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经过几年的明清铜器收藏经验及学习,在这一方面也积累了部分经验,同学中也有不少志同道合的同志,在此道一道个人见解,也为有收藏铜器方面爱好的朋友提供一点借鉴和我切身的教训。
在铜器收藏方面,只要是真品,价值不在于铜器的大小。俗话说:“大为珍,小为宝”一点也不假!当然做工精美的铜器一定是上好的收藏品,此外铜器有落款那是最好不过了。古铜器存世量比较丰富,而三代及秦汉铜器那都是珍品中的真品,很多都是国宝级的,对于一般大众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所以,明清铜器可以说是大众收藏的上好选择。其实,由于历史原因,许多艺术价值非常高的铜器真品在传世过程中被人为的毁坏了,特别是崇祯造钱、咸丰造钱和大跃进及文革,对铜器的破会尤为严重,而铜器中的铜炉、佛像等在以上运动中被大量销毁,当真可惜!以至于当我们光顾于古董文物市场时发现充斥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铜器都是仿品,或是刚被盗墓者挖掘出来的已经遭毁坏的铜器残片,实在让人心寒。对于初学者来说,在文物市场上打眼,那是在所难免的。所以说,明清铜器的价格提升空间非常巨大,物以希为贵,以铜炉为例,一套(一般有两部分组成,炉身和炉盖)较精致且有落款的紫铜袖炉(一般在500克——1000克左右)价值均在几万到几十万甚至几百万不等。
这样,鉴别铜器的真伪对铜器收藏尤为重要。下面我谈一些鉴别铜器真伪的速成经验。首先,看铜器的绣迹和包浆。一般而言,传世铜器通常有包浆,包浆说白了就是铜器表面由于传世年代久远而附着其上的灰苟,但是这种灰苟并不是一般的脏东西,这是一件文物年龄的外在直观表现,看上去像是在铜器表层附着了一层油灰,使铜器原有的表皮掩藏起来。年代久远的传世铜器一般都有包浆,而且不易脱落。值得注意的是,千万不要把铜器上的包浆清洗掉,如果清洗掉的话,那么铜器的价值就会一落千丈!包括任何古董,都不要为了追逐洁净而毁坏古董的原貌。 在如今赝品充斥的古玩市场上,古铜器自然也是广大商家争相伪造的对象。有些赝品的确可以做到以假乱真的境界,就连专家也不一定能立马识别。对于我们大多数初学者来说,判断一件铜器的真伪,主要还是从其外观上看,具体地说也就是锈迹和包浆,而这两点也正好是商家们作伪的重点环节。通常情况下,发掘品的伪锈作法有两种。一是将铜器放人醋酸中,然后埋入地下,这样很快便能生成锈色;二是将铜器放人盐卤(盐水)、锡绿(硫酸铜)、醋的混合液中,把新铜腐蚀成旧色,然后用胶水往铜器表面粘锈。当然,如果你手上的宝物是传世品,商家们则更加看重铜器表面的包浆,他们往往习惯将伪品用火熏黑、擦油、打蜡,以此形成漂亮的包浆。真品铜器上的锈色往往是深入铜器表面,因为其分子结构稳定、紧密,所以不容易被擦掉。而伪锈则不然,由于往往是做在铜器表面,所以也被称作‘浮锈’,这种锈比较轻浮,容易税落,往往经碱水一煮便不堪一击。你可以用手轻轻一刮,真伪即可了然于心。其次,看质地。传世品的包浆真伪也易识别,真品包浆沉着、光滑,而伪品则漂浮、发亮,看上去很轻薄,无层次感。最后,闻气味。铜器的气味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因为赝品多用化学物质来装饰,往往会散发出一种难闻的、刺鼻的化学性怪味,而真品则没有这种怪味。当然,仅凭这些来判断仍然是不够的,铜器的铜质、声音、做工等等,都是辨别真伪的重要依据。而这些一时难以解释清楚的东西,只能靠自己在今后的收藏中慢慢积累。我的经验是,明清铜器都是传统的手工制作,而非现在的标准化生产,所以在一些愣愣角角难免会留下不均匀的地方,历史没有完美,这方面也需要自己的感觉和经验。
其实,文物收藏是一种陶冶心境的艺术,是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经验的积累才能达到一定境界水平的。古玩收藏是一种很高的境界,一旦停下脚步,就意味着艺术本身的贬值。此外还要有不断的实践,马未都现在可是家喻户晓的收藏大家,自己开设的官复博物馆,艺术真品云集。马先生原本并非专家学者,但是经过几十年的收藏经验,依然可以做客百家讲坛,传经部道,可以说是经验学家的典范。
最后,谈点心得,收藏是一种兴趣爱好,并非发财致富的手段,如果收藏依始便抱着发大财的美梦,那么最终收藏的仅能是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