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宫廷画师郎世宁自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来华,至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去世,享年78岁,在中国度过了半个世纪的漫长时光。郎世宁引进了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开创的明暗写实画法,将西方绘画技法与中国的传统笔墨相融合,为二百多年前中国与欧洲的文化艺术交流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由于郎世宁的一生几乎都是在中国度过,他的艺术创作也都以中国的人和事为题材。郎世宁的生平和艺术,已经被作为中国美术史的一个组成部分来加以叙述和评价。”
今年是郎世宁逝世250周年,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下属的郎世宁艺术专项基金管理委员会所藏的郎世宁“十二生肖”瓷板画,触发了我们对郎世宁艺术的重新认识。
郎世宁艺术专项基金发起人王海波先生认为,乾隆皇帝最喜欢的宫廷画师便是三朝“神交”的郎世宁。郎世宁在宫廷内作画,获得了许多荣耀,不但超过了其他欧洲传教士画家,令众多供奉宫廷的中国画家也难以望其项背。清朝乾隆皇帝编纂之《石渠宝笈》收录历朝各代名家名画,郎世宁画作也留名其中。
郎世宁,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奥内,出生于意大利米兰。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作为天主教耶稣会的修道士来中国传教,随即入宫进入如意馆,成为宫廷画家。历经康、雍、乾三朝的郎世宁,影响了三朝的宫廷绘画和审美趣味。王海波先生认为,郎世宁艺术可以用五点来评述:
一、中西合璧 郎世宁在青年时期受到过系统的绘画训练。来华成为宫廷画家后,曾参加圆明园中欧式宫殿的设计工作,并在园内建筑上画油画。他精于肖像、花鸟、走兽,尤工画马。他引进了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开创的明暗写实画法,改用胶状颜料在宣纸上作画,也就是今日的胶彩画作法。郎世宁的作品将西方绘画技法与中国的传统笔墨相融合,注重透视关系与明暗对比,画面突出立体感与透视感。
从郎世宁一生的业绩来看,他的主要贡献在于大胆探索西画中用的新路,熔中西画法为一炉,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画法,堪称郎世宁新体画。他画的中国画具有坚实的写实功力,流畅地道的墨线,一丝不苟的层层晕染,外加无法效仿的颜色运用,中西合璧,焕然一新。他独创的新画体博得了皇帝的赏识和信任。
二、看尽“美色” 郎世宁在中国度过的51年,正是清王朝最繁盛的康乾盛世期间,作为宫廷画师,郎世宁有机会见到大量的文化、艺术珍品。这些顶级的“美色”对郎世宁进行艺术创作和学习中国绘画、融会贯通中西画法,提供了非常好的参照系。
三、不计成本 王海波先生认为,与西方同时期画家用绘画来谋生不同,郎世宁作为宫廷画家,创作作品时,完全是不计成本的,甚至以宝石磨成粉来作画,将画作烧制成瓷板画,所耗费人力物力是我们无法想象的。
四、服务专一 王先生分析道,宫廷画家创作的作品,只需服务于帝王,服务于审美。郎世宁以惊人的艺术表达能力,创造了大量具有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作品,也使清代宫廷纪实绘画的数量与水平远超前代。这些绘画以精彩的笔墨记录了清王朝最辉煌的历史,栩栩如生地表现了盛世的恢宏光荣。
据文献记载,郎世宁的画法被称作“线画法”,代表当时宫廷的主流画派。从清宫的肖像上可以看到,欧洲画家来到中国后,为适应中国观者的欣赏习惯,而在画风上作了微妙调整。郎世宁新体画中最受乾隆喜爱的是“御容”肖像画。所谓“御容”肖像画不仅包括皇帝正襟危坐的全身或半身的肖像画,也包括各种行动中的皇帝像。
五、用生命的平和来完成艺术创作 纵观郎世宁的一生,详观郎世宁的作品,王海波先生说,来到中国、进入清宫廷的郎世宁最终达到了生命的平和。
1766年,郎世宁去世,年78岁。丧礼备极哀荣,葬于城外数公里御赐的一块土地上,乾隆还亲撰墓志铭,以示对这位高年教士永远怀念。
郎世宁死后被赐予侍郎之衔,《清史稿》对他的记述是:“郎世宁,西洋人。康熙中入值,高宗(乾隆)尤赏异。凡名马,珍禽,异草。辄命图之,无不栩栩如生。设色奇丽,非秉贞等所及。”
郎世宁艺术专项基金会藏有郎世宁瓷板画,因而发起人王海波先生也谈到了中国“瓷”。他认为,中国有个词“痴迷”,甚至可以说是从“瓷迷”而来。中国顶级的瓷器,有宝石的光泽,玉的圆润,可以在瓷器上写诗作画表达中国文人思想。
除了瓷板画“十二生肖”之外,郎世宁艺术专项基金管理委员会还收有“十二美人图”、“十二月”、“圆明园二十景”、“十犬”、“十骏”等瓷板画藏品。(作者 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