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刘德山的皮影收藏时间也算得上早,大概从上世纪三十年代末就开始了。除过皮影,邮票、年画、古玩亦都是其收藏内容。
百余年前,中国大地曾有过五十余种地方流派的皮影,它就像今天的电影一样普及于人们的生活中。刘德山藏有30多个流派的皮影老影件,且多是“无双件”。几年前,在国外生活了20多年的刘德山将其收藏的34箱夹皮影老影件全部运回了国,或捐赠或公益展览。
德重如山。多少年来,这四个字是收藏界和朋友们对刘德山的另一种解读。
A “我不是为了消遣而消遣”
在兰州城关区一小区居住的刘德山,几个月前和几个老友一起过了他的90岁生日。除听力有所下降,老人算得上精神矍铄。生日蛋糕上的9根蜡烛,他一口气吹灭了。
这个冬天是刘德山在国外生活了25年后在国内度过的第一个冬天。
刘德山大学毕业后来到兰州工作,他的大部分时光都在兰州度过,是寄生虫病研究专家。退休后去了国外。
在回国的这两三个月中,刘德山最终完成了一篇主题是“从日本早期邮票看它的侵略行径”的文章。其实,刘德山的邮票收集是从上中学时就陆续开始了,当时他在天津二中读初中,时值天津被日本侵略者占领,学校的教官都是日本人。“初二的一次日本历史课上,我故意把‘日本万岁’读成‘日本半岁’,被日本教官听出来了,将我拘留关押。后来,我开始购买邮票及香烟画片等。”
近20年来,刘德山的邮票收集以日本早期邮票为重,他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收集、学习、了解、研究日本的早期邮票和日本的木刻版画和浮世绘。上世纪90年代,刘德山在国外购买到了日本的第一套纪念邮票,邮票发行时间是1894年,邮票的图案为鹤及皇族纹章。他收集到的第二套纪念邮票是1896年8月1日日本在甲午战争两周年后发行的。邮票图案是战争总参谋长栖川宫炽仁和近卫师团长北白川宫能久。“这套邮票是当时唯一记录甲午战争的邮票。”在收藏这一套邮票的夹页里附有一张纸,上面是刘德山记录的甲午战争的几次重要节点——“1894年9月17日,日本舰队在黄海袭击中国北洋舰队,‘致远号’管带邓世昌及全船250人、‘定远号’管带林永升及全船270人壮烈牺牲。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等等,钢笔字写得工工整整。
除此之外,刘德山还收藏有日本侵占菲律宾和缅甸时所发行的邮票等等,他说这些日本早期邮票是日本侵略行径的一个真实记录。在他看来,他的这些邮票是一个历史的见证,见证了日本的侵略行径,“今天它(日本)来否认自己的侵略行径,就是自己打自己的耳光。”
去年刘德山写了一篇题为《七七事变后的一个早晨》的文章,之后被刊发于国内多家媒体。当年刘德山家住天津河东一个胡同里,共有四家。1937年7月30日那天早晨6点左右,一阵狗吠声和啪啪的枪声之后,十来个日本兵闯进了刘德山他们的院子里。
“同院里的房客是布铺里的掌柜冯四哥,一个日本兵朝着他的头侧上来就是一刺刀,半只耳朵就耷拉下来……”用刘德山的话说,他的这篇文章是记述平民老百姓被日本侵略者屠杀时的心情的。
收集日本早期邮票,除却国仇家恨之外,刘德山也通过这种方式,对日本有所了解。
“我现在老了,我所做的这些不是为了消遣而消遣,我要让我们的现代青年通过邮票的见证,牢记历史,更应该从历史中反思、研究、学习。”
B “皮影带我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
说刘德山,皮影是无法绕过的。
还是一个六岁的小孩时,刘德山就学会了设计、镞刻皮影,还在家中庭院里支起窗幕玩耍。这样的经历得益于其家庭的影响。“我父亲是津门的名医,开设有一家中药店是天津河东一带最大的。”刘德山记得戏剧是悬壶济世之外父亲的最爱,家里常常有“堂会”,而“堂会”上少不了的就是皮影。其后经年丢弃所剩无几,但给我的童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童年时期的刘德山最爱的去处是有着天津“天桥”之称的一个地方。实际上,那里是各地单帮的集散地,多是耍把戏和演唱各地曲调,也有一两处影棚戏班,涿州影、滦州影等。
受到父亲爱戏的影响,刘德山家中几个兄弟也都喜爱上了音乐戏剧。“我三哥刘德歧,后来笔名为刘吉典,他就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和剧作家阿甲一起在北京剧院最早创作《红灯记》音乐的作者,‘我家的表叔数不清’就是他们的作品。”
