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是元代文人书画家、美术理论家,也是元代杰出的书画收藏家与鉴赏家。根据《赵孟頫集》及存世的晋唐宋书画名迹,我们可以知道他曾寓目、收藏与品题过不少古代书画名迹,并从历代书画名迹中汲取学术营养,启发创作灵感,从而丰富自己的美术活动与美术理论,形成了“复古”主义的艺风。此外,作为元朝统治下的江南文人,赵孟頫一方面为历代优秀书画作品的成就感到自豪,但另一方面也为它们的命运而感到担忧,因此他自觉地担负起了保护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不断临摹古文物,或题跋加以赞扬,吐露对晋唐宋书画名迹及中原传统文化的挚爱深情,进而影响到与他交往的各族各界人士,使得这些珍贵的文物得到呵护,不致于“马背民族”入主中原时遭到破坏,反而成为凝聚中华民族文化的增强剂。
然而,以往人们对赵氏的研究大多集中于他的书画创作及美术理论成就,或关注他的生平及“人品”与“艺品”,对于作为收藏家与鉴赏家的赵孟頫几乎没有涉及,其中留有许多值得探讨的空间。笔者曾在北京、上海、沈阳、杭州、湖州、台北、东京、旧金山等地访求赵氏题跋,亦编撰《赵孟頫系年》,整理《赵孟頫集》,现就管见所及,对此谈些浅见,以求正于同好。
赵孟頫与晋唐宋书画名迹的密切关系
赵孟頫为宋太祖赵匡胤的十一世孙,作为赵宋宗室,他在南宋末年就有机会接触古书画文物 ;入元后,在半推半就的情况下,赵氏仕元,官至从一品秩的翰林学士承旨,荣际五朝,“名满四海”(见夏文彦《图绘宝鉴》卷五),得以广交各地收藏家,饱游饫看南北公私收藏,并且为所寓目的许多书画题写跋文,或临写学习不已。现按古文物年代先后,分绘画题跋、书法题跋、观赏押印、临摹书画四部分考察之。
1. 晋、唐、宋绘画名迹题跋
(1)题晋人顾恺之《洛神赋图》(1299):
顾长康画流传世间者落落如星凤矣。今日乃得见《洛神图》真迹,喜不自胜,谨以逸少法书《陈思王赋》于后,以志敬仰云。大德三年,子昂。(见《赵孟頫画集》,上海书画出版社,1995 年,第 115 页)
(2)题顾恺之《秋嶂横云图》:
古人绘理无不精美,及观长康笔,而知诸家之有作为矣。此《秋嶂横云》,幽深妙微,殆不似从人间来,唯当局者知之。(见《赵孟頫集·续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 年,第 256 页)
(3)题唐人韩滉《五牛图》(1293、1314):
余南北宦游,于好事家见韩滉画数种,集贤官画有《丰年图》《醉学士图》最神,张可与家《尧民击壤图》笔极细,鲜于伯几家《醉道士图》,与此《五牛》,皆真迹。初,田师孟以此卷示余,余甚爱之,后乃知为赵伯昂物,因托刘彦方求之。伯昂欣然辍赠,时至元廿八年七月也。明年六月携归吴兴重装。又明年,济南东仓官舍题。二月既望,赵孟頫书。
右唐韩晋公《五牛图》,神气磊落,希世名笔也。昔梁武欲用陶弘景,弘景画二牛,一以金络首,一自放于水草之际。梁武叹其高致,不复强之。此图殆写其意云。子昂重题。
此图仆旧藏,不知何时归太子书房。太子以赐唐古台平章,因得再展,抑何幸耶!延祐元年三月十三日集贤侍读学士、正奉大夫赵孟頫又题。(现藏故宫博物院)
[ 元 ] 赵孟頫题《五牛图》
(4)题唐人《九老图》(1308):
唐《九老图》,古今盛事,展卷便觉前贤典刑,去人不远,为之敬仰不已。大德十年五月十九日,吴兴赵孟頫观。(见《赵孟頫画集》,第 117 页)
(5)题唐人王维(摩诘)《松岩石室图》:
王摩诘能诗,更能画,诗入圣而画入神。自魏晋及唐几三百年,唯君独振。至是画家蹊径陶熔洗刷,无复余蕴矣。(见《赵孟頫集·续集》,第 257 页)
