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定窑作为宋代五大名窑,备受学术界、收藏界尊崇。藏家若能收藏到一件真正的到代定瓷,都如获至宝。但是,随着当代定窑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仿制技术的一再提高,给定窑收藏鉴定带来很大的难度。过去人们总结出来的那些老定瓷特征,现在造假者几乎都能做出来,有的做的是相当的“好”,以至于很多老藏家、权威专家也连连“打眼”。但是不管造假的水平有多高,新的终归是新的,老的终归是老的,老定瓷与新定瓷还是有着本质上的不同,胎骨老化、釉质、神韵等是目前造假者难以仿制出来的。
根据多年定瓷收藏鉴赏经历,笔者总结了遇到的一些问题和看法集中介绍出来,以待方家交流探讨。
一是鉴赏标准不能“一应俱全”。很多专家、藏家在鉴赏定瓷时,以所鉴对象是否同时具备泪痕、竹丝刷痕、施釉痕、芒口等定瓷特征为标准,但是这些特征在有的定瓷上全部体现,有的只体现了部分。比如说“泪痕”,清代《南窑笔记》说:“出北宋定州造者,白泥素釉,有涕泪痕者佳。”从这句话来说,有的定瓷就不一定有“泪痕”。再比如指甲痕,定窑遗址第三次大规模发掘考古时,有细心的参加者就对此进行了专门比较研究,得出的结论就是很多定瓷上面没有这个特征。可见,鉴赏定瓷需要吃透定瓷在各个时期的不同特征,灵活运用方式方法,综合判断。
二是正确看待定瓷器型与创新。中华民族是一个创新能力极强的民族,“四大发明”就是很好的证明。对于定瓷的器型问题,笔者认为定窑的工匠熟能生巧,且具有很强的创造力、创新力。定窑有北定、南定之分,不同地域的人们一般会按照自己的偏好去设计生活用品,就是我们常说的地方“特色”。勤劳的定瓷工匠在生产生活实践中,难免会突发奇想,造出某个“奇形怪状”的东西来,比如有的定瓷就是模仿波斯萨珊王朝金银器而来等等,这种东西不批量生产,但也不等于说是没有。再如,定窑在北宋末年“靖康之变”后,由于连年兵灾,逐渐衰落和废弃,金朝统治中国北方地区后,定窑瓷业很快得到了恢复,有些产品的制作水平不亚于北宋时期,鸡冠壶、凤首瓶、盘口瓶、长颈瓶、盘口无柄执壶等等都是这个时期的创新品种,是当时的统治者——女真族、契丹族人喜爱的瓷器品种。因此,如果忽略社会发展史,而一看器型不是中原风格的东西,也容易出现“误判”。
三是应重视粗胎定瓷研究。定窑产品有细胎和粗胎。不管粗胎、细胎都反映了定窑历史的演变进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现状。我们搞收藏,就是收藏历史文化,从历史文化中体味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如果只看重细胎定瓷,而忽略粗胎定瓷,是不能反映定窑发展全貌的。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一个产品的出现,不是我们可以选择的。笔者看到的一些粗胎定瓷,其艺术性、观赏性不亚于细胎定瓷,发现的一些品种甚至只有粗胎产品而没有细胎的,粗胎产品一定程度上更能反映当时的大多数百姓生活风貌。忽略粗胎定瓷的研究,也会影响我们对定瓷的全面认识。
四是应科学表述定瓷轻重等特征。有人形容定窑“薄如纸、色如玉、声如磬”,这种说法,笔者认为尚欠科学严谨。从互联网上搜索这九个字,有的说是形容景德镇瓷器的,有的说是形容湖田窑青白瓷的,现在又用这几句话形容定瓷,那么这几句话到底概括的是哪个窑口的特征?尤其在目前发现的不少定瓷器中,并没有同时具备这三个特征的,因此这样的概括很难说具有普遍性。在收藏、鉴赏实践中,更不应以几句“概括”来推定定瓷瓷胎都比较轻,凡是胎重就不对等等。
定瓷鉴定、收藏中还有很多实际问题需要探究,这里不再一一赘述。总的来说,历史的演变导致定瓷鉴定也相对复杂,需要鉴赏家、收藏家在全面了解、掌握定瓷烧造历史、社会演变历史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所掌握的定瓷知识进行深入研究、反复比较,才能进一步提高鉴赏力。(江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