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片纸只言都是宝”这句古话,王金声肯定有着深刻体会。35年来他都在做着一件事,收藏这百年间所有文化名人手迹,从他还是一个青年到步入中年,从这些手迹不名一文到而今动辄就能拍出几十万的成交价。
王金声祖籍江苏常州,祖父是一名老中医且偏好文史,在行医之余有意收集常州“阳湖派乡贤”书画;父亲是“上海纺研院”的高级工程师,也精通祖传医术,业余时间常给人看病搭脉,帮人解决疑难杂症,跟当时上海文化艺术界的老先生多有往来,并经常得到他们馈赠的书画。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一次偶然的机缘,王金声在常德路一个旧书地摊上发现一批老信札,他挑了一件落款为“遵宪”的信札,不知真伪如何不敢轻易下手,当时旁边有位老先生正好也在挑选信札,见他犹豫不决便插了一句:“这是黄公度信札,人境庐自用笺,肯定真!” 所以王金声就买了下来,可算做他自己购藏的第一件藏品。
经摊主介绍,王金声才知道眼前这位老先生就是补白大王、文史专家、信札收藏家郑逸梅。“我接着就跟他聊了起来,并说到自己家里也有许多先人留下的老信札,可惜不太了解是些什么名头,他说可以先让他看看,并给了我他家的住址。”一星期后王金声带了信札如约来到郑老家中,这是一个不到十平方米的亭子间,除了一张桌子一张床及书架其余堆放的全是书垛,那便是有名的“纸帐铜瓶室”。郑老看了王金声的信札后说东西不错,有些还是他所缺的名头并表示今后可以互相交换藏品。王金声看完郑老的藏品,也大受鼓舞,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札收藏。
父亲见他迷上收藏,觉得这不啻也是一条上进的道路,便点拨他说:“你这种‘空欢喜’没啥意思,既然要收藏就要有针对性,宋元明清、四王吴恽、八怪四僧等等咱也玩不起,你爷爷专收‘阳湖派乡贤’现在也不流行,那么换个角度,搞个偏门或许有所收获,我认识一些作家朋友,让他们帮你出出主意吧。”就这样经郑逸梅、施蛰存、邓云乡、黄裳等多位老先生的引导,王金声确立了自己的专题收藏目标,“从龚自珍到司徒雷登”,即专门收集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解放为止的一百年间所有的文化名人手迹,包括信札、扇面、立轴、对联、册页等。
王金声的近代文人翰墨专题,几乎囊括了所有文学史上的大家手迹,鲁迅、周作人、苏曼殊、郁达夫、钱钟书、老舍、徐志摩、丰子恺、巴金、胡适、弘一法师……
鲁迅的手迹算得上是王金声专题收藏的重中之重,王金声共收藏有三件鲁迅墨宝,一册是鲁迅亲自设计封面、自印的版画集《引玉集》,是他亲笔题赠茅盾先生的;一册为鲁迅翻译俄国作家果戈理的代表作《死魂灵》的题跋本,扉页上有鲁迅亲笔题字:“这是重译的书,以呈十还先生,所谓‘班门弄斧’者是也,鲁迅一九三五年十一月十五日,上海。”第三件鲁迅手迹是王金声在拍卖场上花1600多元收入囊中的鲁迅信札,被人戏称为是捡了“世纪大漏”。因为这是一件鲁迅用日文写就的信件,所以鲜有人识得,甚至被标注为印刷品,而王金声熟知鲁迅手迹,直觉认定是鲁迅的真迹。最终以1500元底价拍得这件拍品,后经多方认定,确为鲁迅真迹。这是一封鲁迅写给日本人内山完造的信札,释文为:“老板:请把送给曹先生的书转交给他,L拜。五月八日。”
“我在日本找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内山完造等编辑出版的《鲁迅日文书信手稿》中赫然印着这件书札,我买的这件鲁迅信札才得到社会公认,老板即内山完造,曹先生是木刻家曹白,鲁迅逝世后曹白还是12名抬棺人之一,‘L’即鲁迅的首个拼音字母,这还是鲁迅逝世前几个月的真迹。”王金声说。
此外,王金声还收藏有一份老舍绝笔信札,是老舍于1966年5月4日致章士钊的一封信,信中赋诗一首, 并言“日内拟去密云村间小住……”。3个月后,老舍便自沉于北京太平湖。这几个月之间,至今仍未有其他老舍墨迹被发现。“陈子善先生曾做过考证,认为目前这就是老舍的绝笔了。”王金声说。这封绝笔信,也是王金声从章士钊后人处得到。同样得自章士钊遗物的还有一张苏曼殊钢笔题赠章士钊的特制邮片《静女调筝图》,这是王金声最喜欢的手迹藏品之一,“因为苏曼殊手迹现存极少。”
值得一提的还有他收藏的一件胡适手迹,上书胡适悼念徐志摩诗——《狮子》:“狮子蜷伏在我的背后,软绵绵的他总不肯走。我正想推他下去,忽然想起了死去的朋友。一双手拍着打呼的猫,两滴眼泪湿了衣袖:狮子,你好好的睡罢。你也失掉了一个好朋友。”据王金声介绍,在徐志摩遭遇空难后,天津《大公报》曾邀约胡适撰悼念文,他有一天在家闲着没事,正好有一只猫,趴在他的肩上,赶它不走,正想发火把它推下去,突然想到死去的徐志摩,为什么呢?因为这只猫就是徐志摩给他的。他后来就专门为此写了一首诗叫《狮子》,狮子就是那只猫的名字……诗文曾在《大公报》刊发过,而手稿几经辗转落到了王金声手中。对于这件胡适手迹,北京一所新文学方面的博物馆曾有意购藏,然而作为国有收藏机构,在资金调度上毕竟不及私人藏家这般灵活,最终在拍卖场上败下阵来,由王金声收入囊中。
通过这种收藏的方式,非文学专业出身的王金声几乎用信札、手迹勾勒出了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每一个节点,而在他脑海中粉墨登场的文学家们,再也不是历史书上冷冰冰的文化符号,而是鲜活的,有温度的人。
(本版图片及说明由藏家提供)
Q&A
收藏十问
Q:你怎么走上收藏之路的?
A:家族影响。
Q:你记忆中最早的藏品是什么?
A:在地摊上买的一封信。
Q:你最喜欢的藏品是什么?
A:苏曼殊的明信片。
Q:你的“收藏之道”是什么?
A:要真心喜欢。
Q:藏品主要通过什么渠道收藏?
A:民间、拍卖行、家族遗存。
Q:知道自己有多少藏品吗?
A:上千件。
Q:你觉得自己是收藏家吗?
A:当然是了,收了三十五年不卖的算收藏家吧。
Q:你觉得收藏带给你的最大乐趣是什么?
A:其乐无穷,充实自己的思想。
Q:收藏中遇到过赝品或挫折吗?
A:有,这是很早期的。改革开放后有市场就有假东西,而且是老假,不是新假。
Q:有一天能放弃你的藏品吗?
A:有一部分传承下去,也会捐掉一些,基本不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