(6)题唐人李思训《蓬山玉观图》:
画山水用金碧,始于李思训,浓艳中而出潇洒清远,非大手笔不能也。此幅为《蓬山玉观》,岂托兴于仙而布置,故有此奇妙耶?(同上书,第 256 页)
(7)题唐人郑虔画:
郑虔献画于至尊,而复题诗于上,可见忘其贵。“三绝”之名,由是而起。乃知前代高人未可以绳墨束羁也。此幅思致幽深,景物奇雅,阅之令人萧然意远。(同上书,第 257 页)
(8)题王子庆家藏阎立本《西域国图》:
画惟人物最难,器服、举止又为古人所特留意者。此一一备尽其妙,至于发采生动,有欲语之状,盖在虚无之间,真神品也。(见汤垕《画鉴》,转引自陈高华《元代画家史料汇编》,杭州出版社,2004 年,第 135 页)
(9)题唐人张璪《山堂琴会图》:
张璪松,人间最少,此卷幽深平远,如行山阴道中,诚宝绘也。(同上书,第 136 页)
(10)题五代周文矩《子建採神图》(1304):
周文矩《子建採神图》,曾入绍兴内府。前有绍兴题识印款,傅彩温润,人物古雅,信为一种珍玩。子建舍曹氏无其人,但未详“採神”为何义?当必有说,以俟知者。大德八年春二月十四日,吴兴赵孟頫子昂。(现藏故宫博物院)
[ 元 ] 赵孟頫题 [ 五代 ] 周文矩《子建採神图》
(11)题五代董元(源)《溪岸图》:
石林何苍苍,油云出其下。
山高蔽白日,阴晦复多雨。
窈窕溪谷中,邅回入洲溆。
冥冥猿狖居,漠漠凫雁聚。
幽居彼谁子,孰与玩芳草。
因之一长谣,商声振林莽。
(见《赵孟頫集》卷二,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 年,第 16 页)
(12)跋北宋郭熙《树石平远图》:
山峙川流宇宙间,欲将水墨写应难。
平生高步林泉意,若缚微官未可攀。
子昂。
(见王连起编《赵孟頫墨迹大观》〔下册〕,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5 年,第 515 页)。
(13)题北宋张先《十咏图》:
吴兴潇洒郡,自古富人物。
溪山映亭榭,尊俎照华发。
当时盍簪地,蓁莽久芜没。
空余诗语工,不共芳草歇。
抚卷想胜风,冠佩其敢忽。
先民不可见,惆怅至明发。
(见《赵孟頫集》卷二,第 45 页)
(14)题北宋李伯时(公麟、龙眠)《元 内厩五马图》:
五马何翩翩,潇洒秋风前。
君王不好武,刍粟饱丰年。
朝入阊阖门,暮秣十二闲。
雄姿耀朝日,灭役走飞烟。
顾盼增意气,群龙戏芝田。
骏骨不得朽,托兹书画传。
夸哉昭陵石,岁久当颓然。(见《赵孟頫集》卷二,第 24 页)
(15)跋北宋赵大年《江村秋晓图》:
大年以承平贵公子游戏笔墨,居然有江湖之趣。此卷林木苍老,渔樵萧散,洗尽软红尘土,开卷沧州之兴浩然,诚可宝也。孟頫。(现藏故宫博物院)
(16)题王子庆所藏赵大年《墨雁》:
鸿雁栖栖遵渚,黄芦索索鸣秋。
羡杀承平公子,笔端万里沧州。(见《赵孟頫集》卷五,第 107 页)
(17)跋北宋徽宗《竹禽图》:
道君聪明天纵,其于绘事尤极神妙,动、植之物,无不曲尽其性,殆若天地生成,非人力所能及。此卷不用描墨,粉彩自然,宜为世宝。然蕞尔小禽,蒙圣人所录,抑何幸耶!孟頫恭跋。(现藏故宫博物院)
(18)跋南宋赵伯骕《万松金阙图》:
宋度南后有宗室伯驹,字千里,弟伯骕,字希远,皆能绘事,尤精傅色。高宗作堂,处伯骕禁中,意所愿画者,辄传旨宣索,此《万松金阙图》即为希远所作。清润雅丽,自成一家,亦上世之奇也。孟頫跋。(。绢本、设色,现藏故宫博物院)
[ 宋 ] 赵伯骕《万松金阙图》
(19)题南宋朱锐《雪景》:
尘埃困人恒作恶,开卷惊看雪满楼。
安得眼前有此屋,仍呼陶谢与同游!
