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西夏王朝是一个由党项人建立的地方割据政权,其国号“大夏”,自称“大白高国”。《宋史》称之为“夏国”;《辽史》和《金史》称之为“西夏”;后人多沿用“西夏”之称。西夏都城为兴庆府,后改称“中兴府”,即今天的宁夏银川市。西夏王朝历时189年(1038—1227年)。如果从太祖李继迁公元982年叛宋算起,至公元1227年西夏王朝被成吉思汗所部灭亡,历时246年。其残存的民族已融入汉、藏、蒙、回等民族之中。
西夏王朝的疆域范围在今宁夏大部、甘肃西北部、青海东北部、内蒙古中西部以及陕西北部地区。东尽黄河,西至玉门,南接萧关(今宁夏同心县南),北控大漠,占地两万余里。人口约400万人,军队约70万人。与辽、宋、吐蕃诸部为邻。金朝灭辽宋后与金朝相邻。西夏王朝称帝号的有十位皇帝,使用了32个年号,历时189年,除献宗德旺、末主睍在位时没有铸造钱币外,其他八位皇帝在位期间都铸造了钱币。西夏王朝货币与同时期的辽、宋、金货币混用,同时还沿用了唐朝的货币,其中以“开元通宝”最多。西夏王朝货币除作为流通工具外,还作为衡量价值尺度的标准,广泛应用于税赋、量刑、处罚、赏赐、官员俸禄支付等。
钱币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综合反映。通过研究西夏钱币,达到“以钱证史、以钱补史”,来了解一千年前的西夏社会,了解一千年前的西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脉络。
西夏王朝铸造流通的钱币主要以铜钱为主,兼用铁钱,少量使用白银。自铸钱少,多用宋钱,少量使用唐钱。边远地区始终以物物交换为主。西夏钱币的研究,主要以铜铁钱币为主,同时也涉及金银、交钞的研究。
《宋史·夏国传》:西夏于南宋绍兴二十八年(公元1158年)“始立通济监铸钱”,即西夏第五代皇帝仁宗李仁孝天盛十年“始立通济监铸钱”,这是西夏王朝首次设立专门的铸造钱币的机构,此时距西夏建国已有120年。西夏在天盛十年前就铸造了六种年号钱,有八个种类,近三十个大的版式,但铸造的数量很少。正是因为铸量少,所以就没有必要设立专门的铸造钱币的机构。而到了西夏天盛十年,北宋灭亡已经十多年了,西夏没有了北宋十多年来每年七万多两的岁赐,加上西夏经济发展,流通货币严重不足,制约了经济发展。为了解决流通货币严重不足的问题,西夏王朝才开始批量铸钱,因为铸钱量大,就需要有专门铸造钱币的机构,这才设立了专管铸钱的部门“通济监”。
截至目前传世和出土的西夏钱币形制上分为小平、折二、折三三种;材质上分为铜质和铁质;文字上分为西夏文和汉文两种,共有16个种类,100多个版别。
西夏文字是西夏王朝法定文字,也是西夏王朝铸币使用的主要文字。西夏钱币是西夏社会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西夏商业贸易的发展、繁荣离不开货币,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工具,为西夏与辽、宋、金、吐蕃诸部之间的贸易往来和内部交换起着重要作用。西夏王朝雄据中外陆上丝绸之路主道河西走廊,商业贸易在其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西夏非常重视与辽、宋、金诸国和西方的贸易往来。
目前面文为西夏文的钱币已经发现六种,材质皆为铜质。它们分别是“天授通宝”“福圣宝钱”“大安宝钱”“贞观宝钱”“乾佑宝钱”“天庆宝钱”六种西夏文钱币。钱币正面为西夏文,背面为光背,形制都为小平铜钱,非常少见,但钱文大都比较模糊,由于存世量极少,属于珍稀的古钱币。
