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最近,齐同民心情不错,因为他听说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国家文物局会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加强对民间收藏文物的保护。5月24日,这条消息被文化部证实。
文化部在官网上介绍,不久前,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了鼓励民间合法收藏文物的座谈会,并邀请了11位各级文物收藏、流通、鉴定行业组织(或筹建组织)负责人进行座谈,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
作为“中国十大收藏家“之一的齐同民,他对后期政策落地情况充满期待。“这是民间收藏界的一大幸事,也让我们这些人逐步摆脱收藏的尴尬地位。”齐同民说。
在齐同民眼中,目前在如何对待老祖宗的遗存问题上,也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一边是少数在文博系统工作的人员,他们坚持认为“民间文物稀少,仿品、赝品多多”;一边是为数众多的民间收藏爱好者,他们在承认存在古董造假现象的同时,也认识到近些年面世古董艺术品浩如烟海,不能够像没有爹妈的孤儿一样流落街头、流失海外,必须先收藏起来。
齐同民表示,国家鼓励民间合法收藏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广大藏友要有健康的收藏心态,在敬畏文物的同时,也要深知古董是文化的载体,“收藏文物是为了解历史、传播文化,如果以商业心态搞收藏,最好赶快收手。”
而有着30多年藏龄的齐同民,对文物收藏还有很多独到见解。
如何看待真假?
眼下,齐同民觉得文物收藏界最严重的问题是“假”,他尤其对一些鉴宝专家嗤之以鼻。
齐同民说,多年来,少数文物工作者和社会散兵游勇被人包装成文物鉴定“专家”,走遍大江南北,借助媒体向社会高分贝地宣传“中国现在收藏界的收藏品假的多,真的少”“高科技造假无所不能”,暗示人们“收藏真品找专家”致使大多数中国人看到文物就知道问“真假”和“值多少钱”,而文物本身的文化内涵或被人为地扭曲解释,或被有意无意地忽略。
老百姓出于对政府、媒体的信任,也就盲目地相信了所谓的“专家”,相信了古董值“钱”,收藏到一件就可以发财。于是民间收藏爱好者的雪球越滚越大,有人吹嘘说收藏大军近亿人,“结果,凡是想着收藏古董就可以发财的美梦,必定一个个地破灭。”齐同民坦言。
他觉得,一般人不明白古董是用来记录那段历史的,收藏古董是为了传承文化的,不是用来发财的这一道理。因此,由于收藏导致的家庭矛盾、社会矛盾很多。
齐同民常拿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的理论举例,“张五常先生说,行内众君子写的‘实用’或‘应用’经济学,一般是以理论分析为起点,然后引用真实世界的例子做示范。我是倒过来, 先以一个自己认为是有趣的真实世界现象为起点,然后用经济学的理论分析。”
这两者看似相同,实有很大差别。前者是求对,后者是求错。换言之,前者是先搞好了理论,然后找实例支持,这是求对。“后者呢?先见到一个需要解释的真实现象,然后以理论作解释。在思考的过程中,作者无可避免地要找到反证的实例,这是求错。找不到反证的实例,理论就算是被认可了。”齐同民认为。
但在民间收藏群体里,很多人并不知道张五常先生,甚至更不知道张五常先生这些实用了几十年的真正的经济科学理论。齐同民说,民间收藏实践却暗合了这个原理。
比如,收藏家得到一件收藏品,照个别所谓鉴定“专家”的观点,这些藏品都是“不对”的,但是,收藏家不是着急的肯定或否定,他们潜心研究、调查、走 访、交流,寻找“专家”说的藏品“不对”的证据。结果,一次次的反复的实践,却无法找到支持收藏品为“假”的证据。所以,这反而证明了民间收藏的很多东西都是真品,而且不少还是非常精美的古代艺术品。
齐同民觉得,面对一件古董艺术品,每个人有着自己的理解和看法,但是,理解深度和自己的学识审美水平以及能力相关,个人“看法”也不是证明古董本身真品赝品的证据。如果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证明某古董艺术品为 “假”,那么,实际上它就是被证明为真,这是被无数事实证明了的科学原理。
快乐收藏最重要
实际上,齐同民对收藏的理解和理念也经过了几个阶段,现在他的收藏理念是快乐收藏,在齐同民家中客厅正面墙上,挂着一幅对联:“须知盖世金银宝,借你看管几十年。”这也是目前他对文物收藏的理解,
“我们收藏人究竟是收藏什么呢?我认为:收藏的是历史,是文化,是心态,是境界,是快乐,是人生。”齐同民直言,一个人无论收藏了多少古董艺术品,它们的归宿都是全社会、全民族,都是属于每个子孙后代,收藏人只是临时的“看管者”。
齐同民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只要有喜欢他藏品的朋友到家中做客,他都会拿出自己收藏的古酒和古茶供其品尝,甚至毫不吝啬地送给朋友所喜欢的收藏品。
在齐同民眼中,喜欢他藏品的人,受到了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的熏染,还与其分担了看管责任,同时朋友与自己分享了收藏的愉悦。多年来,他都不知道自己送出去多少藏品,“我心里自信地说,我是一个快乐的收藏人!”
齐同民珍惜自己的每一件藏品,但他更看重的是美丽的收藏过程。因为拥有了自己喜欢的文物艺术品,是一件高兴、快乐的事儿,收藏,研究,人就充实,快乐。但是,他也发现,很多人收藏人因为收藏快乐不起来,“首先是社会大环境的挤压,其次是朋友、家庭成员的不理解,最后是收藏人本身认识出现的偏差。”
依据齐同民的观察,很多收藏爱好者有独特的悟性和眼光,他们心里明白自己的收藏品不是“仿品、赝品”,也不特别在乎别人说什么 “真的假的”,省吃俭用,节衣缩食地收藏自己喜欢的古董艺术品。
然而,收藏爱好者如果没有真正明白“古董艺术品是文化的载体,收藏人的历史使命就是把老祖宗的遗存收藏起来,保护起来,研究每一件文物的文化内涵,把中华民族的优秀的历史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的道理,必定“误入”收藏“歧途”。
所以,很少有人去认真研究解读挖掘收藏品的文化价值,而念念不忘的是收藏品“值多少钱”,做着收藏可以发财的“梦”。
“结果呢,事与愿违,想卖,卖不出去;想捐赠,博物馆不接受。每一件收藏品都是心血,都是花了钱淘收来的呀,生不带来,死不带走,收藏者只能够默默的‘守’着被人不理解、不认可‘弃儿’般的古董们老去……”齐同民对此觉得可惜,“特殊的时代,造就了特殊的民间收藏家群体,这是历史的需要。”
“一个收藏爱好者、一个收藏家,只要我们坚持“敬畏祖先、敬畏文物,热爱文物”的信念不动摇,把文化传承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把金钱利益看淡点儿,再看淡点儿,放下小我,‘任凭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收藏的快乐一定和我们如影随形。”齐同民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