(见《赵孟頫集》卷五,第 116 页)
(20)题南宋米元晖(友仁)《山水》:
卧游渺万里,楚天清晓秋。
初日江上出,白云山际浮。
莽苍迷烟树,隐约见孤舟。
丹青不可作,思子徒离忧。
(同上书卷四,第 65 页)
(21)题米友仁《山水》
澄江漾旭日,青嶂拥晴云。
孤舟彼谁子?应得离人群。
(同上书卷五,第 98 页)
(22)以唐诗题南宋马和之《月色秋声图》:
白沙留月色,绿树助秋声。(现藏辽宁省博物馆)
(23)题南宋龚开(圣予)《山水图》:
泽雉樊中神不王,白鸥波上梦相亲。
黄尘没马归来晚,只有西山小慰人。
当年我亦画云山,云白山青咫尺间。
今日看山还自笑,白头输与楚龚闲。
(见《赵孟頫集》卷五,第 111 页)
(24)题南宋《寒鸦图卷》:
余观此画,林深雪积,寒色逼人,群鸟翔集,有饥冻哀鸣之态,亦可谓能矣。子昂。(现藏辽宁省博物馆。见辽宁省博物馆《清宫散佚国宝特集·绘画卷》,中华书局,2004 年,第 153 页)
(25)题宋人《萱草蛱蝶图》:
丛竹无端绿,幽花特地妍。
飞来双蛱蝶,相对意悠然。
(见《赵孟頫集》卷五,第 98 页)
(26)题宋人《秋山行旅图》:
老树叶似雨,浮岚翠欲流。
西风驴背客,吟断野桥秋。
(同上书卷五,第 98 页)
(27)题金人何澄《归庄图》(1315):
图画总管燕人何澄,年九十作此卷,人物、树石,一一皆有趣,京师甚爱重其迹。又得承旨张公书渊明《归去来》于后,遂成二绝。延祐乙卯九月七日赵孟頫书。(见《赵孟頫画集》,第 118 页)
(28)题宋末元初钱选《八花图》(1289):
右吴兴钱舜举所画八花真迹,虽风格似近体,而傅色姿媚殊不可得。尔来此公日酣于酒,手指颤掉,难复作此。而乡里后生多仿效之,有东家捧心之弊,则此卷诚可珍也。至元廿六年九月四日,同郡赵孟頫。(纸本、设色,现藏故宫博物院。见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书画经典》,紫禁城出版社,2005 年,第 442 页)
2. 晋、唐、宋书法名迹题跋
(1)题东晋佚名楷书《曹娥诔辞卷》:
《曹娥碑》,正书第一,欲学书者不可无一善刻,况得其真迹,又有思陵书在右乎。右之藏室中,夜有神光烛人者,非此其何物耶!吴兴赵孟頫书。(现藏辽宁博物馆)
(2)题晋人王羲之(右军)《快雪时晴帖》真迹(1318):
东晋至今近千年,书迹传流至今者,绝不可得。《快雪时晴帖》,王羲之书,历代宝藏者也,刻本有之,今乃得见真迹,臣不胜欣幸之至!延祐五年四月二十一日奉敕恭跋。(见《赵孟頫集·续集》,第 255 页)
(3)题王羲之《思想帖》真迹(1298):
大德二年二月廿三日,与周公瑾集鲜于伯几池上,郭右之出右军《思想帖》真迹,有龙跳天门、虎卧凤阁之势,观者无不咨嗟叹赏神物之难遇也!(同上书第 252 页)
(4)跋王羲之《兰亭序》(神龙本、冯承素摹本)(1295):
定武旧帖在人间者如晨星矣,此又落落若启明者耶。元贞元年夏六月,仆将归吴兴,叔亮内翰以此卷求是正,为鉴定如右。甲寅日甲寅人赵孟頫书。(现藏故宫博物院,见《书画经典》第 64 页)
(5)跋王羲之《定武兰亭帖》(五字不损本),即《兰亭》十三跋(1289、1310、1316):
《兰亭》墨本最多,唯定武刻独全右军笔意。此旧所刻者,不待聚讼,知为正本也。至元己丑三月,三衢舟中书。
