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专家介绍:
徐琳,女,研究馆员。复旦大学文博学院文博专业本科毕业,南京大学历史系美术考古专业方向博士毕业。现工作于故宫博物院器物部,从事玉器、金器 的保管与研究工作,专注于中国古代玉器的研究。被聘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生指导教师。参加过多次国内外玉器学术研讨会并做学术讲座。
讲座提纲:
公元1736年,乾隆皇帝即位,他把玉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常重视玉器的收藏与研究,仅咏玉诗就达800首以上,还撰写了《搢圭说》、《圭瑁说》等有关玉器方面的论述。在制造和使用玉器方面,他不仅亲自参与了部分玉器的设计,还对玉器的使用作出了严格的规定,对中国玉器的发展起到 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他的推动下,宫廷玉器的数量和品类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王朝,用玉范围遍及宫廷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国古代玉器在乾隆时期达到了顶峰。
在明、清两代宫廷遗存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故宫博物院,收藏有相当数量的玉器,其中乾隆朝收藏、使用和制造的作品超过10000件,不仅涵盖面广, 而且保留了较完整的用玉体系。本次讲座主要从“乾隆工”的概念、乾隆时期玉料的来源、作品、工艺特征及分类等方面,鉴赏乾隆时期的玉器。
明辨“乾隆工”
说到乾隆玉器,首先一定要提到一个词那就是“乾隆工”。社会上流行说起某件清代的玉器做工不错,都喜欢说它是一件乾隆工的玉器。不仅如此,在各 个拍卖会上也常常能听到这个词。但是“乾隆工”到底是什么,很多人没说清楚,其实很多经常提乾隆工的人也不一定都明白。民间一般只要是做的比较好的清代玉 器,不分具体情况,一律都称为乾隆工,这其实是不对的。
准确地说,乾隆公应该专指在乾隆时期专门为宫廷制作的玉器。这里面包括清宫造办处做的玉器,另外也包括清宫发出指令让地方为宫廷制作的玉器,比 如苏州制造、扬州制造为宫廷里专门制作的玉器。这一点一定要强调是为宫廷使用而制作的玉器,为什么?因为只要这样的玉器才要符合宫廷用玉的标准,而且能代 表清朝宫廷用玉的最高水平的一批玉器,只有这样的东西我们才能真正把它称为“乾隆工”玉器,而不是一个泛指。现在民间的把一些稍微做的好一点,很多甚至已 经是晚清的东西给放到清中期说是乾隆工的玉器,这是因为首先他对乾隆玉器还是不太明白,其次可能还有一些商业目的。但是我们一定要从专业的角度对乾隆工有 一个明确的认识。
其实,民间对于“乾隆工”这个词的错误使用,也恰恰体现了我们大家对于“乾隆工”的认可,因为确实乾隆工的玉器无论是从选料还是到最后的做工, 包括它的设计,水准都是非常高的。“乾隆工”代表了一种皇家的气派,一种“内廷恭造”之式。“内廷恭造”这个说法是雍正提出来的,雍正当时就认为宫廷里造 的东西要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规范,所以他提出这么一个说法。到了乾隆时期,不光吸收继承了雍正的内廷恭造之式,还吸收了很多地方的玉雕文化的优势,比如人 才、工艺等,乾隆时期玉器都是兼收并蓄的,从小件到大件,从造型到文饰都是一丝不苟的。
玉料来源:“十全武功”之首
乾隆玉器全盛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保证就是玉料的来源。可以说在乾隆的前期,准确地说是乾隆二十四年以前,其实西北部都是不安定的,所以影响到当 时的玉路也不畅通。西北准噶尔部大大小小的叛乱连续不断。我们现在所说的和田,当时叫于田,还有叶尔羌,都是被准噶尔部所占领,所以这个时期宫廷玉料主要 是靠走私,加上一点进贡,甚至还有一些前朝明代留下来的玉料。所以我们往往能从顺治到乾隆前期看到一种现象:在我们的活计档里面常常记载有拿前朝的玉料来 改制,制作成当代的玉器。雍正的时候曾经说找一些好玉料来做,但那时好的玉料确实很少,所以我们现在看到雍正的玉器并不多,雍正留下来的带年款的玉器数量 就更少了。因为很多都被乾隆改制之后加刻了本朝款,标上乾隆年制,当然在档案里面我们还是可以看到这批玉料来自于前朝的。
