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经过2年多的策划,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于五十周年馆庆之际推出年度大展:“帝王品位——台北故宫精品展”。展期为2016年6月17日至9月18日。展览由台北故宫博物院与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双方的研究员共同策划。本报就此次大展专访了旧金山亚洲艺术馆中国部研究员贺利,谈及策展的思路,也提前披露了赴美展览的精品。
1996年,台北故宫博物院曾赴美展出“中华瑰宝”大展,20年后台北故宫的文物将再度踏上美国旧金山与休斯敦盛大展出。经过两年多的策划,此次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将于五十周年馆庆之际,推出年度大展:“帝王品位——台北故宫精品展”。展期为2016年6月17日至9月18日,之后展览将巡回至休斯敦美术馆,展期为10月23日至2017年1月22日。共展出150余组件,包括30件绝世珍品。台北故宫表示,通过“帝王品位——台北故宫精品展”特展,得以展现在宋代至清代九位帝后统治下多元发展的艺术品位。
展览竞选了宋、元、明、清各朝文物,包括书画、青铜、陶瓷、漆器、玉器、织品、珐琅器和图书文献。通过展品得以了解12至20世纪初期九位统治者治理下的文化艺术。同时借由个别展品的观察,呈现每位帝王对于艺术的贡献,以及各个时代不同风格、题材和工艺技术的发展。
此次展览由台北故宫博物院冯明珠院长与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许杰馆长全力促成,由双方研究员共同策划。本报就此次大展专访了旧金山亚洲艺术馆中国部的贺利研究员,谈及策展的思路,也提前披露了赴美展览的精品。
记者:2016年正值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五十周年大庆,前期选择与台北故宫博物院合作项目作为庆典的核心展览,这样的规划有怎样的考量?是否与台湾的故宫南院开馆有所关联?
贺利:亚博许杰馆长和台北故宫冯明珠院长多次商议,决定策划一次重大的“双庆”文化交流项目。亚博在迎接五十周年之际,隆重推出“帝王品位:台北故宫精品展”。而台北故宫为庆祝南院2015年冬季开馆,做出一系列的重要特展的规划。包括迎接旧金山亚洲艺术博首次赴台湾的精品特展,拟定于2017年秋季开幕。
记者:1996年台北故宫赴美的大展,在借展期间遭到大量民众质疑与抗议,最终不得不将赴美展出的国宝文物减去23件,才使得展览顺利进行。此次台北故宫有这么多重量级的国宝外出借展,是否遇到过类似的困境?
贺利:旧金山亚博是1996年台北故宫赴美巡展的展馆之一,展览获得极大成功,为西方观众展现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影响深远。台湾政府和民众从中得到启示,对文化“外交”所能发挥的做用和力量产生更深的理解和自信。为促使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台湾方面对文物保护法做出更细致更具体的调正。和大陆同样,经过审核,对一些珍贵国宝级文物列入不能出境范围,不是可商榷范围。对于可出境文物的选择,取决于策展方面的主导意识和特定主题。
外借文物定单的确定,无论哪里全世界都一样,是双方——即出展方和借展方——的关键之举,也是策展首要的协商提案。同样,是次来美大展,亚博和台北故宫要经过这样的过程。双方都是专业化的正规博物馆;都有着丰富的出展借展经验;已经建立了多年良好的合作关系,虽然经过一定的时间和繁琐的程序,协商进行顺利。
记者:帝王的品位、鉴赏与喜好是台北故宫博物院以往各项大小临时展览中常常采用的阐释线索,考虑到此次展览的文化环境与观众群体的不同,亚博策展时对“帝王品位”的阐释、文物选择和主题规划时会有什么样的特别之处?
贺利:其实全世界文博事业都持有共同宗旨,那就是通过宏扬文化艺术,增强相互理解,联接人类。但是如何针对特定的国情,在民族、历史、语言不同的背景下,采取更有效的策略、方式、手法,则是智慧的挑战。根据各国各馆的状况和水准,差异不小。
许馆长本着文博事业为广大民众服务的宗旨,采取“双管齐下”的策略。对博深的历史文化进行深入浅出的释解,以故为新,启示未来,使观众——不分语言、教育、文化的异同——了解文化历史的重要,接受博物馆的教育性功能,产生对艺术的兴趣。
这次特展的中文题目,仍然依用台北故宫提议的“帝王品位”。但是英文题目的措辞不同,栏目标题采用“帝王珍宝”(Emperors’ Treasures),这样,尊重美国观众的视点、兴趣和水准,更能强调中华国粹的宏观视野。特别反映到展览主题和文物选择上,与国内包括台湾策展的常用规则不同。不是选择特定的某位君王或某一时代作为全展主题,而是纵横开阖, 不拘一格,以帝王品位为点,伸延层面,涵盖中华八百年在汉、蒙、满族统治下,拓展文化艺术的升沉兴变。
记者:此次“帝王品位”展览精选了宋、元、明、清的文物以呈现宫廷艺术的品位与贡献,其中的重点会落于哪几位帝王? 进一步而言,两馆的研究者眼中历代帝王中最有“品位”的帝王是哪几位呢?
