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最后提出一个问题,西洋扇有收藏价值吗?明末清初中期的中国工匠为西洋扇打造了一个繁荣,也打造了一个人人追捧的高潮。此后,西洋扇像退潮的海水,水位在下降,浪潮在平息,在退潮后的沙滩,留下了许许多多让人眼花缭乱的贝壳。西洋扇就像这贝壳,还有“捡拾”(收藏)的必要吗?
“观今宜鉴古”,想知道明天吗?看看它的昨天。清代郑应观在《盛世危言》书中历数过“洋”对于商战中的清朝的危害,其举例“洋货”:“如洋药、水药、丸药粉、洋烟粉、吕宋烟、夏湾拿烟、俄国、美国纸卷烟、鼻烟、洋酒、火腿、洋肉脯、洋饵饼……其零星莫可指名者亦伙。”综上所述,多是日用品,涉及工艺品方面如洋画、洋瓷乃至洋花边等,几乎包罗万象。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此中没有茶,更没有洋扇。
道理再简单不过了,中国的茶叶曾风靡欧洲,所以茶叶来中国就如同某地出品紫砂壶到宜兴去卖。西洋扇不来中国也是这个道理,中国广州出口的西洋扇品质太好,所以在进出口贸易的资料中,只有出口扇子的记录,没有进口的记录。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中国人没有普及性地使用和收藏西洋扇。
先说为什么。我们在扇子上注重的是典雅、文气,看似普普通通,许多东方艺术已经蕴含其中了。还有一点最重要,中国扇子的价值在扇面,就像一瓶酒,瓶子再豪华是为了抬高酒的价值,扇骨再好,是附庸,是陪衬,是抬轿子的轿夫,扇面才是轿子里面的老爷。在国人眼里,西洋扇是精致的工艺品,非艺术品。
以上并非是说西洋扇没有收藏价值,而是一个颇有潜力的收藏专项。简述以下几点,以消除几个错觉。
错觉之一:西洋扇没有名人绘画。
确实西洋扇很少有名画家染指,但是西洋人注重家族、名店效应,在一些扇子上面雕刻,镶嵌上族徽标志、店徽标志,这样的扇子等于有了户口、有了身份证,具有收藏价值。
错觉之二:西洋扇是工艺品而非艺术品。
中国人历来对工匠不屑一顾的,历史上记载得寥寥,然而某个工匠总是出卓尔不群的“工艺品”,久而久之也就是艺术品了。比如制扇刻骨的民国一批匠人,像金西厓、张志鱼等现在就是大师级人物,他们做的扇骨成为藏家的宠儿。西洋扇中也有一批很艺术的珍品。
错觉之三:西洋扇在拍卖业绩上平平。
西洋扇在拍卖会上偶尔可见,但大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西洋扇,而是广州制作的带有中国元素的“洋扇”。如一把用玳瑁雕刻很精致的扇子,前些年一两万元,现在至少五六万元,行情虽不猛涨但也可观。虽然西洋扇拍卖比较少,其实这正是一个空间,一个潜在升值的空间。
收藏,切勿跟风,某项收藏火得一塌糊涂了,说明升值空间已达“天花板”了。恰恰是不温不火存世量有限,并且很难复制的专项,有大空间等着你呢。收藏是文化的怡情,是金钱的变身。光谈钱,太俗;不谈钱,太傻。突围俗,避开傻,说说个中文化,拉拉杂杂,见教于方家大家。
姜维群先生的系列文章“趣谈洋扇”至此刊发完毕。从下期开始,本专栏将连续刊发赵威先生的系列文章“万里长城万里长”。(作者 姜维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