《兰亭帖》自定武石刻既亡,在人间者有数,有日减,无日增,故博古之士以为至宝。然极难辨,有才损五字者,又有五字未损者。独孤长老送余北行,携以自随,至南浔北,出以见示,因从独孤乞得携入都。他日来归,与独孤结一重翰墨缘也。独孤名淳朋,天台人。至大三年九月五日,孟頫跋于舟中。
《兰亭》当宋未度南时,士大夫人人有之。石刻既亡,江左好事者往往家刻一石,无虑数十百本,而真赝始难别矣。王顺伯、尤延之诸公,其精识之尤者,于墨色纸色、肥瘦秾纤之间,分毫不爽,故朱晦翁跋《兰亭》,谓“不独议礼如聚讼”,盖笑之也。然传刻既多,实亦未易定甲乙。此卷乃致佳本,肥瘦得中,与王子庆所藏赵子固本无异,石本中至宝也。至大三年九月十六日,舟次宝应重题。
《兰亭》诚不可忽,世间墨本日亡日少,而识真者益难。其人既识而藏之,可不宝诸?十八日,清河舟中河声如吼,终日屏息,非得此卷时时展玩,何以解日?盖日数十舒卷,所得为不少矣。廿二日邳州北题。
顷闻吴中北禅主僧名正吾,号东屏,有《定武兰亭》,从其借观,不可。一旦得此,喜不自胜!独孤之与东屏,贤、不肖何如也?廿三日舟中题,时过安仁镇。
昔人得古刻数行,专心而学之,便可名世,况《兰亭》是右军得意书,学之不已,何患不过人耶?
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右军书《兰亭》,是已退笔,因其势而用之,无不如志,兹其所以神也。昨晚宿沛县,廿六日早饭罢题。
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右军字势,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齐、梁间人,结字非不古,而乏俊气,此又存乎其人,然古法终不可失也。廿八日,济州南待闸题。
《兰亭》与《丙舍帖》绝相似。
廿九日至济州,遇周景远新除行台监察御史,自都下来,酌酒于驿亭,人以纸素求书于景远者甚众,而乞余书者坌集,殊不可当,急登舟解缆乃得休。是晚至济州北三十里,重展此卷,因题。
东坡诗云 :“天下几人学杜甫,谁得其皮与其骨?”学《兰亭》者亦然。黄太史亦云 : “世人但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此意非学书者不知也。十月一日。
大凡石刻,虽一石而墨本辄不同,盖纸有厚薄、粗细、燥湿,墨有浓淡,用墨有轻重,而刻之肥瘦、明暗随之,故《兰亭》难辨。然真知书法者,一见便当了然,正不在肥瘦、明暗之间也。十月二日,过安山北寿张书。
右军人品甚高,故书入神品。奴隶小夫、乳臭之子,朝学执笔,暮已自夸其能,薄俗可鄙!可鄙!三日,泊舟虎陂待放闸书。
吾观《禊帖》多矣,未有若此卷之妙者。静心云,此卷乃得之李公曾伯,盖宋画士王晓之所藏。晓,徐、黄同时人,观其宝惜如此,诚不易也。廿四日题。
余北行三十二日,秋冬之间而多南风,船窗晴暖,时对《兰亭》,信可乐也。独孤本携以自随,此卷以归静心,其宝藏毋忽!七日书。
至大间,仆偕吴静心先生北上,得此《兰亭》,与独孤长老所惠本并观,船舱中三十二日,得意甚多。屈指计之,已复七年矣。其子景良驰驿来京师,复出见示,使人眷恋不能去手。噫!静心仙去,其子能宝藏如此,为之感叹。延祐三年七月廿三日书于咸宜坊寓舍。(见《赵孟頫集·续集》,第 252—255 页 ;残本现藏日本东京博物馆)
