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东晋王羲之《上虞帖》(左图所示),纵23.5厘米,横26厘米,7行,58字,硬黄纸本,又名《夜来腹痛帖》,收刻于《淳化阁帖》、《澄清堂帖》、《大观帖》等刻帖中,明·詹景凤《东图玄览》、清·安岐《墨缘汇观》著录。
《上虞帖》的草法随意洒脱,轻松自然,不拘小节。首先,在笔法上它不是靠轻重提按变化来丰富线条内容的,而是以节奏和运行速度(疾涩之变)来充实线条内涵,提按为辅;其次,结构上强调开合变化,收放自如,所以字形构架的视觉效果显露出一种“张力”的特征。
作为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上虞帖》还有一段离奇的经历:它是从垃圾堆里捡回来的。而使《上虞帖》起死回生的人,是上海博物馆的明清古画鉴定专家、墨拓大师万育仁。
“文革”中,上海专门成立了文物清理小组,对抄家得来的文物书画,逐个鉴定清理。国家鉴定委员会的万育仁,代表上海博物馆参加文物清理小组,为书画鉴定把关。
一次,万育仁在仓库中清理书画,偶然在丢废纸的竹筐中,发现一张硬黄破旧书法帖。卷端有宋徽宗金书“晋王羲之‘上虞帖’”的绢签,在绢签的下角,有朱文双龙圆形骑缝印,有“御书”葫芦骑缝印,有“政和”、“宣和”骑缝印,拖尾中间还押着“内府图书之印”朱文大印。除宋徽宗的题签和印外,还有五代南唐“集贤院御书”墨印及“内合同印”朱文大印。凭多年书画鉴定的经验,万育仁确定此卷非等闲之书卷。再打开内页,只见58字七行草书历历在目:“得书知问。吾夜来腹痛,不堪见卿,甚艰!想行复来。修龄来径日,今在上虞,月未当去。重熙旦便西,与别,不可言。不知安所在,未审时意云何,甚令人耿耿。”内容主要是回答来书所问。帖中提及三人,一为修龄,乃王羲之从兄弟;二为重熙,是王羲之妻弟;“不知安所在”的“安”当是名士谢安。帖中文字多使用中锋运笔,字体连贯流畅,丰肌秀骨;体势超逸优游,灵动绰约。
万育仁依稀记得明·詹景凤《东图玄览》、清·安岐《墨缘汇观》提及此帖,但此帖多年来湮没不彰,于是毅然将废筐里的《上虞帖》捡回,带回上海博物馆,请还在工作的专家进一步确认。
最初,这幅《上虞帖》被定为赝品。直到1975年,经谢稚柳鉴定,又经上海博物馆科学实验室用软X光透拍,显现出南唐内府的收藏印“内合同印”朱印和“集贤院御书印”墨印,于是断定此《上虞帖》为唐摹本。此帖由装裱大师严桂荣先生修复。严桂荣在上海博物馆修复《上虞帖》时使用了“火烧法”古书画装裱与修复方式,使帖色深褐、纸本破碎、有18处损坏的唐摹本重现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