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乙未深冬,站在无锡近郊的太湖大堤边望远,透着几分冷寂几分肃杀的湖面与雾霾之下的城市恰到好处地融于一体。眼前的这片景象对太湖之滨生长的吴文坚(自号一空山人)来说再熟悉不过,只是从他眼中看去,少时湖岸边的莺飞草长已成了中年后钢筋丛林中的白茫茫一片。好在,于一个属于他的清凉世界里,他寻到了自己寒江独钓的快乐。
一空山人是吴文坚的号,他法号德清,字常静,1966年生于江苏无锡,自小学画。多年前,因画缘佛,遁入空门,后又还俗。“他做事前和谁都不商量。1988年开春,我好些天没有见到他,突然就接到他打来的电话,说已经到厦门的南普陀寺出家了。”一空山人的好友张辛佐回忆。1994年初夏的夜晚,他又接到一空山人打来的电话,“他说他决定还俗了,要回无锡,带一个福建女人成家过日子,让我去火车站接他。”
年轻时率性,出家后随缘,对于收藏品,在他看来,每件藏品皆为有缘之物,“人找物难,物找人易”,得之散之或残之损之,一空山人都抱着随缘的心情。对藏品,他更在乎背后的故事和起心动念的过程而非物象本身。说到现在不少人的收藏状态,他用了“拼命挣扎”来形容。
在他的工作室里,立着一块漏皱透的大石头,若非被告知这是灵璧石,很容易误以为太湖石。几年前,一位广西柳州的观赏石爱好者与他结缘,二人便以画会友,以石换画。一次,出手豪迈的柳州朋友把一批广西产的三江石、大化石“打包成几个集装箱发到了无锡”。
吴文坚说,因为屋子有限,原本够得上办一间石馆的石头,不少已经易主,唯这块灵璧石因让他感动,便特意镂空一些部分,置于画室,以供观赏。“石头原本应该横着摆,像一片卷云。不过竖起来放更好,像不像太湖石?”他说。
在一些行家眼中,这一大块灵璧石因为被动过手,价值折损严重。吴文坚却不以为意。
太湖艺校是他和很多无锡人学画的起点。求学期间,吴文坚得到了曾为梅兰芳操琴并广涉书法、国画、摄影等多种艺术门类的王汝霖老师的赏识,成为其入室弟子。他至今记得第一堂课上王老师“得意忘形”的艺术观——京剧里没有一匹真马上过台,可你就是知道演员在驰骋沙场。台上区区几人,却有如千军万马、惊天动地之势。抽象的肢体语言,能让人产生具象的万千感受,这就是中华文化中的“得意忘形”……
回忆时打开抽屉,从粗略看起来至少上百张的书法作品中翻出了一副作于乙丑年春日的对联,书者正是王汝霖。“古松多挺秀,木兰自芳菲”,1985年,年龄相差一甲子的徒弟竟是王老师对联上款中的“文坚学弟”。从两张泛着霉斑的纸上,仍不难得见一位敦厚朴实又虚怀若谷的老先生。翻找中,王老师写的另一副对联“花香不在多,舍雅何须大”的下联始终寻不到,略有些遗憾,但缺损的对联恰似去了一条胳膊的维纳斯,美丽依然。
或许曾是出家人的缘故,对于藏品的聚散乃至真赝,吴文坚并不太过在意。“即便是赝品,只要瞒得过我的眼睛,也是可以的。收藏带给我的是体验过程里的快乐,而不在真假。”在收藏世界中感到“其乐无穷”的他得到的或许是真正的自由,不仅如此,他还常常以藏品入画。
在一次与南怀瑾先生的交流中,他被问及“何谓画画的最高境界”时愣了一愣。南怀瑾用“一是弗是”回答一空。他后来也慢慢悟出,所谓“一是”指画中景象,“弗是”指眼见景象。“你见画如此,可画画又不仅止于此;你此刻见画这般,彼刻见画又非这般。相由心生,画随情变。好的作品不是一成不变的,静中有动,随岁月不断丰富。”
如果绘画的至境是“一是弗是”,那收藏中的他似也别于通常的藏家,有那么点“一藏弗藏”的意思。(作者 陆斯嘉)
人物简介:
吴文坚,收藏爱好者,收藏有字画、紫砂、观赏石等。
Q&A 收藏十问
Q:你怎么走上收藏之路的?
A:以收藏养气。
Q:你记忆中最早的藏品是什么?
A:王汝霖老师的一幅山水画。
Q:你最喜欢的藏品是什么?
A:比较喜欢石头,每件藏品都得来随缘,不好说最喜欢哪件。
Q:你的“收藏之道”是什么?
A:戏于藏。
Q:藏品主要通过什么渠道收藏?
A:朋友间的交换。有缘之物自会来。
Q:知道自己有多少藏品吗?
A:不清楚,没有统计。
Q:你觉得自己是收藏家吗?
A:不是,对于物,人只是过客。
Q:你觉得收藏带给你的最大乐趣是什么?
A:其乐无穷中获得创作灵感。
Q:收藏中遇到过赝品或挫折吗?
A:没有。假如有赝品,要是能瞒过我的眼睛,也无妨。
Q:有一天能放弃你的藏品或捐出吗?
A:捐出是肯定的。只是何时,以何种方式,现在还不必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