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喜闻乐见的并不只停留在传统的衣食住行,对精神层面的追求逐渐成为生活更上一层楼的标准。相对于挥霍生活,人们更乐意将闲置的资金投资到感兴趣的奇珍异宝,而瓷器作为中国深邃的国宝艺术,在收藏行业中备受推崇。
然而,在瓷器收藏市场火热的同时,瓷器作假现象猖獗,尤其是这几年,瓷器作假的手段层出不穷。在这里提醒广大收藏爱好者,要购买收藏到货真价实的古瓷器,一定要多学习多观察,多向专家请教,熟练掌握各朝各代瓷器的器型特点,并了解瓷器造假的各种手段,必要的时候可借助现代鉴定工具辅助瓷器鉴定,练就一双火眼金睛,才能避免上当受骗。
瓷器鉴定方法很多,不同人们对瓷器鉴定手段、鉴定看法是不一样的。在这里介绍几种常见的瓷器鉴定方法:看开片、看釉。随着光电技术发展,许多收藏家开始通过研究釉下气泡,通过对瓷器气泡的研究断定瓷器新老,并且取得一定成果,接下来对几种瓷器鉴定方法做详细解析:
瓷器鉴定方法之看开片
瓷器的开片与材料、配方、工艺、炉温皆有关系。有的器物开片总体十分相像,这是某一类的器物已从配方、用料、烧制工艺等,全然形成了一整套的流程工艺。开片的形成总体固定的规式化,对于它们而言可以形成一种思维模式。通过艾尼提便携式鉴定显微镜看开片发现如下:北宋的部分官器:北宋官汝器、宋耀州窑、宋哥窑器等,他们全然具备了自己的特征、风格,因而深谙此道的大藏家,仅看器物的开片,也能大概的断个几分,像唐三彩也多如此。
也有些器物的开片是没有规律的,完全是不成定格的。但只要会开片,自是事事有缘的。有的开片特征鲜明,风格突出,而且相距的年代甚远。如:明弘治的“娇黄”,细观其开片的纹路,竟然如同宋天青汝瓷开片;这说明仅在釉面的用料和烧制温度定然有其相似和接近的可能。所以说,我们将开片作为一个鉴定要素提取出来,对于认瓷识真十分有必要。宋以前的出土器多会形成二次开片,北宋厚实高温亮丽的官器中,有的会出现冰裂纹片。而类似像这种极具年代风格的器种,是不可仿制的。其原因是,其原料、配方不知。纵然今日得知成因,因果关系也爱莫能助。
因此,古瓷之开片,释放的信息,有待我们去探究。也正是因为它不可仿制,因而为我们提供了鉴定的依据。
瓷器鉴定方法之看釉
通常人们将釉比做瓷器之衣,十分形象。在一般人的眼中,仿佛所有的瓷之釉都是一样的,其实不然。大约从战国开始进入汉,就在陶器上挂釉。早期至唐多为石灰釉,而后为石灰碱釉。唐时釉中入玉粉,后来在加玉粉的基础上,又加入玛瑙粉等稀有原料。
于是自从上釉以来到民国,如果能将所有年份的瓷器上手抚摸,便会感到他们的手感是不一样的。其中有的坚如钢,如五代柴之器(其中一种);有的非常润,像宋代民汝器;有的玉质感强;有的犹如石蜡;有的从釉至胎都一种感觉,有的釉硬胎绵是另一种感觉。这都源于配料和烧制工艺。功底深厚的藏家一摸器之釉面,就能断个八九不离十。而一元配、二元配以及内入玉粉多还是玛瑙多,高人皆能明白。
看釉的另一方面,是观传世痕迹。只要传世的一定有传世痕;只要是出土的,一定有土沁。
当然也与材质和年代以及存放环境皆有关。观釉的第三步是,看是否是出土器,因为只要入过土的,在器面上一定有入土的痕迹,而这里所说的入土痕,不涉及釉下,而是指釉面被地下土质中的酸与碱包裹之痕。这种痕迹,见水以后便在器表有显现,细如粉剂的尘沫状,为灰白,有涩手之感。这都是从观釉可以获得的信息。这些信息为鉴真论假,可提供着一定的论证依据。
瓷器鉴定方法之看气泡
瓷器釉下气泡生成原因众多,而主导成因为胎质与温度,也就是说只要是高温器的两晋之器,也同样有气泡。总体来说釉下气泡不是无规律可循的。只要我们潜心研究,我们会发现,气泡的大与小、多与少、以及泡内雾状亮的底有很多小泡状(大泡包着小泡),以及聚集状和破泡等等的变化重组,都是各具特色,各不相同的。
通过显微镜鉴定瓷器气泡会发现:唐五代秘色瓷的气泡疏朗、明白,内含双亮针点。入宝石的北宋官窑大泡下方为晶体状小气泡;哥器为多泡组合成攒珠聚沫等等等等,各具风格。事实上,釉下的一切变化都是客观存在的。藏家们所言的元青花或斗彩,都是特征极其鲜明的。
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文物的鉴定不可陈习不变。迷信眼学经验鉴定,抵制科学仪器鉴定是不可取的、自欺欺人的。瓷器等文物的鉴定应当从表走向内,从表面现象探究到内中,如此才不至看错。其实,瓷器的眼学经验鉴定与瓷器科学仪器鉴定,并不是相互抵触,而且一直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手段,将两者结合才是瓷器鉴定新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