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人前的童衍方谈吐幽默风趣、和蔼可敬,丝毫没有架子。书房中的他,挥毫泼墨、慢篆细刻、撰文立说、精鉴赏、富收藏。都说“人生七十古来稀”,童衍方依然精神矍铄,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锲而不舍、勤耕不辍的艺术风骨。从师生缘、书画缘到金石缘,童衍方与古为徒,意与古会的艺术修养感染着每一位聆听者,更以他对艺术、对收藏的热忱滋养弘扬着墨场之乐。
从师生缘到金石缘
新金融:你因何走上个人收藏之路?
童衍方:上世纪60年代,我认识了若瓢和尚,他与唐云关系很好,在他的引荐下,我拜著名书画篆刻家来楚生、唐云二位先生为师。来先生教我书画篆刻,唐先生教我收藏鉴赏。后得以饱览唐云先生所藏的董其昌、八大山人、石涛、扬州八怪等书画精品以及金石家铭刻的汉砖瓦砚。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我的收藏之路更多是受唐云先生潜移默化的濡染。
新金融:你涉猎广泛,绘画、书法、碑帖、印章、砚台,甚至鼻烟碟等都有所收集,但你主要的收藏却集中于金石家的书画作品,能否讲讲其中的因由?
童衍方:收藏金石家书画的理念,是西泠印社的创始人在1923年提出来的,并在当时举办了一场金石家书画展,展出了元代至清代的200多件作品,受到了诸多藏家的赞叹。那时我自己专注钻研书道印学,金石家的书画让我如沐春风,直观的借鉴和启发使我受益良多。我的财力有限,收藏系统在当时也不可能全面铺开,所以选择了价格适中、独具地域特色的收藏品类。
新金融:每个收藏家都有自己的藏玩规则。一直以来,你都遵从怎样的收藏理念?
童衍方:在我内心,收藏与中国传统的儒释道相关联,也与我的个人修养同步。我的收藏理念是首先应当“随缘”。收藏在冥冥之中靠机缘,没“缘”,莫强求;有“缘”,莫错过。要明白拥有藏品也不过是过眼烟云,得失都应坦然面对;其次,要养成静观、默念的研究习惯,在这个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个性。对一件物品的仔细审视、研究以及考证,都是一个锤炼的过程;再者,收藏鉴赏不是一个人独有的活动,需要老师的指点,朋友间的交流、切磋,还应传承给后代。
新金融:30余年的悉心搜罗,你收藏的金石家书画篆刻作品难以计数。都是从哪些渠道将它们囊括的?其间,有没有发生令人难以忘怀的故事?
童衍方:早年,我购买字画只能通过文物商店、友谊商店、古籍书店、朵云轩,以后慢慢地还包括拍卖行、私下赠予、转让等。
捧出珍藏之物细抚慢品,是我最陶醉的时光。我的老师唐云先生在我新婚时,赠予我吴昌硕81岁时书写的一副对联,我至今难忘,感激不尽。在老师循循善诱的教导下,我又陆陆续续收获了9件吴昌硕的作品,对老师笑称那件作品“有孩子”了。唐先生听后非常激动,于当天午饭后一一评点讲解。我还藏有一本丁敬的《隶书册》,丁敬为西泠八家之首,我获藏时该册已颇显古旧,我用最好的瘿木为书册加做面板,现在它成为我研究西泠八家很重要的一件文物。
收藏,必须有“癖”
新金融:你于书、印上造诣精绝,亦是鉴藏大家,在收藏鉴定方面,能否给大家一些具体的建议以及如何从中取“真”、取“精”?
童衍方:收藏是在学习、积累与实践中完备的,一定要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将基本功学扎实、透彻。玩收藏,必须要有“癖”,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喜欢,而不是小打小闹,简单的玩玩。从书本受教的同时还要多去博物馆看实物展览,多到拍卖行接触各类拍品、图册,由近及远,由浅入深逐步摸索。另外,一定要跟对人,找到适合自己的“圈子”。最好还要明确收藏主题,比如有人专门收集扇面,有人专门收集册页,有人专门收集小名家,总之要在财力、精力充足的情况下,依照自身特点去选择。切记,心态要开放,收藏家只是暂时的保管员,不可能揽尽天下所有宝贝,要量力而行,酌情取舍。
新金融:你怎样看待如今拍卖市场燃起的那股收藏热潮?
