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阿富汗的青金石、痕都斯坦风格的花瓶……今天是第40个“国际博物馆日”,中国玉器博物馆推出了“一带一路”探秘之旅。昨日,记者提前探营扬州玉器上的“一带一路”烙印。
玉石原料
来自“一带一路”沿线
中国玉器博物馆馆长韩洋告诉记者,扬州汉墓中曾出土多件古玉制品,其中就有考证来自新疆的玉石原料,“西汉中期后,中原和西域交通畅通无阻,来自新疆和田等地的玉石不断运入内地。”她告诉记者,乾隆年间,扬州已经成为全国玉材的主要集散地和玉器制作中心之一,清代之际,借助大运河的交通便利,远在万里之遥的大型玉材,源源不断运抵扬州。“如今故宫博物院珍藏的近十件大型玉器,不少出于扬州琢玉艺人之手。”
在玉器博物馆陈列厅内,韩洋表示,这些玉雕作品中有大半原料来自于新疆等“一带一路”地区,见证了“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交流与合作。
在玉石原料展区,巴基斯坦的巴玉、阿富汗的青金等呈现在眼前。“如今,这种交流与合作还在继续。”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沈建元表示,这些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原材料,集中到扬州进行加工后,身价百倍。
外国工艺
“痕都斯坦”风格再现
除了产自国外的玉石原材料外,从古代丝绸之路传入我国的外国工艺和图案,在“扬州工”中也有大量体现。
韩洋告诉记者,如今的故宫博物院馆藏玉器中,有一类被称为“痕都斯坦玉器”,泛指故宫中所藏中亚等地区的玉器,精美绝伦。这些就有在乾隆时期,通过陆上丝路传入紫禁城的。2015年,扬州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江春源,还参与了“再造故宫乾隆贴身之宝”,“当时江大师参与的就是一件有痕玉风格的龙凤薄胎玉壶。”陈庆沛介绍。
在中国玉器博物馆内也馆藏有多件采用痕都斯坦风格制作的玉器。“花卉纹梅瓶、龙纹蝶耳活环瓶等,都是近几年扬州大师仿制的乾隆时期的痕都斯坦风格。”韩洋表示,而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毅进设计的白玉籽的《薄胎杨花纹瓶》,从造型到刻纸图案,都有浓郁的“痕玉”风格。
记者注意到,相比较于普通的玉瓶,这一薄胎花纹瓶因瓶壁非常薄,半透明的质地闪烁着光泽,将手指伸入其中可以清晰看到手指的形状。
中西合璧
“扬州工”与彩宝结合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支线港口。扬州的玉器古代就已经传输到海外。“扬州工”声名在外,很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玉石原料商,都慕名来到扬州,打算通过“扬州工”雕琢,提升原料价值,“几年前,就曾有阿拉伯客商带着迪拜玉来到扬州,请扬州大师设计制作。”
很多扬州玉雕大师,也开始将传统“扬州工”与这些彩色宝石相互结合,创作出中西合璧的作品。“虽然外国人对于玉石文化并不太了解,但是他们欣赏独特的‘中国风’设计,欣赏设计中的东方韵味。”80后扬州设计师岳琳将中国玉石和“一带一路”彩色宝石结合的作品,在葡萄牙里斯本和香港珠宝展上,受到了不少外国人的好评,“未来这些扬州工创新设计也有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计师合作,出现在他们当地的门店里。”
在岳琳看来,未来希望有更多的“扬州工”抓住“一带一路”战略的机遇,走出国门,让更多人了解扬州的地域工艺和非遗风采。(记者 邱凌 文 刘江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