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上世纪60年代田家英在家乡留影
清代朱耷(1626-1705)行书五言诗轴,田家英旧藏
清代孙星衍(1753-1816)篆书五言联
清代王懿荣(1845-1900)篆书七言联,田家英旧藏
天津美术网讯 田家英——这一如雷贯耳的名字,对于许多四五十岁的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因为他是我党高级干部中才学深厚的知识分子。否则,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袖毛泽东是不可能让其担任他的政治秘书,并让他当自己的长子毛岸英的老师的。
田家英(1922—1966),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县永福乡人。1936年在成都参加抗日救亡工作,次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8年入陕北公学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延安马列学院教员、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研究员、中共中央宣传部历史组组员。1948年至1966年任毛泽东秘书。他和明代状元、大学者杨升庵、著名抗日将领王铭章并为新都民众引为骄傲的三大历史人物。
早在延安时期,田家英就是陕北公学和马列学院的中国近代史教员和中共中央宣传部历史组的成员。为了工作,他曾通宵达旦地攻读史学论著。
因为好读书,毛泽东曾与他开玩笑说,待你死后,墓碑上什么字都不要留,我送你五个字“读书人之墓”。
担任毛泽东的秘书后,田家英不仅参加了《毛泽东选集》第一至四卷的编辑出版工作,还编著了《学习〈为人民服务〉,宣传毛泽东思想》《中国妇女生活史话》《民国以来大事年表》等文选。
这些经历表明,田家英熟悉历史,喜欢历史,热衷于研究历史。正是田家英的这一极有文化内涵的志趣,在毛泽东的教诲和熏陶下,他成为了收藏“清人墨迹”书法的大收藏家,所藏清代名人的书法墨宝达上千幅之多。
田家英对清人墨迹的喜爱与收藏,是与对清代“戊戌蒙难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的敬仰分不开的。
因为谭嗣同生前设有“莽苍苍斋”,为了纪念谭嗣同,田家英便把自己挂满清人字画的书房命名为“小莽苍苍斋”,并在他收藏的书画和书籍上盖上“小莽苍苍斋”的印章。
田家英对古代文人书法的收藏集中在清人的墨迹上,直接渊源在于田家英早在延安时期就曾萌生过撰写《清史》稿的想法。
田家英认为,清朝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王朝,它集封建王朝之大成,了解了清朝,便可以了解整个封建社会的特点,而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向社会主义社会,不了解过去,不了解封建社会的特点,革命工作是搞不好的。
在一次与毛泽东的交谈中,田家英曾将这一想法告诉毛泽东,得到了毛泽东的首肯。
为了实现自己的想法,田家英着手准备资料,大量收集清代名人的墨迹书法便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他便开始了清人墨迹书法作品的专项收藏。为此,他几乎把全部业余时间和绝大部分工资和稿酬收入都用到了这件事上。
当时,由于清代距现代较近,人们并不重视对清代字画的收藏,具有远见卓识的田家英认准了那些出自清代文人、学者和官之手的条幅、楹联、册页、书简、手稿等,不仅书法艺术水平高,而且内容丰富,特别是那些学者、官吏的书简、信札涉及的范围很宽泛,政、经、文、哲、史、地无所不包,是研究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学术的重要原始资料,于是便广为收集。
田家英的藏品,论其年代跨度从明末到民国初年长达300多年,论其所涉及的人物包括清代各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文人、学者、官吏和书画家达500多人,论其品种计有条幅、楹联、册页、手卷、扇面、信札等,其中,单是信札一项就收集了200多家、400多筒,真可谓蔚为大观!
田家英的藏品不仅数量巨大,而且精品甚多。例如:八大山人、扬州八怪、“西泠八家”等艺术大师的作品;爱国民族英雄林则徐的条幅、楹联、扇面、书简等;“戊戌变法”六君子谭嗣同、刘光第、杨锐、康广仁等墨迹;此外,还有近现代著名学者、文化巨匠如章炳麟、黄侃、苏曼殊、柳亚子、鲁迅、郁达夫、郭沫若等的书简和墨宝。
为了便于研究,为以后撰写“清史”奠定素材基础,田家英将所有零散的信札拓裱成册,汇编成集。如,《平津馆同人尺牍》是集赵翼等九位学者写给平津馆主人孙星衍的信札而成的;《梅花溪同人手札》是把钱大昕、翁方纲等人给钱泳的信合为一集;有的则是按某个历史事件为主题汇编的,在收有冯桂芬、郑官应、杨锐、康有为等人的专集上,田家英特地在封面上注明:“此册所收清输入新思想者”。
难怪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史树青老先生曾经说过,田家英的收藏想不到“竟这样齐全、系统,他的鉴赏能力之高,收藏之丰,令人佩服。”
史树青还感慨地说:“搞了一辈子文物鉴定,有些名家只知其名,未见其字,这次从家英藏品中大饱了眼福。过去国家博物馆征集文物,注意力往往集中在年代久远的文物,对离现在较近的清代东西不够重视,现在要想再收集到这样系统齐全的清人墨迹,恐怕是不可能了!”
田家英收藏成就的取得,除了他具有远见卓识,能充分认识清代原始文献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外,还跟他的执著追求,刻苦耐劳有直接的关联。
在北京工作期间,每到周末休假之时,在琉璃厂、隆福寺、东安市场、西单等地古旧书店和地摊旁,人们都能看到田家英的身影。
因公出差,到上海、杭州、成都、武汉、广州等文化名城,他更是要跑遍这些城市的所有古旧书店和文物商店。
在上世纪60年代,有一次,田家英到浙江杭州开会。有个朋友告诉他,古旧书店有海宁“别下斋”后人卖出来的1000多封清人信件。
田家英闻讯后,立即与店方联系,他竟连续一周,利用开会间隙和晚上休息的时间,不顾辛劳地把每封信都从头到尾地通读了一遍。
然后,他根据每封信件的相互联系及其史料价值,分门别类地把信札摊在宾馆客厅的地板上研究和鉴识,最后,筛选出包括钱蛅、钱泳等学者的信札共计40余封,并为此付出了高价。田家英的执著、眼力和学识得到了文物商店专业人士的由衷佩服。
田家英为铭记历史、传承文化、保护文物所做的一切,实在值得当今文物工作者和文物收藏家效法。
田家英的收藏理念、收藏精神与他那诚实的品格、正直的气质和铮铮的骨气一样,永远是收藏家们学习的榜样。
今年是田家英逝世51周年,笔者特撰写此文,以缅怀这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收藏家。(作者 张天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