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山门外
石建邦
寒斋翻出吴大澂书札一页,用愙斋特制“金玉双鱼纹”笺纸。文曰:
“笙鱼仁兄大人阁下:日前接诵手示。数日碌碌,竟无片刻之暇,未叩裁答为歉。承惠敦铭、玉册、拓本晋唐小楷,谢谢。汉璧玉章,谨以奉璧。所……(下缺)”
一日拜访朵云轩木板水印负责人郑名川兄,请教笺纸常识。闲聊中得知有金陵藏家薛冰著有《片纸闲墨》一书,述及其所藏书劄若干。回去网上购来此书一读,吴氏书信下半封赫然就在他手中,内容为:
“……示王、沈画卷,必系精品。弟于书画一门,屏迹十余年,不复能兼收并蓄矣。附呈《说文古籀补》一部、篆文《论语》二册,伏乞鉴存。手复敬颂春祺。弟大澂顿首。正月既望。”
这样内容就首尾完整了。
吴大澂(1835-1902)是苏州赫赫有名的金石考古学家、收藏家,画家吴湖帆的祖父,可能大家都比较熟悉。而那上款“笙鱼”则是李嘉福(1839 - 1904),字笙鱼,一字北溪,别署麓苹,号语溪老民、石佛庵主等,浙江石门(今桐乡)人。精鉴赏,富收藏,锐志学画,山水苍润,曾为戴熙弟子。他流寓吴县,是画家吴待秋的岳丈。
按是札讨论古玩往来,李嘉福似有兜售之意。据《愙斋自订年谱》,吴著《说文古籀补》完稿于光绪九年,“交佛常济一手镌版”。而书写篆书《论语》则始于光绪十一年七月,“每日写十余行”,至翌年二月写竟,并寄至上海同文书局石印。故此信写作时间,最早不过光绪十一年,即1885年,可能更晚。按此信内容揣测,当时俩人当同在苏州。不管如何,薛书认为时在光绪七年,明显有误。
说起来有意思的是,据《片纸闲墨》序言,薛先生得到这批晚清信札的时间,是在1996年的初夏,在南京朝天宫的一家小古玩铺中。“据店主说,是从苏州旧家流至南京的。”“不无遗憾的是,在我见到之前,已有一位年轻人买去一部分,说是送给了他在苏州木渎的外公,所以这批信笺中,有些已成零页,内容不完整了。”
他所说的年轻人正是我的好友钱蔚兄,当年正在南京读书,并追随张浦生先生学习瓷器。小钱好古敏求,天资聪颖。他出生书香世家,外公王稼冬(1918 - 2003)是江苏吴江人,乃著名的历史学家,文物鉴赏家。王先生为吴江同里望族,少时常听学于同里南园茶社,受陈去病、柳亚子等人熏陶。他毕业于吴江中学,大学师从卫聚贤、金元宪等学者。1950年,经严宝礼先生举荐,至上海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从事文物研究及管理工作,是上海鲁迅纪念馆的主要筹建人之一。王先生贯通经史,工书善画,收藏颇丰。2001年前后,我曾随同小钱专程赴同里拜访过老人。
据钱蔚兄讲,这批书札是当年一老太太拿到南京朝天宫早市上,被古玩商廉价购入。他一看喜欢,当即倾囊相购。钱蔚拿到他外公那里,老先生喜欢得不得了,留在手上好几年,朝夕赏玩,间或还有考证笔记。后因王老年迈,遂将这沓书札还给外孙。这批书信当时主要写给沙馥(字山春)和李嘉福两位吴中画家,也算海派鼻祖,内中涉及一二百位作者,反映了晚清苏嘉杭地区文人之间非常丰富的交际应酬,堪称活色生香。我因有点文字癖,后来恳请小钱匀让给我,并请人将这捆信札逐一托过,共计约有六百五十多帧,可见薛买到的只是小部分。此事距今不觉已经十多年了,他日有暇当慢慢整理出来,以飨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