(6)跋《定武兰亭帖》(五字已损本 ;1309):
《定武兰亭》,余旧有数本,散之亲友间,久乃令人惜之。今见仲山兄所藏,与余家仅存者无毫发差也。至大二年七月廿二日,赵孟頫书。(现藏故宫博物院)
(7)跋王羲之帖(1287):
梁武评书至右军,谓“龙跳天门,虎卧凤阁”,此帖是已。诸家刻中皆未之有。世间神物,岂默有靳惜者,不欲使滥传耶?将好事犹未至也?有能砻片石刻以传远,仆愿供摹拓之役。属奔走南北,此事殆废,不知何时果此缘也。至元丁亥九月七日题。(见《赵孟頫集·续集》,第 251 页)
(8)跋王献之(大令)书《洛神赋》(1322):
晋王献之所书《洛神赋》十三行,二百五十字,人间止有此本,是晋时麻笺,字画神逸,墨彩飞动。绍兴间,思陵极力搜访,仅获九行(一百)七十六字,所以米友仁跋作九行,定为真迹。宋末贾似道执国柄,不知何许复得四行七十四字。欲续于后,则与九行之跋自相乖忤,故以绍兴所得九行装于前,仍依绍兴,以小玺款之,却以续得四行装于后,以“悦生”胡卢印及长字印款之耳。孟頫数年前窃禄翰苑,因在都下见此神物,托集贤大学士陈公颢委曲购之,既而孟頫告归。延祐庚申,忽有僧闯门,持陈公书并此卷,数千里见遗,云陈公意甚勤勤也。陈公诚磊落笃实之士,不失信于一言,岂易得也!因并及之。至治辛酉既装池,适老疾不能跋。壬戌闰五月十八日,雨后稍凉,力疾书于松雪斋。
又有一本,是《宣和书谱》中所收,七玺宛然,是唐人硬黄纸所书,纸略高一分米,亦同十三行,二百五十字,笔画沉着,大乏韵胜。余屡尝细观,当是唐人所临。后却有柳公权跋两行,三十二字,云 :“子敬好写《洛神赋》,人间合有数本,此其一焉。宝历元年正月廿四日,起居郎柳公权记。”所以吾不敢以为真迹者,盖晋、唐纸异,亦不可不知也。(见《赵孟頫集》卷十,第 221—222 页)
(9)跋王献之《保母帖》(1309):
吾旧藏此《保母帖》,郭右之从吾求,乃辍以与之,不意十五年后重见之也。《保母》虽晚出,然是大令无恙时所刻,与世所传临摹上石者万万也。至大二年七月廿日,为范乔年题,子昂。(现藏故宫博物院)
(10)跋王献之《保母碑》(有南宋姜夔楷书题跋)(1287):
《保母碑》虽近出,故是大令当时所刻,较之《兰亭》真所谓“因、应不同”。世人知爱《兰亭》,不知此也。丙戌冬,伯几得一本,继之,公谨丈得此本,令诸人赋诗,然后因识中知有此文。丁亥八月,仆自燕来还,亦得一本。又有一诗僧许仆一本,虽未得睹,已可拟。世人若欲学书不可无此。仆有此,独恨驱驰南北,不得尽古人临池之工,因公瑾出示,令人爱叹。孟頫。(见《书画经典》,第 318 页,现藏故宫博物院)
(11)跋唐人国诠《善见律》(1314):
余十年前于吴中获此卷,盖贞观间国诠书,有褚、薛余风。后有署衔,赵模、阎立本皆在焉。皇庆二年归之兰谷,请善藏之。次年四月廿九日子昂书。(现藏故宫博物院)
(12)跋唐人杨凝式(景度)《夏热帖》(1316):
杨景度书出于人知见之表,自非深于书者不能识也。此帖沉着而又潇洒,真奇迹可宝藏。延祐丙辰岁十一月十三日。吴兴赵孟頫题。(现藏故宫博物院)
(13)题唐人怀素草书《论书帖卷》(1318):
怀素书所以妙者,虽率意颠逸,千变万化,终不离魏晋法度故也。后人作草,皆随俗交绕,不合古法,不识者以为奇,不满识者一笑。此卷是素师肺腑中流出,寻常所见皆不能及之也。延祐五年十月廿三日为彦清书。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赵孟頫书。(现藏辽宁省博物馆)
