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香,是辗转于呼吸和味蕾之间的芳华之物,给人以激荡的沉醉或宁静的喜悦。
黄岩南宋赵伯澐墓的随葬品中有一件香盒和数枚沉香,让人试图通过感官的范畴,依循着袅袅的香烟去想象曾经绮丽的香事。
1、香料为熏衣而使用
香盒呈圆盒状,像一个精巧的首饰盒。出土时其部分结构已经松垮、腐蚀、残缺,故而很难作精确的测量。目前只能作大概的估测,得出它的直径约12厘米,高约4厘米,盒盖厚约1厘米。盒子的圆柱壁体以竹子薄片为衬托,稍有破损并有较小幅度的松开,竹子材质的纤维机理清晰可辨,还富有一些弹性。虽为竹制品,却能够抵御住800年时间的力量而未彻底腐朽,实属奇迹。
盒子内外用一种油性、轻薄的纸张装裱,表面似漆油光铮亮。香盒通体漆黑,仅有盒盖顶面绘有金色的花卉。它的造型为一枚草本的花儿,七瓣花瓣,花枝左右各配有两三片叶子。除了粗线条塑造枝叶轮廓外,其花瓣、花叶表面部位则运用类似素描的笔法,作一根根细密有致地填满,描绘所用的材料疑似为金粉。绘画手法写意,则较难判断得出是何种花名。一枚别致的描金小花,像是黑暗中的精灵舞者,给与了黑色盒子些许灵动。
盒子里面放置有十余根四五厘米长、1厘米宽的不规则原木香片,800年的沉睡,未能幻化成袅袅香烟的宿命。从南宋江南用香的流行习惯、香片的质感等情况来分析,初步判断这些香片为沉香。香盒和投龙玉璧、水晶环佩、螭龙圆璧等文物一同置于墓主人的头部入殓,可见赵伯澐家人对此件物件的尊崇和重要。
笔者发现赵伯澐墓所有的随葬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围绕着衣服,就是为了穿戴、仪容服务。如投龙玉璧、水晶环佩都是当作玉环绶,起压制长袍作用;铜镜是用作正衣冠的;螭龙圆璧,可能也是一种合成香;它和沉香应该作为熏衣服使用的。此外,笏板、腰带、帽子等文物那是八品官服的标配。除此,没有任何额外的东西了。因而,笔者倾向于香料为熏衣而使用的。南宋,男子“剃须熏衣”是为时尚。想必这种风气影响了包括黄岩在内的江南。
以香随葬自古有之,马嵬坡下随杨贵妃一起下葬的,就是一枚十分名贵的香囊。后来,当唐玄宗将她改葬他处时,香囊依旧保存完好。《新唐书》载:“启瘗,故香囊犹在。中人以献,帝视之,凄感流涕”。
2、古代有四大雅事之“焚香”
宋时人们对于香的使用实实在在是日常生活,现在的人看得似乎非常的风雅。焚香以求雅韵,即把它当作一种生活方式,大约从唐代就开始流行。但是,到了宋代,则把香事的日常化、诗意化推向了极致。
中国古代有四大雅事:“焚香”、“挂画”(赏画)、“插花”(养花)、“品茗”。焚香习俗起源于春秋时期。古人焚香,用矮桌置炉,与人膝平。桌上摆香炉、箸瓶、香盒。焚香时,香炉两边各置箸甁、香盒。香盒用来存放香料,箸瓶是盛置火箸、火铲之类用具的铜甁,香炉为焚香之器。焚香很富情趣和技巧,如品茗一样,被士人当作高妙纯粹的享受。
就宋代文人生活而言,焚香是日常必修课之一,所谓读书、写诗、填词、作画、赏花、宴客、会友均要焚香。特别在上层社会,香炉里焚爇名香,是24小时不能间断的一项常规设施,如同呼吸的质量保障;云烟氤氲所营造的气氛好比现代高档宾馆或咖啡厅的环境音乐一样,那是品质生活展开的一个基本背景。没有了它,仿佛精彩的生活品味,一下子就会变得苍白暗淡。
浸淫在丰富的香品世界中,焚一丸佳香,与吟诗作画、鉴赏文物、闻歌观舞、听琴谈禅、辩论历史,成了不可或缺的雅享之一。古代焚香使用的“香”,多为经过“合香”方式制成的各式香丸、香球、香饼或香的散末,而非现在的线香。《宋人香事:宋代是香文化的高峰时代》一文说到,既然生活本身的内容多姿多样,那么,相应的也就该有韵调足以相衬的香品来搭配。于是,在追求生活品质的宋代,生产出原料不同,工艺不同,香型迥异,花样琳琅的合香制品,或宜于熏衣,或宜于待客,或宜于户外,或宜于夜晚的寝帐,乃至解酒的、安神的,大概也只有宋人的灵敏鼻子能够精确接受,那种种香气在微妙区别中传递出的、足以影响心灵的密码。
以香为友、以香寄情在文人士大夫中极为流行,甚至,在民间还有斗香会、品香会,以展示和比赛“和香”的技艺高低。甚至酒肆、茶楼、青楼还有专门送香的香婆,让你在一缕香袅中尽享浮生一刻。
宋代之后,香进入了一个稳定发展的时期。再之后,随着时代的更迭,优雅的香事随风而逝,逐渐变成了世俗化。至今,江浙一带还尚且留有一些日常用香的习俗。黄岩的大多家庭就有点檀香的习惯。今年9月15日,黄岩区新前街道普震堂举行妈祖迎会,笔者发现迎会队伍前面一位身着海青的阿婆持香引路,其手捧的香炉内使用的就是檀香的原木香片。原生态的香片形状、长短和赵伯澐墓出土的香片有惊人相似。骤然使得孤陋寡闻的笔者恍然大悟,原来原木香片是置于香灰上直接焚爇的。从持香阿婆虔诚拈香的熟稔行礼中,仿佛看到当年赵伯雲优雅飘逸的身影。
3、焚香方式颇有宋代遗风
“明窗延静书,默坐消尘缘,即将无限意,寓此一炷香。”香,不仅是感官上的盛宴。香道中“洁、圆、出、道、和”五品,更是融于生活,成为文人墨客修身养性的生活哲学。
最虚无缥缈的东西,具有了精神性,灯红酒绿,浮华褪去了以后,慢慢就想起了一种深沉的、文化的跟我们健康生活有关系的东西。
香是一种宁静的生活态度、祛除浮躁,回到心灵的深处。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扬之水曾在她的《香事之韵》中作这样的感叹:进入现代社会,香事被国人遗忘了好久,而昔日它入传东瀛,却得以长久保存下来,且焚香方式颇有宋代遗风,不过最大的改变是内涵已经完全本土化,即同茶事成为“茶道”一般,香事也成为日本的“香道”,中土所无的仪式化,至此成为“香道”中的主旋律。遗憾的是,在近年中国的“香文化”热中,“香道”之称却格外叫得响。说是“数典忘祖”或稍嫌言重,然而如果不去追索中土香事发展演变的始末源流,不解两宋士人平居日子里的焚香之真味、合香之情趣、诗词往还传递之情愫、更不必说与此相关的各种故事。
在一片“香道”声中,所谓“香文化”,究竟还有多少自己的“文化”呢。黄岩宋墓香盒等文物的出现,期望通过专家学者的深入研究,来进一步解读还原出南宋繁盛绮丽的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