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明代铜鎏金大白伞盖佛像
天津美术网讯 罗丹“橐龠轩”主人,上世纪末旅居海外,从中国古代书画开始走上收藏道路。现藏瓷器约几百件、绘画有百余件,佛教艺术品几十件。
陈若茜
步入罗丹家门,正对的客厅中央摆放着一尊木雕坐佛,据说年代久远,比真人略大,屈腿而坐,木质的佛造像历经岁月的洗礼显得尤为古朴。
左手边的壁炉上方摆放的是一尊北魏的石雕小佛像,线条流畅如行云流水。“北齐,北魏佛事兴盛,且是中国历史上石刻技艺最高超的时期,在北魏的石造像上可 以体现出那个时代刻工和供养人诚心礼佛的精神气质。”右手边的案台上是一尊永乐时期宫廷的鎏金佛像,这也是近年拍场上备受追捧的对象。
罗丹的书斋名——“橐龠轩”,是早在1990年代拜时任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馆长吴文津先生所取。据罗丹回忆,经好友介绍他有幸受邀在哈佛教授专属的餐厅与 吴馆长共进午餐并向他讨教。问到“橐龠”二字的解释,吴馆长答道:原为古代冶炼时用以鼓风吹火的装置,犹今之风箱。风箱一呼一吸是气息往来生命的一种节 奏,可解释为与天地共呼吸。“橐龠轩”由此沿用。
“橐龠轩”中藏品颇丰,可分为中国书画、瓷器杂件和佛教艺术品三大类。罗丹自上世纪80年代至2007年主要求学、工作、生活在国外。也正是他在国外的特殊经历,使其有缘结识国际学术收藏界有关东方艺术品方面极为重要的人士。特别是在美国波士顿美术馆吴同、美术史学者高居翰(James Cahill)、收藏家王季迁的引导下,令其在异国他乡开始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开启了中国古代艺术品的收藏历程。
1962年出生的罗丹从小生活在文化氛围浓郁的环境中。父母都是文艺工作者,身边往来也尽是文化人。“文化大院里的孩子不是学习音乐就是学习美术,我从六七岁开始学画,接受过很严格的“科班式”训练,每天几乎大部分时间都用来画画。”
1980年代末开始,罗丹先后远赴法国、美国求学,主修经济学,哲学以及多媒体。他说,虽然毕业后从事过多种行业,但是兴趣始终都是在人文方面。
罗丹说,“收藏于我,既不是生意,也不是附庸风雅。我并不把它当成职业,主要为了让自己有机会直接触摸历史,从而为更广泛地学习提供直观的依据和趣味。”
1990年代,罗丹在美国从事金融、管理顾问等高收入行业,有闲暇的资金去购买中意的艺术品。他走访美国各大博物馆、美术馆、大学与学术机构。同时与行业内的权威人士及重要收藏家的广泛接触与交往,观瞻和学习中国历代书画名品的精要和相关的各种知识。
中国古代书画也成为罗丹最先切入的收藏领域。“我当时生活在海外,通过对中国艺术品的收藏,跟自己的故土建立一种深刻的情感连接,这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罗丹说。
罗丹在中国古代书画和近现代书画方面的收藏蔚为大观。他介绍说,他的收藏主要出于兴趣爱好和学习需要,没有严格的系统和偏向,只要机缘和合,便收入其 中。只是比较注重作者鲜明的风格特征以及其对历史的特殊贡献,当然也比较偏好符合自己审美品位的作品。其藏品包括自宋而下直至清末民初,乃至近现代的名家 以及一些佚名的优秀作品。之后,他又从书画收藏发展到器物,尤其是对古代瓷器的关注和收藏。2000年以来,罗丹开始了佛教艺术品的收藏。
罗丹几乎一直“在路上”,去过大概107个国家。与一般“接地气”的收藏家不同,他总是在作些不着边际的哲学思考。比如他认为自己不管是收藏、创作或周 游列国,实际上最终都还是在试图完成一种生命的体验,去找寻最终我们何以存在的方式。唯一让人觉得比较接地气的地方,罗丹说他非常热爱烹饪,最喜欢自己下 厨在家中宴宾客。“对我来说,做饭就像画画。激情与灵感交织,总能不期然完成一件意想不到的作品”,罗丹说。
Q&A
收藏十问
Q:你怎么走上收藏之路的?
A:在美国结识了一批中国古代书画领域的学者、专家和藏家。
Q:你记忆中最早的藏品是什么?
A:宋代的影青瓷斗笠碗。
Q:你最喜欢的藏品是什么?
A:一件宋代的绢本人物画,庞莱臣旧藏,上有沈尹默题跋。
Q:你的“收藏之道”是什么?
A:我以文化价值行先,不以市场价值行先。
Q:藏品主要通过什么渠道收藏?
A:主要通过有信誉和专业性强的拍卖行。
Q:知道自己有多少藏品吗?
A:瓷器大概几百件,绘画有百余件,佛教艺术品几十件。
Q:你觉得自己是收藏家吗?
A:从来没去界定我是干什么的。
Q:你觉得收藏带给你的最大乐趣是什么?
A:收藏于我是重新遨游一个历史时空,是非常喜悦的经验。
Q:收藏中遇到过赝品或挫折吗?
A:都会有,这一点我相信所有的收藏家都会遇到过的。
Q:有一天能放弃你的藏品吗?
A:目前没做安排,但是我相信超过个人所能享用的东西一定是属于社会的。
(作者 邓益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