乾隆继位以后,他痛下决心一定要把西北边疆这块给弄安定了。到了乾隆二十二年,清廷分两路进军打败了准噶尔,再然后为了巩固了西北边疆,就开始 在那里驻兵。乾隆二十五年开始,整个西北地区开始有供玉进京,从此以后形成了乾隆朝的供玉制度。从乾隆二十五年一直到乾隆退位的前一年,每年都有大量的玉 料进京,这就形成了一个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形成制度的供玉制度。这个供玉制度可以说是奠定了乾隆玉器之所以能超越前人而达到历史高峰的基础。而平定新疆 也是我们说的乾隆特别引以为傲的一件自己的“十全武功”之首,所以从那以后只要有新疆玉过来他都会在玉器上面刻诗、题咏。
供玉制度形成以后,这个制度一年分春秋两季将玉器按时纳入宫中。定例是一年四千多斤,这四千斤里面包括籽料大概一千斤到两千斤,如果籽料不够了 用山料来补充,山料主要来自于叶尔羌、于田和若羌。乾隆时期的玉器很多是可以和南疆的这些产玉点出的玉对得上的,不管是颜色也好,质地也罢。除了和田籽料 以外,剩下的不够四千斤的用山料来补充。进了宫廷以后,这些玉料先是分等级,一般是分五等,挑好的先去画样,然后去制作,剩下一般不太好的交给或者收藏, 或者是给苏州制造,两淮盐政等地方的这些制玉。再次的玉料,那些个头大的玉料会做山子,比如《会昌九老图》《秋山行旅图》。
到了乾隆晚年,大概乾隆四十年以后,宫中玉料就越积越多,这是因为乾隆不是说一年就只要四千斤的,而是他一年有的时候如果正好能发现大的玉料, 马上就又要多供出来。又或者比如清工要做一些特型的玉器,比如赶制一批太庙要用的或是礼制上要用的,也会有专门特供,特地去开采一些玉料来用。所以说乾隆 这一生远远超出每年四千斤的数量,一般都会超出一两倍。那么这些玉料越积越多,乾隆用来干什么呢?其实乾隆不是死脑筋,他脑子很活络。他到了晚年以后,他 会让内务府去把一些次等的玉送到崇文门变卖。不过虽然如此,清宫照样留下来了非常多的玉料。直到嘉庆十五年以后才开始减少玉供,因为等乾隆驾崩以后嘉庆其 实对玉器没有那么喜爱,而到了道光元年就干脆就停止玉供了,因为这个时候玉料已经太多了,一直留存到清末还在用,所以乾隆这一生可以说对玉器的贡献是非常 大的,如果没有他打这个底子的话,到清朝晚期可能就没有玉料可以使用了。
巅峰时期的巅峰工艺
我们看乾隆的玉器的工艺,首先要从审料开始说,玉料来了以后乾隆要审,这个审料是有很多文人参与的,其中包括一些宫廷的画师和书法家,因为很多 玉器到最后要刻字,尤其是乾隆喜欢的、做的好的玉器,一些书法家也是参与到里面去跟玉雕工匠一起完成制作的,所以乾隆的审料环节做的相当讲究,这一点正是 我们现在玉雕作品里面常常缺乏的。比如,乾隆的审稿是反反复复的,如果做的不好打回去重做,会经常反复,这个在我们档案里面常常能够看到。而我们现在的料 子很多都比乾隆时期料子质地好,量也大,但是我们现在做的大多数是福禄寿喜、观音佛之类的东西。一块好的料子过来了,首先就是掏镯子、掏牌子,先把经济成 本收回来再说,然后剩下的边角料去做佛、福禄寿喜这些吉祥题材的,真正能够做出创意的大师很少。我个人认为从这点来看这点现代不如古代,起码不如乾隆这个 时候。因为乾隆的审料可以说细致到什么程度,他会根据玉器的色泽、纹理,整体它的流裂程度来设计:乾隆的笔筒常常会用碧玉来做,他会把一幅山水画就围绕在 这个笔筒周围,成为雕刻,用镂雕也好,浮雕也好,阴刻也好,用各种方法,相当于把一幅山水画刻在这个笔筒上,而且这个颜色它会搭配的特别好。尤其是一些日 常的陈设用具和文房用具,而这些画稿,我前面讲到了大多数是有文人参与的,就是我说的宫廷画师。而我们现在玉雕很多没有一些真正搞美术设计的人参与,当然 现在已经开始有一些美院的学生参与进来,但是以前是没有的,很多时候全靠一些古代画稿,做出来的东西很可惜。这就是没有一些文人的参与,我个人觉得你要是 说玉器要做的格调高的话,在设计这个环节上一定要多用些心思的。
当时清宫就是如此,参与其中的宫廷画师并不是普通的画师,都是全国选拔过来的最好的画家,很多这些画家很多都是继承清早期文人山水画来的,他们 对玉器的影响很大。其实乾隆的宫廷画家很多都是当时顶级的一些画家进宫来的,所以说有些很有名的画家都为玉器做过贡献,其中很多人都是给玉器审料画稿的 人。而且乾隆一点不淹没别人的功劳,他会在自己的御制诗文里面体现出这个是谁设计的,尤其是对一些重要的玉雕作品。正是因为对玉器有了审料和画稿设计这一 关,然后又从苏州选拔过来找来了全国最好的工匠完全按照设计稿来做,这些人把自己手里的陀具当成笔来做,如此出来的效果必然会出类拔萃。
