尽相同,颜色当然也不一样。古代茶叶末釉色调的多样性,主要是由于配方和烧造工艺条件的变化所造成的。
茶叶末釉是一种含结晶矿物质的半无光釉,呈深绿黄色,因釉中均匀地布满形似茶叶的针、片状结晶体而得名,釉面呈失透状。<<陶雅>>中说“瓷以黄黑相间者,谓之茶叶末。其黑色较浓,而又有黄色碎点于底足内外围绕一遭。瓷致活泼者,则谓之鳝鱼发。以成化仿宋者为上。绿多而无碎点者,厥为蟹甲青。有垂沫星若水眼,或如栈眼者,命曰新桔。其绿色亦较浓也。”在雍正时期的<<南窑笔记>>中将茶叶末釉称为“厂官釉”。
茶叶末釉从唐起自宋元明,始终是民窑生活用器的主流。艺术追求独具慧眼的雍正皇帝一见钟情,授意御窑厂成批制作官窑器物,由唐英创建了厂官釉,均为白瓷胎,青褐色釉呈色似茶叶末颜色,釉色中则闪现不规则的黄色斑点和丝纹。这种绿不绿,黄不黄的厂官釉在《陶成记事碑记》中有三种:鳝鱼黄、蛇皮绿、黄斑点。这是烧造原料,工艺细节差异派生出的色差,以及人们在品鉴过程中对釉色差异的肉眼判断所致。黄斑点即蟹甲青,即像蟹壳一样的青色。
乾隆茶叶末釉精品大器物古穆沉雄。小器物细纤文秀,轮廓线条不能增减,釉色之美更是滋润、鲜明、活泼,如万点金星隐于釉中。这些都是后世难以仿制和企及的。
乾隆茶叶末釉香炉是小器物中的佳品,其釉色深沉丰厚,光华内敛,反复观之不厌。这种单色釉在雍正时期已达到陶瓷史上的一个颠峰,也代表了人类在陶瓷上对色彩的纯熟运用。
此件大清乾隆款茶叶末釉象耳尊撇口,粗颈,双耳,鼓腹,圈足。此尊造型精准,瓷质坚实,胎泛黄褐色。整体装饰简约,端庄大气,颈上起弦纹两周,腹上饰凸起的十字纹饰,耳做象首状,造型写实,形象生动。通身施茶叶末釉,釉面光滑细腻,流油均匀,釉色古朴典雅,泛丝绢光泽。底琢阳文“大清乾隆年制”篆款。造型典雅古朴,釉质凝重,品相完美,为乾隆色釉瓷的典型器。
屏蔽此推广内容 乾隆时期官窑茶叶末釉制品多为琢器类,有如意尊、纸槌瓶、觚、三牺尊、罐、绶带葫芦瓶、花浇、钵式缸等,碗、盘圆器类少见。如意耳尊是雍正时期的创新器型,乾隆朝十分流行,除茶叶末釉外,尚有斗彩、青花、粉彩、青釉、仿汝釉等品种,均制作精致。
清康雍干三代颜色釉瓷,典雅隽秀的器形与润泽瑰丽的色釉完美地结合,达到了“合于天造,厌于人意”的艺术境界,富有天然韵致,使人领悟到古人非凡的审美情趣,体现了中国陶瓷艺术美观与实用的完美结合的真谛。
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陶瓷的收藏无疑已经成为这个世界上收藏群体最大的艺术项目。欧洲、日本、港台先后掀起了对中国陶瓷的收藏与研究的巨大热情。百年间,明清瓷器的价格反复波动,并持续攀升。近二、三十年的来,中国收藏家们对明清官窑的瓷器收藏的热情也充分展现出来。清代官窑瓷器的涨幅尤巨,有的涨幅多达数百倍,而明代瓷器的热情则明显不足,原因如下:其一,明代瓷器传世品稀少,尤其精品佳作更是难得一见。其二,近一个世纪,欧美、日本藏家已经将大部分佳品囊入自内,欲求无量一直困惑着国内藏家。再者,国内藏家对明代瓷器的研究认识不足,也大大局限了明代瓷器的收藏。例如:1988年香港苏富比拍出一个宣德的青花花浇,当时成交价格为275万,去年东正拍出一件类似拍品仅为500多万。时至今日,虽拍品早以落锤,东正依旧为不能给此件珍品正名心存惋惜和遗憾,但是同时也为购入本品的买家感到欣慰,明代御窑瓷器光明的未来必将为他带来更大的收藏乐趣。我们有理由相信,明代瓷器在不久的将来,会迎来它无限的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