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张大千《仿石溪山水图》拍卖纠纷案,是最早反映艺术品真伪风险的一个典型案例,该案例提出了专家鉴定的困境问题。
1995年10月28日,浙江中澳纺织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某在杭州参加的一场由浙江国际商品拍卖中心举办的“95秋季书画拍卖会”上,以110万元人民币拍得了一幅张大千早年作品《仿石溪山水图》。石溪(1612-1692)是清初四僧之一,俗姓刘,湖南常德人,居南京。法名髡残,字石溪,号白秃。善画山水,亦工人物、花卉。山水画主要继承元四家传统,尤其得力于王蒙、黄公望。张大千在成名之初曾经摹仿明末清初许多知名画家的作品,其中就仿过石涛、石溪、八大山人等。一是为了学习,二是为了赚钱。《仿石溪山水图》长145厘米,宽95厘米,署丁亥(1947)年,纸本设色立轴,右侧有上海著名鉴定家谢稚柳的题跋,左侧有北京著名鉴定家徐邦达的题跋。画面文字:石溪上人苍苍莽莽,盖兼叔明、子久两家之妙。丁亥三月,大千张爰写似:农雨仁兄法家正之。
不久王某发现在台湾的拍卖会上也曾卖过同样的一副画。于是对自己买到《仿石溪山水图》心存疑虑。他到北京找到了著名书画鉴定家徐邦达对这幅画做个鉴定。徐邦达仔细看过后,认为此画“不对”。他说自己四年前曾经鉴定过张大千《仿石溪山水图》的真迹,并有题跋,至今记忆犹新。现在这幅画上他的题跋,是从那幅画“移花接木”拼凑到这幅画上的。谢稚柳的签字笔迹虽然是真的,但原来是题在画上的,现在却跑到画外的裱绢上了。他认为是造假者将真画上的题字割下移到假画上,以假乱真。而且整幅画的笔锋和设色与真迹相去甚远。听说王某花了110万,徐邦达笑道:值110元差不多了吧!并向王某出具了亲笔鉴定结论:“(此画)审视乃为摹本,裱边上拙书之跋,本题在原画上,今为移装于摹本左侧。”
王某根据徐邦达的鉴定意见要求拍卖公司退货。拍卖公司无奈,提出要找上海的谢稚柳再做鉴定。1995年12月,在拍卖中心工作人员陪同下,王某携带该画及徐邦达的亲笔鉴定书前往上海去见谢稚柳。谢稚柳当年曾与张大千一起去敦煌临摹壁画,与张大千相知甚深。他反复审视作品后“确定此图为真迹无疑”,并说画上他的题跋就是最好的鉴定证书。谢稚柳的解释是:在台湾出现的画和杭州的画本来就是同一幅,台湾拍卖会上的画是真的,但没卖出去。所以卖家重新装裱,在这个过程中移动了他的题字,然后拿到大陆来拍卖。在买卖双方都在场的情况下,谢稚柳也出具了鉴定结论。拍卖公司据此不同意退货。
在退货不成的情况下,王某于1996 年1月向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起诉,要求浙江国际商品拍卖中心收回此画,退还拍卖款款。拍卖公司在法庭上辩称,谢稚柳的鉴定是最值得信赖的!拍卖公司的拍卖规则规定:“买家应仔细观察拍卖原物,慎重决定竞拍行为,并自愿承担责任”。因此,拍卖公司不同意原告王某的诉讼请求。该案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实施之前,对于拍卖合同纠纷,法院当时只能根据《经济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审理。杭州中院一审、浙江高院二审均判定王某败诉。
王某不服判决,又向最高人民法院申诉。最高人民法院委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对《仿石溪山水图》进行鉴定。这时谢稚柳已经去世了。1998年12月30日,包括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启功,常务委员刘九庵在内的全国10余位书画鉴定专家对最高人民法院送来的张大千《仿石溪山水图》进行鉴定后,一致认为该幅作品为赝品。但是真伪之争并未就此平息。1999年2月,谢稚柳先生的遗孀、著名画家陈佩秋在上海约见了多家新闻媒体,坦陈了自己的观点。作为见证人,陈佩秋详谈了当初谢老鉴定此画的经过。她说,到目前为止,她依然认为此画不仅是张大千的真迹,而且是真迹中的精品。1999年11月下旬,最高人民法院采信了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得到鉴定结果,最终判决王某胜诉。这场历时4年的张大千《仿石溪山水图》拍卖纠纷案终于划上了句号。该案被称为中国艺术品拍卖第一案。(作者 刘双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