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新疆和田地区自古就以产玉闻名,和田玉更是享誉国内外的宝玉。然而,多年来新疆地区的考古发掘却鲜有和田玉出土。近日,从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传来的消息说,考古人员在和田地区洛浦县比孜里墓地发掘时,终于发现了一枚拇指大小的和田羊脂玉挂件。
据比孜里墓地领队、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馆员胡兴军介绍,这枚羊脂玉挂件年代约在2000年前后,它是继小河墓地出土青玉后,新疆考古发掘出土的首枚和田羊脂玉。
比孜里墓地位于和田地区洛浦县山普拉乡比孜里村东南方向的戈壁滩上,墓地长约6公里,宽约1公里。 今年3月到4月间,为了配合和田墨玉高速公路建设,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这片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此次共发掘48座墓葬,出土了大量随葬品,如:木盘、木桶、陶器、纺织品、弓箭、眉笔、眉石、金箔玛瑙珠、蜻蜓眼料珠等。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一具绘有人面像的彩棺,形制独特的独木棺和箱式榫卯棺。据初步推测,这片墓地的年代约在战国晚期至南北朝时期。
“菜刀形”墓葬埋有108个家族成员
这次,考古人员在比孜里墓地发现了惟一一座刀形竖穴土坑墓,它的外形很像一把菜刀,墓道像刀把子,墓室像刀身。坑墓长达6米,宽4.5米,深2.8米。它在发掘前已被盗墓贼严重盗扰,里面甚至有纵火痕迹,部分木制品和纺织物已被烧毁。
墓葬的结构很像人们生前居住的一间“大房子”,墓室四角栽有木桩,四壁用树枝编织的草绳捆绑芦苇束围成,室内有尸床,顶部有木制的“房顶”。考古人员在清理墓室时发现,这座面积不足30平方米的墓葬里,竟然埋葬了108人!包括男性、女性和孩子。
胡兴军根据墓葬形制和出土遗物初步分析,这座墓葬有可能是一座汉代的家族墓葬,里面有可能是多次埋葬的家族成员。
彩色棺木绘有人面像
此次发掘,考古人员发现多具形制独特的箱式木棺,“它们的形状和今天的翻盖木箱类似,木棺盖板的一侧是用木制榫卯连接,盖板只能掀开却不能抽掉”胡兴军说,目前,这种形制箱式木棺在新疆考古发掘中非常少见。
一具色彩艳丽的彩色棺木也引起考古人员极大兴趣,这具彩棺两侧用红色颜料画出方格,方格内用白色颜料打底,用靛青描绘团花。彩棺的一头绘有清晰的人面像,上画一个大眼睛、大嘴巴的头像,头像还露出一嘴龇着的牙齿。胡兴军分析,这座彩棺对了解当时人的墓葬习俗和丧葬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据了解,目前,新疆出土的彩绘棺木已达十多具,这些彩棺多出土楼兰、尉犁等地。
新疆文物考古人员分析,这些彩棺的出现,与汉代丝绸之路的开通,汉族官兵屯居楼兰道沿线的历史背景可能有着密切的联系,曾有史料记载,汉代时期,皇帝和各级地方政权对官吏和战亡士兵有赐棺习俗。因此,这些彩棺有可能是中原地区政府赐予,也有可能是生活在西域的汉族官兵中,有擅长绘画的人,由他们模仿绘制。
部分干尸头戴花环 脸蒙“口罩”
比孜里墓地中的奇特葬俗和葬式也让考古人员疑惑不解。
他们发现,多数墓内尸体上都有覆面,而且覆面与尸体上衣领口处是缝在一起的,覆面有两层,外层有刺绣毛织品,还有两个皮质覆面。
另有数十具尸体面部佩戴着一种护颌罩,形状很像今天人们外出戴的“口罩”,但是,这些“口罩”却没戴在嘴上,而是托在下巴上,用一根带子在头顶处系好。“口罩”的用料也是有刺绣、布料等。
在少数墓葬的尸体头部,考古还发现了用树枝编织的花环,“花环上串着密密麻麻的菊科类花朵,花朵的花瓣清晰可辨,保存完好”,胡兴军说,他们发现这种形式多集中在女人墓里,她们头上的花环,有的是用花朵串起,也有用胡杨树叶捆绑,“这种特殊的葬式,以前的考古发掘中极少见到”。
出现多人葬一棺、面对面葬俗
为什么要把多个人叠压葬进一个木棺,或者把两个人面对面葬进一个木棺?
胡兴军说,现场发掘中,他们发现,部分箱式木棺内有多具尸体叠压一起的现象,有的是成人叠压在一起,还有的是婴儿叠压在一起。最让他不解的是,在清理一座木棺时,他发现里面竟然葬了两具面对面的中年男性,这两具男性到底是父子,还是兄弟?还有待于进一步考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