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上海古玩市场
天津美术网讯 “民间收藏热,热的不应只是‘钱’,收藏的原点是唤起对历史文化的记忆,收藏者应该是收藏历史的人。”日前,在某收藏论坛上,专家的一番话,让在场的民间收藏爱好者陷入沉思。
据统计,我国现有民间收藏者超过8000万人,而中国拍卖公司的数量早已超过了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总和。在汹涌的大潮中,收藏市场逐渐成为一个逐利之地,呈现出失去理性的疯狂。各地举办的专家鉴定活动,往往会涌来大批收藏者,拿来的东西,常常令专家看得直叹气;有些人花了几十年心血和大把资金收来的古玩,被专家无情地认定为“一屋子假货”;某些地方,做古玩赝品,已经发展成一个十分有规模的行业……让收藏回归原点,成为时代的呼声。
时下,收藏界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是对藏品真伪的鉴别。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透露,最近他受朋友之邀请去南方看了几位民间收藏爱好者的收藏,发现里面很多东西是假的,其中一位藏家家里上下两层摆的全是假货。他告诉记者,这位收藏者以古玉、青铜器收藏为主,藏品虽然标的年代多为商、周、汉,但一眼就能看出是现代仿品,手法拙劣,明显是仿各大知名博物馆和书上的文物,且个头特别大。以青铜鼎来说,在各大博物馆收藏的商周时期青铜鼎的高度多在1米内,该收藏爱好者收藏的青铜鼎却多是高度超过1米的庞然大物。
一个令人惊叹的现象是:在不少地方,造假已经形成了一条产业链,仿制、作旧、出货等各环节分工明确,且具有很强的地域性。这些赝品经各种渠道流通到市场上,占据了不少古玩市场。
“赝品横行固然可恨,但赝品为什么能够横行?”业内人士表示,这很大程度上是利用了藏家贪便宜的心理。“我接触过很多藏家,他们挂在嘴边的一件事便是捡漏,可哪有那么多漏可捡,自改革开放以来兴起的这波民间收藏热潮已经持续了30多年,就连山里的农民看到家里有个上了年头的破碗都会藏起来当宝贝,想要寻找‘漏网之鱼’谈何容易。”上海市收藏协会会长吴少华说,古玩是祖宗传下来的东西,数量有限,可遇不可求,也考验经济实力,但藏家们可以把视野放宽点,拓展门类、聚焦当下。
事实上,经济价值只是收藏众多价值中的一个。好的民间收藏能起到保护历史记忆的作用。比如,在很多人的眼里,春节的年俗,除了吃年夜饭送红包,就剩下了放烟花爆竹与接财神了。近年上海实行烟花爆竹禁放令,有人认为这会冲淡过年的年味,其实不然,传统的年俗活动很丰富,只不过不少被我们遗忘了。好在,一些收藏品为人们保存了部分记忆。一位浦东收藏爱好者手头有一件清代的手提书箱,它表明:以前过年有“元日开笔”的年俗,即读书的孩子要在大年初一的上午,提着小书箱到文庙,铺开大红笺纸,端端正正地写上“元日开笔,读书进益”之类的吉祥之语,以此鼓励自己奋发读书。吴少华查阅资料,发现早在唐宋时就有此年俗。而另一位藏家发现,上海以前过年还有一个重要仪式,那就是“秤人”,在屋梁上系上绳,挂上秤,人人上去称分量,寓意在新年伊始之际,要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以此自省而启新……
“收藏界一直存在一大误区,盯着老物件,却对现代的东西视而不见,认为存量多,价值不大。殊不知,一些现在看似不起眼的物件,却有十分重要的实物学术研究价值,如果不注意保存收藏,也是遗失一件就是一件,失而不会再得。”如20多年前发行的上海地铁测试卡,这种卡发行量很少,使用时间短,却是中国地铁历史的见证者,如今一张市值已近10万元。
2009年上海举办改革开放30周年成果展,其他展品都有,唯独缺能反映老百姓生活变化的物件。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都没能找到,最终,上海市收藏家协会牵线,民间收藏家们征集到一整套反映上海老百姓在改革开放后吃、穿、住、用、行等生活方面巨大变化的藏品。这说明有特色的民间收藏是能见证历史、传承文明的,甚至可以成为公共收藏的有益补充。(记者 李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