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潘家园,一个带有神秘色彩的名字,《鬼吹灯》里倒腾古物的大金牙和众多早期淘宝者一夜暴富的故事很轻易就能勾起人们对潘家园的兴趣。时光流转,那些都是潘家园历史风云里的传奇了。要说起潘家园这个草根市场的发展,令人感叹二十多年时光的力量,历经小“土山”杂乱的市场萌芽、改造升级软硬设施步入正轨、奥运后面向世界走上发展快车道,潘家园已一跃成为国际民间文化交流的一张金色名片了。
80年代后期 “草根”市场萌芽
潘家园位于朝阳西南部,临近劲松小区,解放前只是北京城外一个小小的村落,当时因砖窑瓦场在此被称为潘家窑。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后,潘家窑的水坑和洼地被逐渐填平,并开始建设居民区,名称也改为了“潘家园”,这个“园”字,寓意为“家园”。
80年代末在改革开放东风的吹拂下,北京的各类夜市、早市、跳蚤市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当时位于劲松南路附近的闲置“土山”上的地摊早市就是其中之一。那时的潘家园旧货市场名副其实,有不少人拿家里的旧家具、家电、衣服来兜售。
潘家园旧货市场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85年,当时潘家园小区刚刚建成。那时在白桥有一个小市场,潘家园小区有个人在那卖自行车零件和小电器,也搞修理。当时正赶上城市改造,白桥市场被取消了,他就回到潘家园小区继续支摊。后来小区里的居民也把旧的东西搬出来卖,再后来外地人也渐渐的来了,他们卖些新旧瓷器、瓷瓶和旧书什么的。就这样人气就起来了。
最早的最早,只有几个人在此交易。那时的交易不能明目张胆,如同地下党接头,暗号照旧。买个古董真叫不易,搞得买卖双方紧张加心酸。谁都可以以公家面目出现,抄走别人的赖以生存之物。“抄”这个字极有意思,介乎于抢夺与没收之间。抢夺是犯法,没收是依法,唯独“抄”无法无天。最早的商贩游走于乡间市井,喝街(即无目的游走收购)喝出不少人弃我取的宝物,辗转带到潘家园,冒着被抄的危险,以求知音。改革初期,大建兴起,不少民工的涌入也为最初的旧货交易提供了市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市场的规范,早先的旧货杂货交易被文化收藏品交易淘汰。伴随着交易规模不断增大,市场也开始为落脚处奔波。
90年代至2008年 改造升级后潘家园品牌崛起
1992年,自发形成的潘家园市场由“土山”搬到了劲松南路,新市场由潘家园街道办事处组建,有了固定摊位。随着人气的提升,摊位也由最初的几十个增加到了数百个,乃至于上千个。一度成为当时北京城内最活跃的跳蚤早市之一,不少名人前去捧场。
但由于地理位置的天然缺陷,带来了交通拥堵等各方面的问题,潘家园早市几经挪移。直到1997年,由街道投资的占地21亩的新市场才算最终落定在潘家园路南侧,也就是现在的潘家园旧货市场。
1997年至2008年,在政府扶持下,名不见经传的潘家园旧货市场不断升级,在这十年内实现了质的飞跃。1997年,街道投资160余万元的潘家园旧货市场初步建成。有了门垛、狮子影壁和围墙,以及7个大棚,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到2000年下半年,经过跟有关部门多次协商,潘家园旧货市场在北京市工商局注册成功,从而有了合法的身份。2000年到2003年,市场又先后投资3000余万,整体改善了软硬环境,新建了万余平米的现代收藏品大厅和室外家具区。
2007年,潘家园旧货市场成为北京奥运对外接待点之一,市场进一步整体改造升级,停车楼、绿化带、餐饮休闲区相继建成。2008年奥运会,潘家园品牌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崛起和传播。国内外媒体争相涌入,国内外政要名人慕名前来,潘家园旧货市场成为不少游客进京必选地。
2009年至今 走向世界的中国潘家园名片
作为2008年奥运会和2009年亚欧首脑会议的重点接待单位,潘家园在国际上声名鹊起,伴随着中国文化热的掀起,商铺客源不断,财源滚滚。潘家园旧货市场的崛起,成就了许许多多的创业商家。目前,市场占地4.92万平方米,商户4000多家,周末日客流量4、5万人,已成为传播展示中华民族文化、交流国际民间文化的重要窗口,成为中外收藏者的东方淘宝乐园。
北京是一个文化古城,类似的文化市场也不少,如琉璃厂、红桥市场、亮马桥古玩市场、什刹海荷花旧货市场、报国寺和古玩城。作为其中之一的潘家园旧货市场,之所以能在市场产业化进程中后来居上,是由于它的定位非常清晰——立足民间、面向大众。在这里不需要很多钱,只要有眼光,能砍价,就能买到你喜欢的和想要的东西。
二十多年弹指一挥间,潘家园见证了北京城和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时代变迁,既是改革开放的力量,也是国富民强的体现。
如今提到“潘家园”,不仅是朝阳区的,也不仅是北京的,甚至不仅仅是中国的,它是属于世界的一个瑰宝,是一张国际民间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金色名片。(作者 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