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5月19日上午,被誉为“灌输国民常识”经典之作、梁启超先生的珍贵手稿《欧洲战役史论》,在国家图书馆与观众见面。与该手稿一同亮相的是《一门三院士 共筑中国梦》图片展。展览展示了梁启超及三个儿子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礼三位院士成长、生活、工作的精彩历程。
手稿回乡经历曲折
《欧洲战役史论》手稿页数超过200页,共分两册。记者在国家图书馆展出现场看到,册页上除了圈点批注的文字以外,还有大量的手绘欧洲地图。
本次将手稿带到北京呈现给京城公众的,是手稿的收藏方——江门市博物馆。据江门市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份珍贵手稿得以荣归梁家故里,还颇有一段曲折经历。
此前,这份手稿一直散落民间,直至2013年现身北京匡时拍卖拍场。江门市闻讯积极筹备,打算将手稿迎回故里。最终,江门市荣誉市民萧德雄以总价500余万元成功拍得《欧洲战役史论》手稿,目前手稿收藏在江门市博物馆。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份珍贵手稿是江门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但由于入藏时间尚短,目前还未定级。本次在京展出的是手稿高仿本,复原程度超过99%。
现场更正图片说明
在展览现场,记者看到了白发苍苍的梁思礼院士夫人麦秀琼。在女儿梁红、梁旋的搀扶下,梁夫人在梁思礼院士的展板前久久凝视。“展板上这里能不能改一改?”有一处非常细微的表述,她认为不够严谨,麦老师立刻向工作人员提出建议:“这张‘两弹一星’实验组的照片拍摄于1966年,当时的提法叫‘两弹结合’实验组。”观展后,麦老师有些颤抖地说,“梁家三位科学家都在为自己热爱的事业而努力,忠于祖国、服务人民是他们共同的特点。”
后人捐赠院士遗物
在展览现场,梁家后人梁红、梁旋捐出了梁思礼院士的图书、画作、衣物、眼镜等遗物。梁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从手提包中取出了一副眼镜。“这是父亲回乡时,乡人听说他眼睛不好、有黄斑,一位眼科名医特意连夜为他特制的。”这副眼镜梁思礼院士生前一直戴着。
梁家后人捐赠的还有一幅1.5米见方的画作,这幅画已经在梁家客厅里摆放了十几年。画作中,蔚蓝的星空下,两个穿着航天服的小娃娃坐在飞船上,向大家招手。这是梁思礼院士回乡做讲座后,一位小学生画的。“当时,父亲给孩子们讲了航天故事,一个小朋友画下了自己油然萌生的航天梦,并托江门市驻京办转送给了父亲,父亲一直珍藏至今。如今,当初的孩子已经快20岁了。”
解玺璋解读《欧洲战役史论》
昨天上午,著名评论家、近代历史研究学者、《梁启超传》作者解玺璋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欧洲战役史论》著于1914年至1915年之间,当时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初,梁启超有心离开政界,于是来到西山专心著书立说,并以极快的速度完成了《欧洲战役史论》。在书中,梁启超详细阐述了对一战之初世界时局的分析,“通过分析国内外情报,做出了两大战略集团对决,德国必败的预测。”
解玺璋告诉记者,《欧洲战役史论》是梁启超给时年15岁、还在清华大学读预科的儿子梁思成的作品。梁启超在手稿中有一段题词:“一九一四年之战世界有史以来第一大战也。生其时而恭睹之,宁非人生一奇遇。思成生于二十世纪之第一年,其十五岁生日则战事正酣也。”这段题词在后来出版的版本上未见刊出,仅见于手稿。
解玺璋认为,梁启超写《欧洲战役史论》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分析局面、预测形势,更在于鼓励当时的知识者积极参与政治,有所作为。其在自序中直言:“若吾书能为国人所不弃, 而藉此战役以洞明世运变迁之所由,更进而审吾国之所以自处,则区区之荣幸,何以加兹。”而扉页题词,则显示梁启超对儿子与中国青年寄予高度期望:不要将眼界局限在自己的专业上,更要放宽胸怀,关注时局、动向。“这对现在的青少年也是有借鉴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