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我无意收藏,却成了众多名品的收藏家。原因是我对艺术的热爱。”——米景扬
米景扬把自己的书斋命名为“十墨山房”,因为在漫长的30年间,他多方收集才收藏了十块古墨。
谈起自己的收藏,米景扬说,几乎每个藏品都有一段故事。
最早收藏的是一块乾隆暗款“云龙”墨,是去原来荣宝斋在王府井门市部玩的时候,看见了那儿从天津收来的这块墨。米景扬记得非常清楚,当时他身上带着刚发的第四季度和全年的奖金,30块钱,就买了。回来以后,家里骂了他半天:“你买一块墨干吗?花这么些钱!”
“我就是喜欢,从小就喜欢。谁能想到将来还有拍卖这么一说?”米景扬说自己喜欢收藏的唯一原因就是对艺术的热爱。
现在经常有人以非常羡慕的语气对米景扬说:“你真有眼光,50年代就开始搞收藏!”谈到这里,米景扬笑了,他说:“其实这真是谬奖了。那时候的概念,只有像张伯驹、惠孝同先生那样,藏有宋元的多少名迹,才叫‘收藏’,买几幅当代画家的画,根本就是小打小闹,是玩儿,喜欢,哪里敢提‘收藏’二字,否则,编辑室的人还不笑掉大牙呀!”
像那个时代的大多数人一样,米景扬一参加工作就懂得节省。那时候他每月工资48元,一分钱都舍不得多花,但花几块钱、十几块钱去买字画,他却很少吝惜。他经常在看展览的时候买下喜欢的作品,于非闇先生的《柱顶红》、扇面,还有两件书法作品,刘继卣先生的一幅扇面,都是在他参观展览时买的。他还经常逛文物商店,淘回一些好东西。
一次,他在宣武门珍赏斋买到了陈少梅先生的作品,是还不到半平尺的《探梅图》,就花了1块钱买下。后来还有一次碰上陈少梅先生的两把扇子《西园雅集图》和《桃花源图》,可就是25元一把了,当时他正好身上没有钱,当即向编辑室的老先生们东借5元,西借3元,将这两把成扇买了下来,但此后半年多的时间里他经济拮据,几乎缓不过气来。
米景扬回忆说,当时他花钱买画,完全是因为自幼喜欢丹青。他尤其喜爱花鸟画大师王雪涛先生的画。在“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年代,米景扬买过他一张画,23元,当时的发票还在。它是王雪涛的代表作之一,他的很多画册里都有这张画。
1960年国庆节后,米景扬在门市部看到一张新摆出来的王雪涛先生新作《荷塘戏禽图》,是大于四尺整纸的巨幅,雪白的大天鹅占据了画面的下部,上部是绿叶红荷和两个鸣翠柳的黄鹂,用笔气魄极大,颇有新意,他喜欢极了。一问之下,卖23元,他一时拿不出这么多钱,就想,攒钱去吧。天天看,看了一个多月,攒了一个多月,最后就下决心,把自己的积蓄拿出来,买了。
经历过那段岁月的人都知道,尽管那时候人们都饿得难受,但也有5元钱一斤的“高级点心”“高级糖”,还有5元一顿的高级饭。就在那种时候,米景扬能勒紧裤腰带,凑23元买了这张画。“我就愣饿着点儿,也要买这张画。没别的,就是特喜欢,爱。搁今天,15万元换成高级饭倒是不止五顿,但现在都吃不动了。”说到这里,米景扬哈哈大笑。
那时候买了画,米景扬喜欢找个画框镶好挂在编辑室里,自己乐在其中。有一天侯恺经理看到了,用相当轻藐的口气说:你还买什么画呀!还不到门市去给卖喽。言下之意大概是,你一个小青年,挣得不多,生活又不富裕,拿钱买什么画呀,花好多的钱。这些话虽然让米景扬有点儿扫兴,但他还是舍不得把画卖掉,许多作品就这样被他收藏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