(14)跋唐人陆柬之行书《文赋》(1298):
右唐陆柬之行书《文赋》真迹,唐初善书者称欧、虞、褚、薛,以书法论之,岂在四子下耶,然世罕有其迹,故知之者希耳。大德二年十二月六日,吴兴赵孟頫跋。(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 元 ] 赵孟頫跋 [ 唐 ] 陆柬之《文赋》
(15)跋唐人欧阳询(信本)《梦奠帖》(1292):
欧阳信本书,清劲秀健,古今一人。米老云 :“庄若对越,俊若跳掷,犹似未知其神奇也。”向在都下,见《劝学》一帖,是集贤官库物,后有开元题识具全,笔意与此一同,但官帖是硬黄纸为异耳。至元廿九年闰月望日,为右之兄书。吴兴赵孟頫。(现藏故宫博物院 ;亦见《清宫散佚国宝特集·书法卷》,第 43 页)
(16)跋宋《淳化阁帖》:
书契以来远矣,中古以六艺为教,次五曰书。书有六艺 :象形、指事、谐声、会意、转注、假借。书由文兴,文以义起,学者世习之,四海之内罔不同也。秦灭典籍,废先王之教,李斯变古篆,程邈创隶书。隶之为言,徒隶之谓也。言贱者所用也。汉承秦弊,舍繁趣简,四百年间六义存者无几。汉之末年,蔡邕以隶古定五经,洛阳辟邕,以为复古,观者车日数百辆。其后隶法又变,而真行章草之说兴,言楷法则王次仲、师宜官、梁鹄、邯郸淳、毛宏,行书则刘德升、钟氏、胡氏,草则崔瑗、崔寔、张芝、张文舒、姜孟颖、梁孔达、田彦和、韦仲将、张超之徒,咸精其能。至晋而大盛,渡江后,右将军王羲之,总百家之功,极众体之妙,传子献之,超轶特甚。故历代称善书者,必以王氏父子为称首,虽有善者,蔑以加矣。当是时,江左号礼乐衣冠之国,而北朝尚用武,其遗风流俗,接于耳目,故江左人士以书名者,传记相望。历隋而唐,文皇尚之。终唐之世,善书者辈出,其大者各自名家,逸其名者不可胜数,亦可谓盛矣。宋兴,太宗皇帝以文治,制诏有司,捐善贾购法书,聚之御府,甚者或赏以官。时五代丧乱之余,视唐所藏,存者百一,古迹散落,帝甚悯焉。淳化中,诏翰林侍书王著,以所购书,由三代至唐,厘为十卷,摹刻秘阁,题曰上石,其实木也。既成,赐宗室、大臣人一本,自此遇大臣进二府,辄墨本赐焉。后乃止不赐,故世尤贵之。黄太史曰 :“禁中板刻古帖皆用歙州贡墨,墨本赐群臣。今都下用钱万二千便可购得。元祐中,亲贤宅借板墨百本,分遗官僚,用潘谷墨,光辉有余,而不甚黟黑,又多墨横裂纹,士大夫或不能尽别。”由此观之,刻同而墨殊,亦有以也。甲申岁五月,余书铺中得古帖三卷 :第二、第五、第八。明年五月,又得七卷,多第八,缺第九。六月,以其多者加公权帖一卷,于钱唐康自修许易得第九卷,始为全书。虽墨有燥湿轻重,造有工苦,皆为淳化旧刻无疑,是可宝也。自太宗刻此帖,转相传刻,遂遍天下,有二王府帖、大观太清楼帖、绍兴监帖、淳熙修内司帖、临江戏鱼堂帖、利州帖、黔江帖,卷帙悉同。又有庆历长沙刘丞相私第帖、碑工帖、尚书郎潘师旦绛州帖、绛公库帖,稍加损益,卷帙亦异。其他琐琐者又数十家,不可悉记,而长沙、绛州最知名,要皆本此帖。书法之不丧,此帖之泽也。予因记得帖之由,遂摭其本末著于篇。(见《赵孟頫集》卷十,第 220—221 页)
(17)题北宋苏轼书《醉翁亭记》(1296):