贺利:“帝王品位:台北故宫精品展”重点选择宋到清朝的九位皇权人物,以他们为轴心,展示他们的御笔作品及其时代的艺术成果,探讨皇室艺术美学观如何对中国美学、美术的发展产生影响,从而在风格、技术、工艺、题材各面充分拓展,形成蔚然大观。
八位君王是:北宋徽宗,南宋高宗,元代世祖忽必烈,明朝永乐、宣德帝,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帝,以及帝国沉沦的最后一位女性人物慈禧太后。
记者:展览主要集中在哪几个门类?能否介绍一下其中的精品物件?
贺利:据许馆长“双管齐下”策略,选出展出的文物既能满足“下里巴人”,又能和对“阳春白雪”者。包括书法、绘画、陶瓷、铜器、玉器、漆器和少数织绣、文献档案。
特别精选有八件御笔作品,宋徽宗的书法作品“怪石”,不仅展现独特的“瘦金体”,又能深入挖掘宋徽宗的哲学美学观。其他,如南宋高宗、宁宗御笔、宣德帝的书画联壁作品,康熙、雍正帝的御笔书法,乾隆的书画作品和慈禧的描梅习作等,均为首次美国亮相。不过请注意,书画、漆器、织绣是忌光作品,将在亚博和休斯敦美术馆分别轮换展出。
世界驰名的北宋官窑汝窑瓶、定窑孩儿枕、明初西域舞乐人扁壶、红釉僧帽壶、成化斗彩鸡刚杯、清官窑精作,举不胜举。
令人兴奋的是,与翠玉大白菜齐名并举的肉形石,将作为重点精品首次赴美,只在旧金山亚博一处展出三个月。肉形石是一件完美的实例,可以引申介绍玉文化、玉琢工艺和通俗文化。中华文化的特殊性之一,体现在新石器时代即铜器时代之前的玉文化中。孔子以美玉比喻君子美德,树立了玉文化的精神本质。葬玉、戴玉、用玉形成了千年习尚。
用玉石雕刻写实性的动物花草,传流悠久。但是用来表现家喻户晓的炖猪肉,却是清代玉匠的新创意。玉雕技艺中有一个专业用词:“巧做”,用来衡量玉工的智慧设计和琢工技巧。这件肉形石,充分保留了原体材料,呈不规则块形。利用天然形成的石层,表现深厚的刨面,从肉皮、肥脂到里脊部位,完整具到。玉工对上表皮进行了人工染色和抛光,呈现油润滋滑的烧肉皮。对肉块各处点点,先做了凿刻处理,再对坑洼处进行染色,制造出肌理纹路。整体似一块脍炙人口的东坡肉。精心布局、纤细巧工,是晚清时期的巧做典范,凝聚了玉匠高度的自然主义、写实主义理念。
记者:中国历代帝王对艺术的鉴赏是有汉、蒙元、满清三重文化背景的,加上另一些外来文化的因素,可以举一些重要展品说说这些不同的文化是如何在艺术上呈现和相互交融,并构成“中国艺术”这样一个概念的吗?
贺利:这个问题太复杂,不能在此具体回答。
“中国艺术”是多民族多文化的创作与融汇的结晶,这点不容置疑。不能因为历史上政治国势的兴衰、统治者的更换等,而否定、回避、歪曲或“偏击”历史的真貌。如何公正地介绍中华艺术,绝不能随意妄作。当然,如何理解诠释特定时期或特定个人的艺术成就,学术界应该鼓励百家齐放。
不去论及理论史学的争议,“中国艺术”应该体现中华文化的特点、中华民族的个性,非他所有。如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宫廷文化艺术达及鼎盛。数名欧洲耶稣会的传教士成为宫廷艺术家,皇帝授予他们“行走” 职称或誉称,直接参与宫廷艺术的创作。画院、作坊大量采纳西方技术和材料,并融合西方设计概念,造成西中合并式的流行。但是,清宫艺术决非“模仿文化”,所有新型之作,仍然是由中国传统衍生出来的原创作。如郎世宁的巨画,采用中国媒质西方技法,表现中国哲学意念。清宫作坊对所谓“洋彩”珐琅彩的使用,推而广之,成功地运用到瓷器,金属各面,在中国宫廷艺术史上是前所未有,更不见同时期的西方艺术,都是国粹新创。
这次展览,17、18世纪的新创国粹也是重点探讨的焦点之一。
记者:据闻,展览将从清末女性统治者慈禧太后的鉴赏观切入,展示她在圆明园的画室“大雅斋”中的精品,这是十分新颖的视角。为何将慈禧太后的鉴赏观列入“帝王品味”之列,她是不是继乾隆之后另一位眼光独到的重要藏家?
贺利:历史的变革取决多种错综复杂的因素,君王的统治只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博物馆展览不能也不可能(或者不应该)在一次展览中对历史人物做出偏向性的判断或评价。展览基点一向立足于美术史的发展及演变,既贯通融汇古代、中世、近现代,又深入特定时期或人物。西方博物馆的展览中,极少甚至没触及慈禧太后和晚清景德镇瓷业的领域。亚博这次特别策案,包括了一些晚清瓷器和工艺品。并不因为她是继乾隆之后的重要藏家,而是感到必须向西方观众介绍帝国终结时期的御作状况。19世纪中期景德镇窑业由于外侵战乱,陷于瘫痪。慈禧太后再次复兴了御窑生产,由如意馆出画样,景德镇依样照做,烧造出宫用瓷器。展览展出为慈禧太后特制的“大雅斋”和“体和殿”两种落款的典型陈设器,提供线索,引起广泛关注,能为今后学术界研究课题上填补一处空白。(记者 陈诗悦 盛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