童衍方:我从年轻时就喜欢艺术品, 到现在已经70岁了,过去讲“人生七十古来稀”,如今我每天还在工作,虽然繁忙,但很充盈知足,也会与拍卖行打交道。从拍卖来说,艺术品市场的好坏一定和经济相关,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我们的经济不断发展,好多藏品从日本、美国以及香港等地回流到中国内地,我们拥有了话语权和舆论的风向标。作为艺术家、收藏家我十分欣慰。不可否认,拍卖市场这些年的发展很迅猛,这两年有所调整也属正常现象,这是一种理性的回归,以前盲目投机引发的泡沫被挤了出来。另外,可喜的是很多年轻的企业家也投身到这个行业中来,他们年富力强,是未来收藏的一部分支柱。我很佩服他们,有些人对收藏的研究也颇为深厚。我想,这样的市场还是比较成熟而且能持续下去的。
书宜杂读,业宜精钻
新金融:就你的个人书法、篆刻创作、收藏经历而言,应如何看待艺术与收藏之间的特殊性?
童衍方:中国的艺术博大精深,我们应认真吸纳前人的智慧,就像写书法一样,要经历临帖、背帖到创作的过程。“书艺之妙,皆在于思。执笔于手,巧悟于心。”我的收藏不像大多数人那样,为了收藏而收藏,而是创作和研究的结合。我有这样的收藏因缘,所以在创作的时候会吸取各方的精髓营养。收藏在我研究艺术的基础上也是一种磨炼,正如学习的休息,休息的学习。梁启超曾说过:“书宜杂读,业宜精钻”,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收藏。
新金融:你的收藏都是研究型的,不是为了倒卖而收藏,一般收藏藏品后,都是如何进行“研究”的?
童衍方:有些藏品,自己拥有把玩一段时间后,随着认知水平的提高以及研究资料的丰富,对它有了比从前更深的理解,这时,你可能会写些题跋、文章流传下去,赋予它更多的含义。无论收藏什么作品,要有深层次的文化内涵的挖掘和考量在里面,收藏不能单单凭兴趣,赚钱也不仅仅是靠运气,应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经济条件,选择其中一项钻研进去,三四年时间就会有较大的进步。比如你专注收藏吴昌硕,那就把他的作品研究透。接下来你再收藏别的藏品,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了。
我现在会为每件藏品亲自撰写题跋,会为它们量身定制具有童家式样的紫檀盒子,将来有人看到就知道这是我收藏过的。比如钱镜塘,他曾捐了几千件字画,捐之前都统一裱过,裱好以后请吴湖帆、张石园题跋,既妥善地保护了文物,又给后来的学者整理了相关信息,可以弄清藏品来源以及出处。
新金融:如今,你已70岁高龄,接下来,对你的收藏之路还有何新的规划?如果让你给自己的收藏人生做个评价,你有何感想?
童衍方:我的人生原则是顺其自然,收藏同样如此,既不刻意隐蔽,也不高调显露。犹如品茶,不急不缓,慢嚼细品。
感恩、惜福是我最想表达的。严格地来说我不算是一个收藏家,只是一个收藏爱好者。我记得唐云先生在一次采访中提及他的鉴赏水平,他回答说:“不高,也不低。”我认为我也是这样。现在,我既要感恩,同时也想在传承上贡献一点微薄之力,搞收藏、办展览都是很好的历练。
人物简介:
童衍方,号晏方,1946年2月生于上海,浙江宁海人。师从著名书画篆刻家来楚生、唐云二位先生。擅长书法篆刻,亦擅写意花鸟,精鉴赏,好收藏。先后出版《童衍方印存》、《童衍方书法篆刻集》、《篆刻刀法常识》、《古瓦器拓本十二种》、《赵之谦铭志集存》、《中国画家作品真伪——赵之谦》、《宝甓斋集砖铭》、《吴昌硕集彝器款识》等。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上海中国画院画师、西泠印社副社长、上海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篆刻委员会主任、海上印社副社长、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记者 王妍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