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
香盒和沉香:南宋那些绮丽的香事《丁酉年》邮票邮品下月首发《黑暗昭昭——李璇个人作品展》圆满开幕美术馆展览的组织架构及宣传策略马丫的画:马丫个人作品展中国式生活定制展18日在北京开幕回看书画同源传统 “一雨成秋”李一 阴澍雨书画展和田玉市场逐步升温 产地鉴定问题仍待解“放生计划——前宾个展”正式开幕绝版佛经藏身四川深山 30年风化模糊10万字佳士得全球高层连续动荡北京海关最大规模移交:17901件走私文物回家文物保护单位清朝龙田世居被用来养鸡种菜拍卖行成交榜出炉 今秋谁赚的最多安徽省档案馆馆藏五彩圣旨 系乾隆年间传世四川公布艺术市场2015年报告 近5成画廊中度亏损艺术已成中产阶级的专属盛宴拾荒老农捐书千册 拒藏家开价300万石门艺术书画名家作品邀请展亮相石家庄耕香院要收藏投资17版熊猫币,先看看他们怎么说詹卫国2017丁酉挂历欣赏:鸡鸣春曲霞满天视频:书情画意 妙笔丹青—书画名家文化下乡进蔡台王心刚2017丁酉年台历欣赏:秀逸典雅 草木华滋李旭飞农历丁酉年台历欣赏:寄情山水 亦古亦新高清图:文化协同 共画发展-京津冀美术名家邀请展在天津美术馆开幕青年画家张迩做客天津美术网访谈实录 组图:著名书法家崔寒柏2017农历丁酉年台历欣赏肖培金农历丁酉年台历欣赏: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高清图:肖培金农历丁酉年台历欣赏: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张佩钢农历丁酉年台历欣赏:画出意境 观者心静孙岩携山水画《无·界》参展第七届天津青年美术节组图:田园诗境—侯立远的青绿山水画高清图:“笔墨尘缘—冯远中国画作品展”在天津美术馆开展著名艺术家庄雪阳做客天津美术网访谈实录 著名艺术家庄征做客天津美术网访谈实录
首页 >> 我收我藏 >> 正文

香盒和沉香:南宋那些绮丽的香事

天津美术网 www.022meishu.com 2016-12-19 16:46
宋《听琴图》中焚香抚琴的场景
宋《听琴图》中焚香抚琴的场景
 
宋《听琴图》中的高足樽式薰炉
宋《听琴图》中的高足樽式薰炉
 
北宋青瓷香薰,灵石寺塔出土
北宋青瓷香薰,灵石寺塔出土
 
黄岩民间所用原木檀香片
黄岩民间所用原木檀香片
 
出土时香盒内部情景
出土时香盒内部情景

    天津美术网讯 香,是辗转于呼吸和味蕾之间的芳华之物,给人以激荡的沉醉或宁静的喜悦。

    黄岩南宋赵伯澐墓的随葬品中有一件香盒和数枚沉香,让人试图通过感官的范畴,依循着袅袅的香烟去想象曾经绮丽的香事。

    1、香料为熏衣而使用

    香盒呈圆盒状,像一个精巧的首饰盒。出土时其部分结构已经松垮、腐蚀、残缺,故而很难作精确的测量。目前只能作大概的估测,得出它的直径约12厘米,高约4厘米,盒盖厚约1厘米。盒子的圆柱壁体以竹子薄片为衬托,稍有破损并有较小幅度的松开,竹子材质的纤维机理清晰可辨,还富有一些弹性。虽为竹制品,却能够抵御住800年时间的力量而未彻底腐朽,实属奇迹。

    盒子内外用一种油性、轻薄的纸张装裱,表面似漆油光铮亮。香盒通体漆黑,仅有盒盖顶面绘有金色的花卉。它的造型为一枚草本的花儿,七瓣花瓣,花枝左右各配有两三片叶子。除了粗线条塑造枝叶轮廓外,其花瓣、花叶表面部位则运用类似素描的笔法,作一根根细密有致地填满,描绘所用的材料疑似为金粉。绘画手法写意,则较难判断得出是何种花名。一枚别致的描金小花,像是黑暗中的精灵舞者,给与了黑色盒子些许灵动。

    盒子里面放置有十余根四五厘米长、1厘米宽的不规则原木香片,800年的沉睡,未能幻化成袅袅香烟的宿命。从南宋江南用香的流行习惯、香片的质感等情况来分析,初步判断这些香片为沉香。香盒和投龙玉璧、水晶环佩、螭龙圆璧等文物一同置于墓主人的头部入殓,可见赵伯澐家人对此件物件的尊崇和重要。

    笔者发现赵伯澐墓所有的随葬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围绕着衣服,就是为了穿戴、仪容服务。如投龙玉璧、水晶环佩都是当作玉环绶,起压制长袍作用;铜镜是用作正衣冠的;螭龙圆璧,可能也是一种合成香;它和沉香应该作为熏衣服使用的。此外,笏板、腰带、帽子等文物那是八品官服的标配。除此,没有任何额外的东西了。因而,笔者倾向于香料为熏衣而使用的。南宋,男子“剃须熏衣”是为时尚。想必这种风气影响了包括黄岩在内的江南。

    以香随葬自古有之,马嵬坡下随杨贵妃一起下葬的,就是一枚十分名贵的香囊。后来,当唐玄宗将她改葬他处时,香囊依旧保存完好。《新唐书》载:“启瘗,故香囊犹在。中人以献,帝视之,凄感流涕”。

    2、古代有四大雅事之“焚香”

    宋时人们对于香的使用实实在在是日常生活,现在的人看得似乎非常的风雅。焚香以求雅韵,即把它当作一种生活方式,大约从唐代就开始流行。但是,到了宋代,则把香事的日常化、诗意化推向了极致。

