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图中所示是明代嘉靖年间一只瓷碗的碗壁残片。这块残片虽然不大,但画的内容却很有意义,反映的是明代中外文化交流的一个经典细节。
从瓷片略有残损的画面看,里面有一个人拿着一根棍子,正在与一只动物周旋。这画的是什么人、什么动物呢?细观动物,身躯高大,体态健壮,有着一头浓密的鬃发,显然是一头狮子。那人物似乎普通,但画师着重画出他有一圈络腮胡须,这种画法是在暗示他是一个来自西域的胡人。整个画面应该是在表现胡人调教狮子。
明代永乐、宣德年间,随着郑和几次下西洋,一举打开了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西方许多新奇之物通过海陆两路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让中国人大大地开了眼界。其中狮子是从西域进贡而来的重要动物之一。
永乐十三年,撒马儿罕国(今乌兹别克斯坦)首先向中国进贡狮子,其后贡狮络绎不绝。早期进贡而来的狮子,被明代官方当作祥瑞之兽看待。这些狮子能在皇宫里表演节目,让看到的大臣们赞叹不已。他们纷纷写诗作赋,以为是皇帝仁德感动上天,所以才有这种凶猛的动物从万里之外来到中国“玉阶”之下翩翩起舞的奇观。
实际上,西方的狮子不可能真的是自愿到东方皇帝面前来跳舞,它们是被西域当地人驯服之后,带到中国来表演的。驯狮必须在狮子幼小时就开始进行,所以能带动狮子表演节目的只能是胡人,而表演也不像诗文中描述的那样优雅美妙。
明代真实的驯狮表演究竟是怎样的呢?田艺蘅在《留青日扎摘抄》中有这样一则记载:
“至嘉靖四十二年(1563)又贡。内兄张子文,时为陕西布政使,亲见之,云:大抵黄色,如金毛狗,而尾长有威。夷人以铁索二条锁之,载以铁笼;命之当堂放阅,则先将大铁桩长可六七尺,钉没地中,方可带索放纵。任其盘旋,不使见犬马之类,恐触其怒也。夷人与之狎习戏舞,偶一犬失逐过前,即狰狞大吼一声,草木屋瓦皆震。此犬仓皇惊仆,不知逃避之所。夷人亦大忙迫,遂收之。官日供一羊,或牛马之肉数十斤。须百夫扛荷(狮子),且伴送夷人五六十名,甚为居民之害。”
可见,真实的驯狮其实并不神奇,“夷人与之狎习戏舞”只是一种长期训练达到的表演效果而已。
也许是因为驯狮表演中有着某种适度的刺激,明代人十分喜欢观赏狮子起舞的场景。真的驯狮表演难得一见,于是民间节庆活动中出现大量人扮的舞狮演出。这种舞狮演出的流行,正是人们喜欢驯狮表演的一种反映。瓷器上大量的狮纹,也为这种喜欢作了注脚。
狮子能够驯服地跳舞,全靠驯狮胡人的悉心调教。但瓷器上的狮纹,几乎都是只画起舞的狮子,极少有兼画驯狮人的。本文所附瓷片的珍贵之处,就在于把驯狮胡人与狮子画在一起,记录下了明代驯狮真实的一面。(作者 李熊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