面文为汉文的西夏钱币目前已经发现十种,这些钱币的书体分别为楷书行书真书隶书篆书(目前还未发现草书体西夏钱币),材质皆为铜质。分别为“大安通宝”“大德通宝”“元德通宝”“元德重宝”“大盛元宝”“天庆元宝”“皇建元宝”“光定元宝”“天盛元宝”“乾佑元宝”。在这些钱币中除了“元德重宝”为折二钱外,其余都是小平钱,与西夏文钱币钱文大都比较模糊相比,西夏汉文钱币铸造的大都比较精美,而且书法俊逸、流畅。
13世纪后,随着西夏王朝的灭亡和党项族的消亡,至迟在明代中期,西夏文字便成为无人可识的死文字。钱币上的西夏文字当然也就无人认识。建国六十多年来西夏钱币出土量约为三十万枚以上,其中铜钱约五万枚以上,铁钱约二十五万枚以上。西夏文钱币和西夏汉文钱币共计十六种,一百多个版别,这些钱币,除少量由国家和各地方博物馆、文化馆收藏,大部分收藏在钱币收藏家和钱币爱好者手中。
截至目前,仅阿拉善盟各旗区近年来西夏钱币出土量约为一千枚左右,其中以西夏汉文钱币“天盛元宝”铜钱铁钱、“乾佑元宝”铁钱最多,占比99%以上,属于西夏汉文钱币中的普通钱币。分别在阿左旗皮革厂、吉兰太盐湖、额济纳旗居延遗址、孪井滩生态移民示范区财政局出土。
现在的阿拉善盟大部,在公元1038~1227年期间属于西夏王朝的疆域范围,西夏王朝在额济纳旗设立黑水镇燕军司,在吉兰太盐湖地区设立白马强镇军司,统治时间长达189年。
最早记载西夏钱币的是南宋人洪遵编辑的《泉志》一书,该书卷十一记录了西夏官方铸造的一枚西夏文钱币,洪遵称:“右梵字钱,余按此钱径八分,重三铢六参,铜色赤纯,文不可辩,大抵类屋驮、吐番钱”。从文中可以看出,洪遵虽然发现了这枚西夏文钱,但他并不认识西夏文,也就没有将它列入西夏钱币。经后人考证,《泉志》记录的这枚梵字钱,是西夏王朝铸造的西夏文钱币。《泉志》是第一部发现并记录了西夏钱币的著作。元、明两代300多年间,钱币学研究没有太大进展,流传下来的钱币研究著作,有胡我琨的《钱通》和李世雄的《钱神志》,但这两部著作,或是沿袭洪遵的《泉志》或是记述简略,均未对西夏钱币作深入研究。
在洪遵的《泉志》成书600多年后,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梁诗正等人奉敕编著《钦定钱录》,收录中国历代古钱币500余种,沿袭《泉志》录西夏文钱币一枚,仍称其为“梵字钱”,收录西夏汉文钱“天盛元宝”一枚,使西夏钱币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尽管史册对西夏王朝铸造的天盛钱已有记载,但在钱币专著中,明确定为西夏铸币,在西夏钱币研究史上仍然具有重大意义。
1804年,乾嘉派学者张澍,在其故乡凉州(今甘肃武威市)发现了“西夏碑”,才又重新认识了“夏国字”。金石学家刘青园是看到这块碑的第二位学者,他根据碑上“夏国字”认出了过去所说的“梵字钱”是西夏文钱,但是当时并不认识其为西夏文何字,更不知道所表达的意思。
就在张澍发现西夏碑的第二年即清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金石学家刘青园也在凉州发现了西夏窖藏古钱:“凉州土人掘地,得古钱数瓮,其中开元最多,北宋、辽钱及西夏元德、天盛、乾佑、天庆、皇建、光定诸品,亦复不少。而此种梵字钱,亦有数品,余共拣得千余枚”。刘青园将梵字钱上的钱文和张澍发现的西夏碑上的碑文相对照,才明白了梵字钱上的“梵字”,就是西夏文。他断定了南宋洪遵在编著《泉志》时,也不认识这种文字,因此说“数百年后,破此疑窦,亦快事也”。公元1809年,初尚龄《吉金所见录》记述了刘青园的这次重大发现,并将发现的所有西夏钱币,逐一著录。因对西夏文的具体读音和字义无法了解,只能称其为“西夏梵字钱”。刘青园的发现和初尚龄的记述,在西夏钱币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使西夏钱币在钱谱中初具规模,形成系列,为今后进一步研究西夏钱币提供了参考。晚清的张崇懿《钱志新编》、李佐贤《古泉汇》、倪模《古今钱略》、丁福保《古钱大辞典》等,均进行了转载。
