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金桂飘香的九月二十六日,位于上海浦东的御承堂博物馆开馆了,其中一只高一米的康熙青花万寿字大罐最引人注目:不光是它那高大魁伟的器型和油润的包浆令人赞叹,主要是那通体的九千九百九十九个不同的篆书寿字让人惊诧不已!查阅清宫档案,康熙四十四年,任郎廷极为景德镇御窑厂的督御官。他生性机警敏捷,擅长创新,常会做一些出人意料的事,故深得皇上赏识。他从康熙四十四年任督窑官至康熙五十一年止,在短短的七年时间中,创烧出了瓷坛奇葩——郎窑红。它取法于宣红,但又更胜宣红,被古陶瓷界誉为“脱口垂足郎不流”的珍贵名品,是康熙朝后历代藏家竞相争藏的稀有品种,也有“若要穷,烧郎红”的传言,说明它的珍贵。
今天要说的不是郎窑红,而是这只全世界至今唯一发现的恢宏的通体九千九百九十九个篆书寿字的魁伟大罐。每一个寿字的书写都不一样。试想,单单要将一个寿字化成九千九百九十九个不一样的篆字,不知要花费多少心思?变化完成后,找人书写,即使再优秀的书家,面对这些生疏的新字结构,稍一不慎,也会写错,而钴料又有深入胎骨的特性,一笔写错就无法擦去或修改,只有再换另一个胎体重新书写,别说九千九百九十九个,就是用现代的书写工具钢笔抄写九千九百九十九个汉字,要一字不错也属不易。用柔软的毛笔书写,又要写得一行一行那么直,不但字与字的行直,而且行与行之间的留白也那么直,真是非鬼斧神工而莫为。
即使全部九千九百九十九个篆书全写完,经检查一字一划未出差错,送进窑炉中还有个不以人的意志为左右的偶然因素,因此,它的成功是人工和天意的两相结合,缺一不可。据说,郎廷极自进景德镇的那一刻起,就开始酝酿烧制这一大罐。他要为康熙六十大寿时献上“天下第一寿礼”,以博皇上的欢心。整整七年,几乎耗尽了他的晚年心血,终于烧制成功了这一大罐。送到宫中的那一年正是康熙五十九岁。中国历来有做九不做十的风俗,康熙内心自然异常兴奋,但他面对罐体上密密麻麻的寿字又觉得不可思议?一,九千九百九十九个字中的每一个篆字都不一样,不可想象。二,九千九百九十九个篆书寿字正好通体排满,难道会一个不多一个不少?又难以想象。好奇性驱使下,下旨命五位手巧心细的官员,分头点数,足足数了七天,但最后得出的结果无二人是一样的,一个说是一万零二个,一个说是九千九百九十八个,也有说是一万零一个的……皇帝犯难了,最后还是责问郎廷极,究竟是多少?怎么数才能没差错?郎叩首奏道“陛下要一字不差地数清这罐上的寿字,只有一法,即边数边用容易擦去的丹笔作记号,数一个点去一个,这样才不会有差错。”皇上立即命下官如法炮制,果然连数三遍,均得出同一结果:九千九百九十九个寿字。结果有了,皇上心中不免有些遗憾,既然祝我万寿无疆,为什么不再多书一个寿字?难道真的到了连再多书一字的余地都没有了吗?天子说话是从来不用顾忌的,就直截了当地将此意责问郎廷极。郎伏地胸有成竹地奏道:“皇帝陛下本身是个寿星,九千九百九十九个寿字,加上皇上一寿星,不是正好为万寿了吗?”康熙大帝闻说,龙颜大悦——这就是万寿大罐的由来。
据查,郎廷圾当时共烧制了一对,现一只由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当时国民党退守台湾前,聘专家组挑选运台藏品时,因为器型太大,有人提出如果少运这一件可多运上百件小巧的精品,此意见被采纳后才幸存下来,另一件存放圆明园的那件终于回到了故乡。(作者 蔡暄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