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天才画家伦勃朗·范·莱茵(1606—1669)代表了十七世纪荷兰黄金时代的艺术巅峰,被誉为“文明的先知”。300多年后,“伦勃朗和他的时代”穿越时空来到了中国,于今年6月—9月在国家博物馆开展,参展的74幅作品全部出自荷兰艺术家伦勃朗及其学生之手。
伦勃朗的作品宽阔有力,生动深刻,他擅长肖像画,尤其爱好自画像,他采用的构图光影甚至在摄影行业被称作是“伦勃朗光”,可细腻柔和地将人的面部表情神韵表现到极致。
著名画家梵高曾对伦勃朗的《犹太新娘》注视良久后感叹道:“我只要啃着硬面包在这幅画的前面坐上两个星期,那么即使少活十年也甘心”,同样为他痴迷的还有远在太平洋彼岸的美国的托马斯·S·卡普兰夫妇,他们以伦勃朗的出生地命名设立莱顿基金,广泛在世界各地搜寻收藏伦勃朗流派的作品——本次画展作品皆为莱顿收藏所属。
私人收藏之“前世今生”
卡普兰的收藏之旅源于少年时对伦勃朗的浓厚兴趣,老辣的投资眼光为他积累了大量资本,兼备艺术鉴赏能力的他还曾把拍卖所得作品《瑞贝卡和伊莉莎在井边》无偿捐赠给了卢浮宫,正如卡普兰所说,莱顿收藏初衷很简单:“让更多人得以了解,这些古老大师艺术杰作作为西方文明和普世价值观的基石所具备的重要意义。”
在西方,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始,上至君主教皇,下至文人艺术家,纷纷热衷于收藏艺术品。他们爱好风雅,在自家的别墅、庭院中修缮一处小室,专用来保护自己的古物收藏,这样的空间被称为“galleria”,但里面通常不悬挂绘画,只会在拱顶上绘制湿壁画作为装潢。1519年,里奥十世便是用这种方法把自己的私人收藏保存在了梵蒂冈拉斐尔凉廊的加长走廊之中。
16世纪的意大利佛罗伦萨,坐拥至上财富与权力的美第奇家族法兰契斯柯一世极其喜好收藏艺术品、赞助艺术家,曾特别在宫中修缮专为陈列艺术品的开放式回廊——“事务室的回廊”,现为“乌菲兹美术馆”。同美第奇家族一样,法国皇室弗朗索瓦一世保护了许多艺术家,甚至有雷奥纳多·达芬奇这样的巨匠,在他的庇佑下,诸多名作如《蒙娜丽莎》《圣母圣安娜》等才能顺利传入法国。
这种储存方式在私人收藏家中得到了普及,他们也买入建筑或设立私人博物馆以供展示独家收藏,像是知名收藏家弗朗索瓦·皮诺在威尼斯的格拉西宫、乌利·希克于卢塞恩所设的湖中城堡等。随着整个社会对艺术需求的增加,大多数藏家愿将珍藏作品对外开放展示,使其从私人领域亮相至公共领域,不再紧闭于幽冷寂静的长廊。
中国古代,爱好收藏的君臣皆有,“千古词帝”李煜好收藏前代法书名画;宋徽宗广收历代文物、书画、青铜器等,并编录成书。历代帝王之中,首富藏家应属“乾隆”,他的藏品约有10000件以上,书画占了近半,海外奇珍更是不在话下。1782年,闽浙总督陈辉祖被革职抄家,几乎清代所有的流行品都能在他家中找见,可见乾隆爱好收藏之风至盛。
与西方不同的是,中国古代官绅们的藏品自是不愿分享的,收集来的宝贝或是用来进献以加官进爵,或是把玩观赏满足个人趣味。他们的偏好,一定程度上能代表当时物质文化的前沿水平。
现今,中国一些现当代大私人收藏家同样会举办艺术展来展示陈列自己的藏品,如收藏家刘益谦、王薇夫妇2015年创办的龙美术馆,涵盖中国古代一直到当代的艺术作品,其中以紫檀龙椅、宋徽宗花鸟册页等尤为著名;青年收藏家林涵、晚晚、黄勖夫的木木美术馆,关注收藏15-18世纪欧洲绘画大师作品和19-20世纪现代主义艺术作品。诸如此类的私人收藏艺术馆,都具有较为强烈的个人特色与风格。
收藏不是“豪掷千金”