二十世纪初,随着西夏学在国际国内学术研究的发展,西夏文字的研究和释读取得了重大进展。1914年,西夏学者罗福苌在其《西夏国书略说》中,第一次著录并译释了四种西夏文铜钱,依次为“福圣宝钱”“大安宝钱”“乾祐宝钱”“天庆宝钱”,结束了西夏文钱统称“梵字钱”的历史,为西夏钱币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
1937年,古钱币收藏家赵权之,发现并译释了西夏文铜钱“贞观宝钱”,更加丰富了西夏文钱币品种。西夏王朝铸造的铁钱只有两种即“天盛元宝”和“乾佑元宝”。银币极少出现。西夏王朝铸造的钱币,总体看来:铜质精良,铸工高超,边廓坚挺,形制规整,字体端庄秀丽,书法高雅优美,尤其是西夏汉文钱币上的钱文,宋代书法特征明显。在我国历代数千种钱币中,也应算是上品。它充分体现了西夏王朝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
20世纪50年代以前,《泉币》是唯一发表过西夏钱币文章的刊物,然而,也只有7篇,每篇二三百字,总计不足二千字。但是,先辈们的研究成果,为我们进一步研究西夏钱币奠定了基础。著名经济学家千家驹、郭彦岗在《中国货币史纲要》中称:西夏钱币制作精致,文字整齐。西夏钱币受到古今钱币收藏家的称赞,也充分说明了西夏钱币铸造工艺水平的高超。
笔者于2001年在甘肃省武威市有幸目赌了刻有两个西夏文字的束腰银铤,可惜的是,当时卖家要价甚高,笔者囊中羞涩,便与此银铤(钱币)失之交臂,从此再未见到。经过笔者近十五年的努力,先后数次往返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各区县之间、甘肃省各区县之间、阿拉善盟各旗区之间,收藏了几十枚西夏文钱币和西夏汉文钱币。旨在通过收藏、研究西夏钱币,达到“以钱证史、以钱补史”,来了解一千年前的西夏社会;了解一千年前阿拉善地区的西夏历史;挖掘阿拉善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为把阿拉善建设成为国际旅游目的地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元德通宝:西夏汉文钱币,铜质,直径2.38厘米,中间有穿。铸于西夏崇宗李乾顺元德年间,即公元1119~1126年。福圣宝钱:西夏文钱币,汉文译为福圣宝钱。铜质,直径2.4厘米,中间有穿。铸于西夏毅宗李谅祚福圣承道年间,即公元1053~1056年。大安宝钱:西夏文钱币,汉文译为大安宝钱,铜质,直径2.4厘米,中间有穿。铸于西夏惠宗李秉常大安年间,即公元1075~1085年。乾佑宝钱:西夏文钱币,汉文译为乾佑宝钱,铜质,直径2.3厘米,中间有穿。铸于西夏仁宗李仁孝乾佑年间,即公元1170~1193年。天庆宝钱:西夏文钱币,汉文译为天庆宝钱,铜质,直径2.45厘米,中间有穿。铸于西夏桓宗李纯佑天庆年间,即公元1194~1205年。天庆元宝:西夏汉文钱币,铜质,直径2.4厘米。中间有穿。铸于西夏桓宗李纯佑天庆年间,即公元1194~1205年。皇建元宝:西夏汉文钱币,铜质,直径2.4厘米。中间有穿。铸于西夏襄宗李安全皇建年间,即公元1210年。光定元宝:西夏汉文钱币,铜质,直径2.5厘米。中间有穿。铸于西夏神宗李遵顼光定年间,即公元1211~1222年。天盛元宝西夏汉文钱币,铜质,直径2.3厘米,中间有穿。铸于西夏仁宗李仁孝天盛年间,即公元1149~1169年。乾佑元宝:西夏汉文钱币,铜质,直径2.38厘米,中间有穿。行真对钱。铸于西夏仁宗李仁孝乾佑年间,即公元1170~1193年。乾佑元宝:西夏汉文钱币,铁质,直径2.5厘米,中间有穿。铸于西夏仁宗李仁孝乾佑年间,即公元1170~1193年。(作者 李发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