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用小推车推来一车收藏品,结果都是上当买来的;原来不敢确定是真币的银元,鉴定结果却是真的。在昨天的民间斗宝暨藏品评鉴会上,类似的失落和欢喜的场景不时上演。
针对一些市民收藏失败的例子,专家提醒:收藏市场鱼龙混杂,到路边摊淘“古董”更要谨慎,没有眼力就会上当。
包装得高大上的“文邮瑰宝”实际价值仅买入价的1/10
本报主办的海西投资理财博览会上,“斗宝”已经成了每年的“保留项目”。今年的活动同样吸引了大量收藏爱好者。昨天下午,市民黄女士推着一车东西,来到民间斗宝暨藏品评鉴会台前。一开始,记者以为她逛展会收获颇丰,等她把东西卸下车并说明来意,鉴宝行家们才知道,这些东西都是她的藏品,全部要拿来鉴定。
黄女士现场打开了一个印有“文邮瑰宝”字样的密码箱,记者看到,里边除了一本精美的邮册外,还有一副白手套、一个金色的放大镜,“鉴定证书”、“律师见证书”等,看起来很正规且高大上。
“东西都是真的。”从事邮票行业近20年的行家柯石开翻开邮册仔细看了一遍,然后问道:“花多少钱买的?”
当黄女士说“花了几万元”时,柯石开就只剩摇头苦笑了。
“这种东西,用我们行内人的话说,就是‘卖包装’的。”柯石开说,里边的邮票都是真的,问题是没有一套是成套的,全部加起来,市场价不过小几千元,也就是说,可能仅为买入价的1/10。
“就拿里边的J8《胜利完成第四个五年计划》这套邮票来说吧,全套邮票一共16枚,可出现在这本‘文邮瑰宝’中的只有9枚,最贵的那几枚全都没有。”柯石开说,无一例外,这本册子里每套邮票中最贵的那一两枚或几枚“筋票”全都被抽走了。
“大清乾隆年”瓷瓶可惜却是低仿品
家住鼓浪屿的叶先生带来了一个瓶底落款“大清乾隆年制”的彩色小瓷瓶,他想请行家看看,这个几十年前从乡下收来的东西是不是真的。可惜鉴宝行家李文成表示,这是“一眼假”。
“我们先不说这落款对不对,光是看瓶子本身,就问题不少。”李文成说,首先,这个瓶子器形不正,歪歪扭扭地没有对称性;其次,有些地方的花纹是断的,不连贯;第三,瓶口处内胆呈螺口状。
李文成说,仅仅从瓶子的器形就可以判断不是官窑出品了,落款也是粗制滥造,“乾”字的最后一笔都没写完,“製”字重影。
“所以说,这件东西是一件低仿品。”李文成说,有些人认为从乡下能收来好东西,还有人痴迷于地摊淘宝捡漏,但是这一切都是建立在“眼力”的基础上,没有眼力,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行家捡漏而你被漏“捡”。
纪念币与纪念章
一字之差大不同
在昨天的评鉴活动中,还有一位老先生花了一万多元买来的所谓“金银币”,鉴宝行家、厦门钱币学会理事陈林说,这些藏品价值不高。
“必须提醒的是,‘币’和‘章’的概念不能混淆,贵金属纪念币只有中国人民银行才能发行,是法定货币;其他单位和个人生产制造的具有纪念性质的东西,哪怕是纯金纯银制造,也只能称为纪念章,属于企业或个人行为。”陈林说,一些市民买入的“金银币”,其实连“纪念章”都谈不上,其材质也大多是破铜烂铁,或者锌合金压制,只是表面镀上一层金银色的金属。
在陈林看来,不法分子在推销所谓的“金银纪念币”时,往往有意混淆“币”和“章”的概念,还辅以“未来升值空间巨大及若干年后高价回购”的许诺,这也是造成人们上当的主要原因。
“而且,假冒金银纪念币的包装大多‘高大上’,带编号的‘鉴定证书’也是必备,这样一来,会让人觉得可信度更高。”陈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