    中国古代有四大雅事:“焚香”、“挂画”(赏画)、“插花”(养花)、“品茗”。焚香习俗起源于春秋时期。古人焚香,用矮桌置炉,与人膝平。桌上摆香炉、箸瓶、香盒。焚香时,香炉两边各置箸甁、香盒。香盒用来存放香料,箸瓶是盛置火箸、火铲之类用具的铜甁,香炉为焚香之器。焚香很富情趣和技巧,如品茗一样,被士人当作高妙纯粹的享受。

    就宋代文人生活而言,焚香是日常必修课之一,所谓读书、写诗、填词、作画、赏花、宴客、会友均要焚香。特别在上层社会,香炉里焚爇名香,是24小时不能间断的一项常规设施,如同呼吸的质量保障;云烟氤氲所营造的气氛好比现代高档宾馆或咖啡厅的环境音乐一样,那是品质生活展开的一个基本背景。没有了它,仿佛精彩的生活品味,一下子就会变得苍白暗淡。

    浸淫在丰富的香品世界中,焚一丸佳香,与吟诗作画、鉴赏文物、闻歌观舞、听琴谈禅、辩论历史,成了不可或缺的雅享之一。古代焚香使用的“香”,多为经过“合香”方式制成的各式香丸、香球、香饼或香的散末,而非现在的线香。《宋人香事:宋代是香文化的高峰时代》一文说到,既然生活本身的内容多姿多样,那么,相应的也就该有韵调足以相衬的香品来搭配。于是,在追求生活品质的宋代,生产出原料不同,工艺不同,香型迥异,花样琳琅的合香制品,或宜于熏衣,或宜于待客,或宜于户外,或宜于夜晚的寝帐,乃至解酒的、安神的,大概也只有宋人的灵敏鼻子能够精确接受,那种种香气在微妙区别中传递出的、足以影响心灵的密码。

    以香为友、以香寄情在文人士大夫中极为流行,甚至,在民间还有斗香会、品香会,以展示和比赛“和香”的技艺高低。甚至酒肆、茶楼、青楼还有专门送香的香婆,让你在一缕香袅中尽享浮生一刻。

    宋代之后,香进入了一个稳定发展的时期。再之后,随着时代的更迭,优雅的香事随风而逝,逐渐变成了世俗化。至今,江浙一带还尚且留有一些日常用香的习俗。黄岩的大多家庭就有点檀香的习惯。今年9月15日,黄岩区新前街道普震堂举行妈祖迎会,笔者发现迎会队伍前面一位身着海青的阿婆持香引路,其手捧的香炉内使用的就是檀香的原木香片。原生态的香片形状、长短和赵伯澐墓出土的香片有惊人相似。骤然使得孤陋寡闻的笔者恍然大悟,原来原木香片是置于香灰上直接焚爇的。从持香阿婆虔诚拈香的熟稔行礼中,仿佛看到当年赵伯雲优雅飘逸的身影。

    3、焚香方式颇有宋代遗风

    “明窗延静书,默坐消尘缘,即将无限意,寓此一炷香。”香,不仅是感官上的盛宴。香道中“洁、圆、出、道、和”五品,更是融于生活,成为文人墨客修身养性的生活哲学。

    最虚无缥缈的东西,具有了精神性,灯红酒绿,浮华褪去了以后,慢慢就想起了一种深沉的、文化的跟我们健康生活有关系的东西。

    香是一种宁静的生活态度、祛除浮躁,回到心灵的深处。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扬之水曾在她的《香事之韵》中作这样的感叹:进入现代社会,香事被国人遗忘了好久,而昔日它入传东瀛,却得以长久保存下来,且焚香方式颇有宋代遗风,不过最大的改变是内涵已经完全本土化,即同茶事成为“茶道”一般,香事也成为日本的“香道”,中土所无的仪式化,至此成为“香道”中的主旋律。遗憾的是,在近年中国的“香文化”热中,“香道”之称却格外叫得响。说是“数典忘祖”或稍嫌言重,然而如果不去追索中土香事发展演变的始末源流,不解两宋士人平居日子里的焚香之真味、合香之情趣、诗词往还传递之情愫、更不必说与此相关的各种故事。

    在一片“香道”声中,所谓“香文化”,究竟还有多少自己的“文化”呢。黄岩宋墓香盒等文物的出现,期望通过专家学者的深入研究,来进一步解读还原出南宋繁盛绮丽的香事。

来源:新浪收藏 责任编辑:简宁
>>相关新闻
• 《丁酉年》邮票邮品下月首发
• 和田玉市场逐步升温 产地鉴定问题仍待解
• 安徽省档案馆馆藏五彩圣旨 系乾隆年间传世
• 拾荒老农捐书千册 拒藏家开价300万
• 要收藏投资17版熊猫币,先看看他们怎么说
• 决定你收藏价值的,避不开这些方面
• 刻纸爷痴迷红色文化 作品被国外友人收藏
• 当珍珠不再真 揭秘假珍珠练成之路
• 名人笔墨到底有没有收藏价值
• 新中国《珍邮历程》 见证辉煌历史
纪念人民艺术家张世范诞辰80周年
  • 天津金带福路文化传播中心落成 天津金带福路文化传播中心落成
  • 天津首办山水画邀请展 天津首办山水画邀请展
  • 天津美协花鸟画专委会成立 天津美协花鸟画专委会成立
  • 政协水彩画艺术研究院作品展 政协水彩画艺术研究院作品展
  • 李寅虎个展在乾庄书画院开幕 李寅虎个展在乾庄书画院开幕
  • 台湾山水艺术学会文化交流展 台湾山水艺术学会文化交流展
网上美术用品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