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
读图国学:国画里的浪漫七夕吴一函艺术展于北京锦都艺术中心隆重开展北京.唐山书法名家精品交流展在唐山开幕一带一路 全国大型书画交流展在京隆重开幕泰国美术教育:艺术为本真为生活刘晓丹:谈艺术市场的 “煮蛙效应”小文房,大市场 文房雅玩收藏的起点与归宿从杀猪匠到大足石刻艺术传承人中国传统连环画市场潜力巨大 布局海外市场国际化背景下的中国拍卖古代刺绣收藏如何保养别样光彩 “泥人张”张锠的雕塑艺术王登龙:紫砂雕塑中的信仰与传承李海剑书法艺术作品展近日在大连举办中国当代青年艺术家作品邀请展开幕建军90周年纪念币 南京人一天预约76万枚科技发展给 艺术市场带来什么嘉德四季49期推四位资深藏家珍藏中国古代书画《金砖五国同玺》中国福州首发内地拍卖额增长:内地藏家更爱西方艺术品相约全运·筑梦津门-天津名家中国画邀请展在青创美术馆开幕体坛藏俊秀,文苑溢清香-第十三届全运会天津体育文化作品展开幕高清图:元气淋漓龙蛇走笔——陈元龙山水画赏析一封家书传递父爱如山-吕大江追忆父亲吕云所朱惠民诗联书画大展在天津开幕 名人巨擘文坛论道民盟天津市委举办喜迎十九大美术作品展 民盟中央美术院天津分院成立“心象·墨韵”范扬人物画作品展在忻州市五台山书画院开幕“水墨问道-津门六家中国画作品展”作品欣赏水墨问道-津门六家中国画作品展在天津图书馆开幕心系家乡,恩报桑梓 “澄怀观道-贾广健艺术精品展”在永清开幕我从我心-天津美院教授周世麟水墨小品集粹质健为妍-津门八老之王颂余山水画作品欣赏笺素之上,绮思佳构-著名画家张佩钢先生妙笔欣赏笺素之上,绮思佳构-著名画家张佩钢先生妙笔欣赏最具影响力的当代书画名家:刘怀山作品欣赏
首页 >> 我收我藏 >> 正文

读图国学:国画里的浪漫七夕

天津美术网 www.022meishu.com 2017-08-28 17:32

 天津美术网讯 七夕是传统的节日之一,在这个节日来临之际,看看古人怎么画七夕~

国画里的七夕
国画里的七夕

  七夕是中国传统重要节日。在国画里,这个节日也相当有体现。

  以前关于七夕的画,主要可以分为两个大类:

  一类,表现现实的。

  一类,表现神话的。

  现实画|七夕

  表现现实的,主要是画当时大家怎么过这个节。

  现在都说七夕是“中国情人节”。原因就在于牛郎织女在这一天“鹊桥团圆”。但是古代画里的“七夕”,和织女关系很大,牛郎很少出场。表现现实的画里有一个主题,叫做“乞巧”。

  “乞巧”,就是“乞求灵巧”。

  女同志们(可能也包括凑热闹的小孩啥的),在这一天,向织女祷告祈求自己“灵巧点儿”。具体内容就是许多针对女同志们的传统游戏。比如,对着月亮比赛穿针线。把绣花针放到碗里的水面上,不让它沉底儿,看映到碗里的影子是直的是弯等等……

  总之,不离针线活儿。就是所谓“女红”。本着中国人专事找专神的思路,这事儿得拜拜织女。

  虽然出发点是功利的。可具体操作起来相当欢快。其实就是给自己找个节日做做游戏乐呵乐呵而已。毕竟在古代,娱乐项目没辣么多,女性的日常生活也不总是多姿多彩的。

  下面这幅画是据考为五代的《唐宫乞巧图》,这幅可算是表现现实题材里最棒的一幅了。因为它远看貌似是亭台楼宇那种的“景物画”。

图1 佚名 五代《唐宫乞巧图》(大局部)
图1 佚名 五代《唐宫乞巧图》(大局部)

  可是我们进一步放大细节。看到那些小碟碗了吧。这些就是给“乞巧”过节做的准备。估计没错的话,就是我上面说的,把针放到小碗儿水里的那种游戏……

图2 佚名 五代《唐宫乞巧图》(进一步放大局部)
图2 佚名 五代《唐宫乞巧图》(进一步放大局部)

  我们看第三张,那个把手伸出楼头的姑娘。她手里应该是拿个针对月亮呢。而建筑的结构,挺暴露年代的。

图3 佚名 五代《唐宫乞巧图》(进一步放大局部)
图3 佚名 五代《唐宫乞巧图》(进一步放大局部)

  五代到宋代,人画画认真写实。当时有这种风气。不然怎么会出现张择端《清明上河图》那种画。这幅《唐宫乞巧图》也算是一个类型的吧。所谓事无巨细,面面俱到的画,大概如此。看这种画,给您的是个大广角。可是仔细来过,里面每个细节都配一个“偷窥望远镜”式的长焦。这种功夫,后人不那么费劲干。

  后人怎么干呢?