北宋学士东坡苏公之笔,赵子固家藏旧物也,今为伯田冯先生所得。余在京时尝见此卷于高仁卿家,前后有子固印识,今悉亡之,想为俗工裁去。讵谓神物,而灾亦见侵如是!然而字画未损,尤幸甚耳。或者议坡公书太肥,而公却自云 :“短长肥瘦各有度,玉环、飞燕谁敢憎!”又云 :“余书如绵裹铁。”余观此帖,潇洒纵横,虽肥而无墨猪之状,外柔内刚,真所谓“绵裹铁”也。夫有志于法书者,心力已竭而不能进,见古名书则长一倍。余见此,岂止一倍而已!不识伯田之所自得又几何?元贞二年四月一日持来求跋,聊为草草。(见《赵孟頫集·续集》,第 251—251 页)
3. 观赏押印
有些晋唐宋书画名作,赵孟頫虽然没有在上面题跋,但他却有幸得以观赏,并在上面押有私印,现据文献与实物,考证如下 :
(1)南宋米友仁《潇湘奇观图》,纸本,墨笔,现藏故宫博物院。上押“赵氏子昂”朱文印记。(《书画经典》,第 184 页)
(2)南宋辛弃疾《去国帖》行书,纸本,现藏故宫博物院,上押赵孟頫“松雪斋”朱文长方印,“水邨”朱文半印记。(见同上书,第 284 页)
4. 临或补书晋、唐、宋书画名迹
据文献记载,赵孟頫曾临摹过东晋顾恺之,南朝人张僧繇、陆探微,唐人李思训、王维的画作(见《元代画家史料汇编》,第 148—155 页);他还临摹过唐人《二戏马驹》(同上书,第78—79 页)、韩幹《牧马图》(同上书,第 107 页),北宋郭熙(河阳)《溪山鱼乐图》(同上书,第 79 页)、李公麟《飞骑习射图》(同上书,第 71 页)、王诜(晋卿)《烟江叠嶂图》(同上书,第 74 页)、苏轼《竹图》(同上书,第 89 页)、宋徽宗《水墨草虫图》(同上书,第 116 页),学画北宋僧人华光《梅图》(同上书,第 135 页)、南宋赵孟坚《兰石图》(同上),并且还临过东晋王献之《洛神赋》,隋人智永《千文》,唐人颜真卿(鲁公)《麻姑坛帖》、褚遂良(河南)《枯树帖》(同上书,第 158—163页)。他尤爱临二王法帖,从中不断汲取营养,所摹无数,惜代久年湮,临本存世甚稀,此外,还临唐人书迹,今仅据赵氏自述及实物,考察如下 :
(1)临三国吴人皇象《急就篇》章草书(1309),纸本,现藏辽宁省博物馆,见《清宫散佚国宝特集·书法卷》,第 415—427 页。
(2)临晋人王羲之《兰亭序》绢本,现藏故宫博物院,见《赵孟頫墨迹大观(下册),第 509 页。
(3)临王羲之《兰亭序》,并跋(1312):
月江学士藏《定武兰亭》致佳,亲友多乞之,月江靳固不予,顾求临本于不肖,何耶?皇庆元年人日,过仆寓舍,重以此为言,不敢固辞,援笔书以为赠。(见《赵孟頫集·续集》,第 255 页)
(4)临王羲之《乐毅论》,并跋(1321):
临帖之法,欲肆不得肆,欲谨不得谨。然与其肆也宁谨,非善书者莫能知也。廿年前为季博临《乐毅》,殆过于谨。今目昏手弱,不能作矣,漫题其末而归其子善甫。至治改元四月十一日题。(见《赵孟頫集·续集》,第 255 页)
(5)临王羲之《十七帖》,蓝笺本,故宫博物院藏。(见《赵孟頫墨迹大观》下册,第 523 页)
(6)补唐人临《瞻近帖》。(见同上书,第 525 页)
(7)补唐人临《讲堂帖》。(见同上书,第 524 页)
[ 元 ] 赵孟頫临 [ 三国 ] 皇象《急就篇》(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