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9月28 日,“奇迹·贝利尼家族与文艺复兴特展”在上海喜马拉雅中心美术馆正式开展。
这场展览由贝利尼家族第 21 代传人、贝利尼博物馆馆长路易吉·贝利尼和喜马拉雅美术馆馆长沈其斌共同策展,以贝利尼家族的收藏和达芬奇理想博物馆的收藏为两条主线,展示了由 64 个集装箱带来的横跨 6 个世纪的 459 件艺术真迹。
作为世界三大艺术收藏世家之一,意大利贝利尼家族在 18 世纪开始从事古董生意,20 世纪,贝利尼家族的事业发展至顶峰,从路易吉·贝利尼的祖父开始正式大规模收藏。目前,贝利尼家族已在纽约、伦敦、摩纳哥、威尼斯、佛罗伦萨拥有五座私人博物馆和近两万件艺术品。
集结了文艺复兴三杰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的八件真迹是展览最大的亮点。另外,它还展示了包括巴洛克早期代表人物鲁本斯的作品,以及现当代艺术家安迪·沃霍尔、博伊斯、达利、 杜尚等向文艺复兴致敬的作品。分别按照“蒙娜丽莎的世界”、“贝利尼家族的收藏”、“达芬奇理想博物馆收藏”三大板块,共分为七个展厅进行展示。
我们梳理了这次展览的几大看点:
文艺复兴以来以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为主题创作的作品系列
尽管被认为是达芬奇唯一的《蒙娜丽莎》真迹被永久珍藏于卢浮宫,不过如果想近距离感受《蒙娜丽莎》之美,以及了解这幅画对后世带来的影响力,这次展览的“蒙娜丽莎的世界”是个不错的机会。
展览的第一站是以“蒙娜丽莎的世界”为主题的中央展厅。展厅以古典音乐为背景,在入口处铺设着一块可以互动的镜面玻璃,当人走过时,“水花”会溅开,水面会随着观众的脚步泛起涟漪。天顶使用了AR技术还原了达芬奇理想博物馆的穹顶场景,大屏幕上轮番播出佛罗伦萨和上海的景象。
第一个展厅的展品以创作于 16 世纪的达芬奇佚名追随者的《蒙娜丽莎》以及被认为是达芬奇弟子萨莱创作的《裸体乔康达》(约 1516)为中心,来自后世艺术家致敬“蒙娜丽莎”的作品环绕着墙面进行呈现。
在这里你还能看到来自马歇尔·杜尚的《L.H.O.O.Q》(俗称“带胡须的蒙娜丽莎”);安迪·沃霍尔一组四幅的丝网印刷“蒙娜丽莎”以及萨尔瓦多·达利以蒙娜丽莎原型创作的《达利的胡须》等等贯穿艺术史的蒙娜丽莎。
值得一说的是,重点展出的这幅来自佚名追随者的《蒙娜丽莎》于 1950 年在伦敦被贝利尼家族购买,当时它被认为是达·芬奇的学徒贝纳迪诺·路易尼所作。不过,这幅《蒙娜丽莎》具有卢浮宫画作中的古老复制品的一切特性,你可以近距离地观赏到它。
策展人沈其斌介绍,被放在《蒙娜丽莎》的背面进行展示的《裸体乔康达》来自达芬奇最喜爱的弟子萨莱。这幅画所描绘的是一个不一样的蒙娜丽莎,它展现了蒙娜丽莎的少女时代。通过对比,你可以发现不同时期蒙娜丽莎的不同特点,观察另一个视角下的蒙娜丽莎不失为一种有趣的体验。
复刻贝利尼家的收藏空间
展览的第二个版块以贝利尼家族的收藏为主线。有趣的是,展厅的布置复刻了贝利尼家的原本面貌,五个展厅分别还原贝利尼家族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客厅、餐厅、起居室、私人祷告厅以及收藏厅,搬来了贝利尼家的门框、餐桌、床、柜子、雕塑,以及拿破仑曾用过的摇篮来到展览现场。
在连接“蒙娜丽莎的世界”和贝利尼家族收藏的中间部分,一组三幅的女子雕塑作品呈阶梯状排列,它们所代表的是文艺复兴前后的不同时代,肢体表现力从僵硬到柔美,展现了文艺复兴从“神”到“人”的思想转变。
两幅达芬奇的画像并列排在展厅其中的一面墙上。其中是 2008 年卢卡尼亚古迹博物馆馆长 Nicola Barbatelli 发现的达芬奇《自画像》,画的是达芬奇的青壮年时代。还有一副来自达芬奇的素描《骑士》,据称是贝利尼在一本书的夹页中发现的。这幅画描绘了达芬奇想象中的骑士:画中人的坐骑结合了非洲和欧洲马的不同特征,拿着一把达·芬奇自己设计的一种可以伸缩的枪。
在达芬奇画像前面,陈列着一组贝利尼家族收藏的皇冠。它们来自欧洲多个国家的皇室,基本上由纯银铸造,其中一顶是来自美第奇家族的托斯卡纳大公皇冠。
在展厅中,还能看到来自美第奇家族的挂毯、餐叉和床,以及刻画贝利尼家族三代的雕塑,这些来自传奇家族的物件还原了几百年前上流社会的生活场景。
除了展现贵族阶层之外,透过展厅中的藏品也能看到文艺复兴时的社会生活场景。比如来自贝纳多·贝洛托的《大运河景观》,洛德韦克的《鱼市场》,以及路卡·格莱瓦里斯的《威尼斯广场》。
“神话与较量”——文艺复兴三杰
穿过贝利尼家族的藏品,展览的最后一站以 25 个篇章呈现了来自达芬奇理想博物馆的经典收藏,并重新梳理了三位文艺复兴巨匠彼此之间,及其各自追随者之间的脉络。
不同于贝利尼家族象征权势的红色,这个展厅选用了金色、银色、玫瑰紫红色依次展开,分别代表达芬奇系、米开朗琪罗系和拉斐尔系。
拉斐尔的自画像和米开朗琪罗的雕塑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拉斐尔《自画像》最著名的版本收藏于佛罗伦萨的乌菲奇美术馆。展览现场的这幅拉斐尔的《自画像》创作于 1505 年左右,它由学者吉安·洛伦佐·梅里尼确认为拉斐尔的真迹,并在 1984 年“纪念拉斐尔五百年诞辰”的国际会议上公诸于世。
另一件来自米开朗琪罗的《朗弗兰奇的磨刀工人》创作于 16 世纪。它最初被藏于朗弗兰奇宮内,1751 年,被潘多夫·迪迪视为米开朗琪罗的作品。在 2002 年,意大利艾纳“科尔大学”古典考古学副教授芙拉维亚·奇萨确认了作品的历史出处与艺术背景,确认它为米开朗琪罗的作品,并命名为《朗弗兰奇的磨刀工人》。
除此之外,展览还展出了大量来自达芬奇工作室,以达芬奇为“科学艺术家”视点的创作。比如左撇子达芬奇关于飞行器、枪的创作手稿和解剖手稿;达芬奇早在五百多年前就创作出的蒸汽小人雕像;或许是现代足球雏形的多边形木结构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