  直接人物画得了。这就是他们的解决方案。

  比如我们看署名明朝郭诩的这幅《乞巧图》,是最具后世解决方案代表画作了。

图4 郭诩(款)《乞巧图》
图4 郭诩(款)《乞巧图》

  后面是简单的景物,还是以前面的人物为主。人物在整个画面里所占的比例,比上面那幅《唐宫乞巧图》,大太多了。这就像一个挪远一点儿的小长焦头拍摄的效果。画面里头表现的,也是“在后园拜月”这种小意境。和前面桌子上好多碗的排场不一样。

  到清代,我们看陈枚的《月曼清游图册》之“七月·桐荫乞巧”,更像一个拿着长焦躲在远处拍姑娘的坏老头儿拍出来的片儿。

  照例是小方几,照例是搁碗放水放绣花针,这个画面应该才算《唐宫乞巧图》某一角的截图吧。

图5 陈枚《月曼清游图册》之“七月 桐荫乞巧”
图5 陈枚《月曼清游图册》之“七月 桐荫乞巧”

  当然,我们可以觉得这是“一代不如一代”的偷懒。

  可是也不一定。因为可能后代人就觉得这种节日画该“突出人物”。特别热衷画好多人物的有清代的丁观鹏,他的《乞巧图卷》很长,都是各种仕女,我就寻个局部,大家借斑窥豹,感受一下。

图6 丁观鹏 《乞巧图卷》
图6 丁观鹏 《乞巧图卷》

  这幅画是受了明代仇英(款)的一幅画的影响(下附图)。画稿的屏风里的那几个姑娘基本是临摹,当然别的有差别。比如后面屏风里头,明代那幅是山,丁观鹏换成水了。或者旁边加点人物啥的。这也给好多照抄画稿的人开脱开脱,至少抄古人,不丢人。

图7 明人仿仇英 《汉宫乞巧图》
图7 明人仿仇英 《汉宫乞巧图》

  《乞巧图》这种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只有外表形式变化,内容基本稳定。几个姑娘一碗水,斗斗花针扯扯嘴。无非如此。这可是也真能说明中国人生活状态的稳定性——从唐代到近现代没大变化。作为民俗画来说,“乞巧图”有一定意义。虽然也许到了近现代,不一定真的任何什么地方都兴这么玩儿。可是,至少好古之风下,大家知道这一回事。还总是拿它应七月七的景儿。所谓外表变化,我们可以看看清末海派的任伯年先生画的《乞巧图》,至少不像上面那种“工笔”了。

图8 任伯年《乞巧图》
图8 任伯年《乞巧图》

  神话画|七夕

  另一类画,所谓“神话画”。就是我们现在最喜闻乐道的“牛郎织女”了。古代的七夕画虽多,可都是“乞巧”这个主题。“牛郎配织女”在文学当中很常见,画里少见。

  咱们大胆推测一下啊。

  原因应该是这么几点:

  一、古代比较兴民俗画。大家能看得见的,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真实的生活,是“乞巧”啊什么的。隔壁老王常见,真正的牛郎难见。自己家媳妇织布的,老是见着,天上的织女有几个人见着了?

  二、中国人在唐宋之后,还是挺假正经的。

  “乞巧”是女人家内部的活动,是“妇女联谊会”活动。所以古代“七夕”的“女儿节”性质是从这儿体现的。

  可是“牛郎会织女”说正经了是“家庭活动”,说浪漫点儿是“爱情运动”。至少属于“男女搭配,干活儿不累”那种的。所以古代“七夕”的“情人节”性质是从这儿来的。

  在那个年代,肯定好多人觉得“不正经”。还真别说,古代真有过禁七夕过节的情况,基本上是从这方面考虑的。

  古代画画的人,能画人物就是挺不容易的能耐了。不像一些画山水玩“高乐”的文士,画人物是拼技术费功夫的事情,基本画一张是想挣一张的钱,至少别白画。如果画一幅牛郎织女,遇到哪个不开眼的,把这归到“淫秽三俗图像”里,画毁了功夫白费不说,再吃官司下大牢,那那谁干啊。

  所以说,“乞巧”是“安全题材”。“牛郎织女”是“有争议题材”。

  三、可能是不到过年和拜寿,大家不太愿意直接画“神仙”……更何况这俩“小年轻儿”……

  但是,古代绝不是没有!相反,这种题材还要比“乞巧”早很多。因为有汉代的画像砖为证:

图9 汉画像砖
图9 汉画像砖

  虽然这是星宿图画像砖,但是这也是“牛郎织女”传说的来源。一个关于星座的故事……

  是先有了牛宿、女宿这两个星宿的名字好吗?如果当时牛宿的样子不像牛,像猪。那么现在就应该是“牧猪娃和织女的爱情故事”了好吗?