十三四岁的时候,刘德山和弟弟搭火车到冀东昌黎一代去寻购皮影,但无功而返。他这一次外出收购皮影行动,多少是受到大哥的影响。“我只有六七岁的时候,我大哥曾随天津的药材商帮到西北采贩药材,由于战乱荒年,他赔了资金,但买了一箱子西北皮影,但几经周折,最后仅仅带回来两个皮影夹。”刘德山记得买了皮影回家的大哥被家中长辈骂为“败家子”。多年后已经对皮影有了研究的刘德山才意识到,大哥带回来的那夹中是陕西、关中的灰皮皮影精品,早已属于鲜见之品了。
等到刘德山自己收购不少西北皮影时,已是他大学毕业工作之后的事了。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刘德山被派到陇东地区进行疾病调查,差不多半年的时间,他走遍了庆阳及平凉的各个县,工作之余,他也了解了皮影,更值得欣慰的是还收购到了一些。前两年,刘德山收藏的皮影系列精品《皮影钩沉》出版,其中珍品影件《小鬼推车》出自清道光年间的庆阳。它来自民间流传甚广的《钟馗嫁妹》剧中送嫁妆的小鬼推宝瓶车,车轮能转动。据说唐代钟馗应试因貌丑而落第,触殿柱而死,感念友人杜平埋尸之义,乃将妹妹许与杜平,率鬼卒送妹往杜家完婚。“此件以阳刻手法代替勾勒,近似元、明时期寺院壁画的手法与风格。而小鬼背插烟枪,反映道光时期鸦片已经危害民间。”刘德山能从一件皮影上读出很多东西。
对于皮影知识的获取,刘德山时常会感念于自己遇到的那些“老师”。在北京大学医学院上大学的几年间,刘德山有缘结识了中国著名画家叶浅予,叶先生也非常喜爱皮影艺术,他在皮影上给予了刘德山不少指导。刘德山在学校的生理学老师刘曾复,是一位余派戏剧票友,也是戏剧脸谱专家,“我对脸谱的认识得益于他的指导。”刘德山收藏有一套咸丰时期的皮影脸谱,堪称“国宝”。
《皮影钩沉》之后,刘德山还将出版皮影脸谱、皮影大景等。90岁的人了,虽然精力不济,但是现在一天还闲不下来,手头有不少活——用英语写成的医学著述还要翻译成汉语,也有制作皮影的公司请他去讲皮影课……不过,即使再忙,刘德山总会抽点时间翻翻他的皮影,“看着它们会让我感到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我似乎看到了早年间那些吃着窝头咸菜的老艺人,就着煤油灯在精雕细琢的情景。”
C “现代复制品代表不了传统”
刘德山的收藏不止于藏,他最终的指向是研究。
皮影的产生,文字记载始于北宋仁宗年间。但据刘德山考证,皮影产生于唐代的寺院,最初以素纸雕刻,原是法师向世俗讲演经论时的图解。到北宋时即改用皮子镞刻,多用牛皮,也有用羊皮、驴皮和驼皮的。制作方法是先将皮子去毛铲薄,经压平、拓影、针画、镞刻、着色、出汗、上亮、组装等。到明清时期已十分繁盛。
众所周知,皮影在甘肃的分布也很广,大部分地区受陕西“老腔”、“碗碗腔”的影响,与当地民间小曲糅合形成各种流派,其中陇东一带的“道情皮影”即自成一体。
此外,刘德山对于国外的皮影亦有研究。他曾经写过的一篇文章——《探寻巴厘岛瓦杨皮影》。东南亚的皮影艺术以印度尼西亚的瓦杨皮影最有影响,刘德山收藏有瓦杨皮影,还就其进行过考察学习。多年来对国内外皮影的研究,使刘德山秉持这样一个观点:谁也不要盲目地说自己就是皮影的源头这类话。
刘德山极其不喜欢现代皮影制品。曾有一个制作皮影的公司老板上门拜访了刘德山,并给他送了一件市面上价值不菲的皮影,影件刻的是两个人,一男一女。但刘德山说,“露大胸脯、穿着宽裤腿”的女人造型,实属俗物,没有任何内涵。说起现代皮影制品,刘德山直言这些东西不能代表中国的传统,保留一些原生态是必要的,但是像这样的复制皮影与其制作它,不如发展(皮影)动漫。“你再看看150年前我们祖辈制作的这个皮影脸谱,一副脸谱就像一个活生生的演员。”刘德山左手拿着一件150年前的关圣脸谱皮影,忍不住右手凑上去细细触摸脸谱上的一条条线条,喜爱之情显露无余。
收藏70余年来,刘德山大约1800件套老皮影。现在,这些藏品都已经运回国内,主要是为了“不致流失,还有就是尊重那些不知名的艺匠们的心血。”此前,刘德山曾捐赠了一些,只是今后他说再不会捐赠了,因为他觉得很多事情“不是那么回事了,没有真正懂皮影的。”(作者 雷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