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当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会有一部分的人把目光转向艺术收藏,研究艺术,收藏作品,这是一种让人十分充实和轻松的巅峰体验。
47届巴塞尔艺术展于2016年6月16日至19日在瑞士小城巴塞尔举行。巴塞尔艺术展被视为高端艺术市场的晴雨表。近几年的艺术市场上,亚洲藏家非常活跃,刘益谦、王薇夫妇可以说是艺术品拍卖场上的“超级买家”, 刘益谦在2016瑞士巴塞尔预展现场豪气的购买了格哈德·里希特11米长的巨幅画作《930-7条纹》。
格哈德·里希特被认为是在世最伟大最受敬重的艺术家之一,这个长相冷峻严谨的德国人在在世艺术家近五年拍卖总成交额排名中位列第一。
格哈德·里希特(Gerhard Richter)1932年出生于德国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成长在德国纳粹背景下,50年就读于当时的东德德累斯顿艺术学院,60年代在当时的西德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深造和工作,1971年起被聘任为教授直至退休。
二战后的德国在失败的阴影下,有着激进澎湃的约瑟夫·波伊斯,也有着冷静沉稳自我反省式的格哈德·里希特,他没有大张旗鼓的宣言与盛气凌人的魅力,只有静静地投入了这股来自欧美的新浪潮前卫艺术之中。而这两位风格迥异的艺术家是在同一所学院任教。
在两大阵营对峙的年代,个人的命运被裹挟着,选择只能是被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1957年,27岁的里希特在充满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色彩的德累斯顿艺术学院毕业。里希特的第一份工作是为德国卫生博物馆创作大幅壁画,稳定的收入给予他到西德旅行的机会。
1959年,在前往西德的短途旅程中,他被准许参观了第二届卡塞尔文献展,卡塞尔文献展的使命是填补德国12年纳粹主义统治后的文化空白,这是他第一次接触抽象绘画。这次参观成了里希特的一个转折,一年后,在柏林墙建起的前刻,他携妻离开了德累斯顿去了西德。
他在朋友的建议下进入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Staatliche Kunstakademie)学习,在那儿接受了二次教育,了解了从欧美浪潮般涌入的前卫艺术, 认识波普,当代,抽象等等新的艺术语言。
他选择了一种独特的创作方法,即照片绘画(Photo-based painting) 。以照片为基础,通过样板的媒体性质与绘画融合将该距离体现出来。此画法最突出的特征是照相性的灰色及主题的不清晰性,在绘制照片时,将粗糙与细致两种相互矛盾的手法并置于同一幅作品中。
1972年,他的作品组“48幅肖像”代表前西德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参加了威尼斯双年展。这个黑灰色的照相现实主义系列油画作品,展示了他从一本老百科全书中挑选出来的48位作家、自然科学家、作曲家和其他名人进行描绘的画像。
里希特不愿看到以某种风格为艺术价值定位来宣判某些艺术“过时”或某些艺术“先进”的局面出现。他只想通过“挖土机”和“精耕细作”的创作方式,指出艺术中美学价值的存在和稳定性的一面,显示艺术有进一步丰富的可能性。所以他在某个程度上确实显示了多样性和不定性,具像到抽象,照片到绘画,公共的到私密的。
在20世纪60年代,里希特创作了近28幅抽象画作。到70年代增至151幅,80年代更多——前5年中创作了201幅,后5年则达到344幅,尺幅各异。在里希特所有破纪录的作品中,其晚期抽象作品更成了藏家们的青睐,不像早期那些探讨死亡和政治主题的作品那么让人不安。
2015年。伦敦苏富比,格哈德·里希特的作品《抽象画》以3038.9万英镑(约合人民币2.89亿元),刷新在世画家单幅作品价格的纪录。
2012年10月,里希特的另一幅《抽象画(809-4)》在伦敦苏富比拍出304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89亿元),创当时在世艺术家单幅作品的拍卖纪录。
华人藏家陈泰铭就收藏了多幅里希特的作品:在他阳明山的豪宅中,一进客厅,迎面的是里希特1994年的作品《墙》
也是在60年代中期,里希特将兴趣转向拥有波普和极简主义成分的“比色图表”系列。他开始画这些可以在五金店索取到的“比色图表”,画面的颜色配搭是随机挑选的,对于里希特,这像是在拒绝抽象绘画的陈词滥调,也是在否认所谓的观念绘画。
这位目光锐利的明星画家给人以十分庄重和严肃的印象:满头的灰白色短发,没有任何绯闻,不事张扬。 他作品中所显现的矛盾性和统一性,模糊性和简洁性,显示了里希特艺术的丰富内涵,这些都使他成为在世最具声望的艺术家。 (《艺术商业》汝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