再说这个时候的精工细作,工艺上的精工细作也是“乾隆工”的精妙之处和超越古人重要表现。大家都知道有个词叫“粗大明”,“粗大明”是什么意思 呢?明代的玉器相对来说比较粗糙,跟清代玉器相比的话完全比不过清代玉器的精细程度。这个“粗大明”常常会体现在一个是明代玉器玉料上面有点粗糙,另一个 就是明代玉器确实在工艺上面跟清代玉器没法比。清代玉器,尤其是乾隆玉器,它在镂空处,在阴线处绝不偷懒,它的打磨和抛光都能做到完全手工的精益求精。
乾隆时期玉器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刻字,因为乾隆写了很多的御制诗,他的诗、文都是要往玉器上刻的。那么这些字体都是谁写的呢?除了乾隆本 人,大多数都是乾隆时期的书法家,因为那些大臣每一个人可以说书法都非常好的。再加上乾隆是专门养的刻字师傅去刻字,这个刻字师傅和普通的工匠不一样的, 待遇也不一样,他们比普通的工匠待遇要高,因为在玉器上刻字太难了。我们去看中国历代的古代玉器,真正玉器上能刻上字的非常少,商代开始有,但是量不大。 为什么我们说史料价值来说,青铜器比玉器还要高,就因为青铜器上有很多的摹刻的文字,因为玉器特坚硬,往上刻字不好刻,所以数量很少,但这个问题乾隆时期 解决了。为什么解决?因为乾隆专门养的刻字的师傅有书法家给他写书法,这个刻字师傅又能把书法家的书法笔意刻出来,所以这上面的刻字水平非常高。其实,在 玉器上刻字很难,难到什么程度呢?我们有一条记载,乾隆四十四年的时候,当时太庙要做一批玉册,玉册上的刻字量是相当大的。当时就临时从苏州去调了好多的 玉工,因为宫廷的来不及刻这么多字,用一年时间刻了汉字四千个字,满文八千多个字。我曾经问过我们现代的一些刻字比较好的玉工一天能刻多少字,他们现在就 用机器来刻如果状态好的话一天能刻十来个字,但是状态不好的话有时候一天也就刻一两个字。刻字一直到现在还属于不容易的一件事。
另外乾隆也用染色,但是这个乾隆染色他并不是为了纯粹做假的染色,很多一个是为了巧色,一个是为了遮流,就是遮本身玉器上的斑和流,所以他会给它染色。
倾国之力为重器
乾隆玉器工艺上还出现了一个前无古人的事情在乾隆时期倾国家之力做到了,那就是乾隆时期做了好几件大型的玉雕。最有名的就是《大禹治水图》,还 有《会昌九老图》和《秋山行旅图》等。首先这些玉料来源于叶尔羌和密尔岱地区。《大禹治水图》原材料说的有一万零七千斤,古代的斤比我们现在大,一斤是十 六两,折合现在大概是5.4吨左右。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原料应该比这个更大,现在看到的是两米二四高,然后宽是零点九六宽。《大禹治水图》之前,在我们清代 做大玉之前,中国历史上只有唯一的一件大型玉雕,到了元末以后就流失了,后来一直到现在我们都没有人再做出来比《大禹治水图》更大的一件玉雕。乾隆做《大 禹治水图》是有目的的,他不是随随便便要做《大禹治水图》的。它的稿本来源于内府藏的一幅宋画,这个宋画就是《大禹治水图》的稿本,然后以这个稿本,当时 乾隆让画师画成画稿,再把它做成蜡膜,蜡样怕化了以后又重新做木样,木样给送到扬州去,比着这个木样做成了《大禹治水图》。当时在扬州雕刻就雕刻了六年, 雕刻六年运回北京以后就放在乐寿堂,就再也没动过,然后让玉工来刻字,这个刻字大概又花了两年,前前后后连运带审料、画稿,到最后做,基本上是十年时间, 这个《大禹治水图》整个才完成。乾隆为什么要做《大禹治水图》,首先因为乾隆本人是特别的崇尚尧舜禹这个时代的,他觉得这个时代的禅让制度,包括尧舜禹的 功绩都让他从心里面崇拜和敬佩,所以他之所以后来把皇位在世的时候就让给嘉庆也有点想效仿这些伟人的意思。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他觉得大禹治水这是一大功绩, 而他本人有“十全武功”,他觉得自己在一生里面为清朝做出了丰功伟绩,有了这么多的武功,可以说是功成名就了,而退位不是为了贪图享乐,而是像大禹一样, 功成名就之后才退位让给嘉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