艺术收藏的形式经历了不同时期的演变,有了更多作品向公共领域流入的趋势。受众认可公立博物馆系统化收购管理机制的优势,与此同时,不能否认私人藏家对艺术的发展同样也有推动作用,亦为艺术品的存世与保留做出了贡献。但从资本市场的规律来看,现当代私人收藏更倾向于成为一种投资手段,大多数人的出发点都是投资保值。
以国际艺术品投资市场收益为例,通过构建经济学模型来演算规律的梅—摩西艺术品指数研究团队早在2002年就发布报告称“艺术品的投资价值在1876年就轻易超过债券和国库券”,1997—2007年十年间,艺术品的投资回报率略超过股票,年收益达8.5%,在同一时期,当代艺术表现更好,甚至高达12.7%,略超过股票的回报率三个百分点。如此高的收益率让不少人都心动不已,不外乎艺术品投资正逐步成为高净值财富人群的重要投资选项,在中信私人银行与胡润百富联合推出的《2016中国高净值人群出国需求与趋势白皮书》中,艺术品投资在海外金融投资产品中占比2.9%。
有需求即有市场,与市场经济杠杆一样,艺术品的价格是由市场需求决定。譬如在中国书画艺术品市场,2000—2015年间的年化投资回报率一直保持在20%以上,并且该阶段呈现出近现代书画的投资回报较高、尤其是出自名家的中低价位作品,当代书画紧跟其后,而古代书画最低的一般规律。
艺术品投资虽有部分规律可循,但投资与风险总是相伴相生。尤其在以需求为驱动力的艺术品市场,需求是重中之重。法国艺术评论家丹纳说:“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精神和风俗概况。”判断一件作品是否能获得高收益的经济回报,需要极其敏锐独到的眼光,其中包括对作品本身的中肯品鉴,对市场热点的准确判断,了解作品的市场认同度等等。
在这些作品中,名家作品是最为抢手的,它们的流动性强,认可度高,有极强的“品牌效应”,但往往市场存量小,最难以甄别真伪,增加了收藏难度。特别是高端艺术品收藏,一般都已形成了固有的收藏圈子,它的准入门槛较高,不再单单只要求经济实力,作品拍卖、流通更像是借晚宴的形式来沟通、品鉴、交流,而不只是单调乏味的市场交易。
艺术品的投资保值还和股票市场的某些特点存在异曲同工之妙,在追随名家的热潮下降后,市场热点会有一个方向上的转变,优质“潜力股”被挖掘出来后身价一路涨红,因此,许多人都戏称艺术品投资大获成功的幸运更多得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如当代书画家蒋山青的作品均价从2006年的三千多元/平方尺一路上涨到2015年的70多万元/平方尺,甚至在2014年超过了近现代绘画大师齐白石的作品均价。
如能一拍即中,艺术品的回报率确实会很丰厚可观。但艺术品的普世价值并不是为了投资收益,所幸,它的本身意义在世人眼中并未淡去,不论是“好看”“精美”,还是“昂贵”,人们不再仅停留于这些表面的粗略印象,更多的是通过参与展览来吸纳其背后的人文精神与艺术素养,博雅知识、气质、内涵。
哪怕是作为固定资产存在的艺术品,同样被赋予了浓重的时代色彩。能准确把它的价值与货币金额划等,也是对作品价值的认可与尊重。至少,无论是私人收藏或是公共收藏,它们能得到良好的修缮与保护,使你可以有机会一睹《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的尊容,观赏《日出·印象》的美与真实,感受《清明上河图》汴京的繁华生活,这些艺术瑰宝得以流世,代代相传,文化与历史的声音从未消亡,也不会消亡。(张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