  可是到了后来……大家都“乞巧”去了。虽然大家知道这个故事……

  清代的费丹旭画过织女,可是没有牛郎哦。画是这个样子滴:

图10 费丹旭《织女》
图10 费丹旭《织女》

  大家可以玩味一下那只拉车的鸟儿的心情……

  不过,我也说了,古代绝不是没有相关题材的。清代的汤禄名就有“七夕图”。上织女(其实是“七仙女”——妹妹,不准单独幽会哦)下牛郎:

图11 汤禄名《七夕图》
图11 汤禄名《七夕图》

  但是,这肯定不是“七夕画”的主流。

  到了近代,民智大开。“牛郎和织女”的故事成为歌颂爱情的美好浪漫的爱情故事。成为一种大家承认的正向的“社会共识”。

  神仙也是人,两地分居不好。

  于是,“七夕”情人节的性质也随着成为主流。这个故事更如此美好,寄托了大家对爱情最美好的意愿。

  自然牛郎和织女这两位的“神话画”就多了起来。于是,就有了这样的画,这是一位和我爷爷一辈的爷爷画的:

图12 蔡岚《七夕图》
图12 蔡岚《七夕图》

  上面那些上下分隔或者对角分隔的构图结构,是中国神仙画中对“人和神”的之间的布置的一种传统。不但可以追溯到壁画,还可以追溯到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洛神赋”的故事也是一个集相会、别离、人间、天上、凡人、神仙的爱情故事。不但给“神仙画”提供了范本,更可以给“牛郎配织女”提供参考。

图13 顾恺之《洛神赋图》
图13 顾恺之《洛神赋图》

  当然,越到晚近,尤其在各种年画。或者从传统人物画转转,就像连环画的那种画中,自有自己的套路,不用上面那些个了:

图14
图14
 
图15
图15

  甚至,出现新式年画,还会有这样的作品。本来不应该把它放到“国画”里。可是想想刚才“画像砖”都放了。这个也是衍生出来的“有中国特色的画”,也就放放了。

图16
图16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新的“标配”——两个主人公、牛、俩孩子、喜鹊和云彩。

  大家有没有“越看越俗”的感觉?别担心!我们神一样存在的傅抱石同志又要出场了,让他给这篇文章画上一个不俗的句号吧!

  让我感觉感觉什么叫“云海苍茫,天各一方。”什么又叫“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奈何姗姗其来迟。”

  最后也祝大家七夕节快乐,少干针线活儿,多谈谈恋爱!

图17 傅抱石《七夕》
图17 傅抱石《七夕》
 
文
 

  文章作者

  王一舸,编剧,专栏作家,昆曲作家。

栏

  栏目主持人

  孟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从事训诂学、《说文》学研究,章黄国学主编。

来源:新浪收藏 责任编辑:简宁
53K
>>相关新闻
• 小文房,大市场 文房雅玩收藏的起点与归宿
• 古代刺绣收藏如何保养
• 建军90周年纪念币 南京人一天预约76万枚
• 《金砖五国同玺》中国福州首发
• 内地拍卖额增长:内地藏家更爱西方艺术品
• 我的“中套”史:钱币收藏中的骗局
• 观古:和田玉已经成为当今收藏界的宠儿
• 知名民间收藏家齐同民:古董是文化的载体
• 艺术品收藏 应该把喜欢放第一位
• 央视报道纪念币大跌之后:哪些值得关注
纪念人民艺术家张世范诞辰80周年
  • 金带福路文化传播中心周年庆典 金带福路文化传播中心周年庆典
  • 天津湖社会员作品在津整体亮相 天津湖社会员作品在津整体亮相
  • 刘芳进课堂讲授传统面塑技艺 刘芳进课堂讲授传统面塑技艺
  • 沽上采薇-天津山水画专委会小品展 沽上采薇-天津山水画专委会小品展
  • 《指尖的彩虹》在津首发 《指尖的彩虹》在津首发
  • 天津画院写生作品展 天津画院写生作品展
网上美术用品超市
网上美术用品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