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若说起海上丝绸之路,大家或许想象的是大船上装满丝绸行销世界各地。其实,若说到海洋贸易中的硬通货,则非瓷器莫属了。
1557年,葡萄牙人在澳门建立了贸易港口,从此开启了对这一地区的殖民,也开启了中国瓷器外销的新篇章。在此之前,中国的外销瓷主要掌控在阿拉伯人的手中,随着葡萄牙人东来,欧洲人首次在中国瓷器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当精美的瓷器运到了欧洲宫廷之后,这些来自东方的珍宝迅速吸引了欧洲贵族的目光。在英文中,这些瓷器被称为“中国-瓷器”(china-ware),此后这个词的含义进一步变化,任何地方出产的瓷器都被称为“china”。
虽然欧洲人迅速燃起了仿制瓷器的热情,但却深受瓷器之谜的困扰。因为瓷器的半透明特性,当时欧洲人就尝试将玻璃粉掺入到黏土中,以期能够造出精美的瓷器。事实上,早在《马可波罗游记》中就有关于瓷器配方的记述,但实际上都是异想天开的东西,并无法仿制。1570年代,梅第奇家族在佛罗伦萨首次仿制成功,但是在瓷器硬度和质量上都难以和中国的瓷器相比。许多人认为,明末清初的天主教传教士殷弘绪将自己在景德镇的观察和高岭土、瓷土样本写信寄到了欧洲,使欧洲人最终获悉了中国制瓷的秘密。但在殷弘绪之前,欧洲其实已经猜到了瓷器的秘密。这个故事发生在当时还是萨克森公国的德累斯顿,而这个传奇的发现背后隐藏着一个传奇的故事。
被捕的炼金术士
德国迈森(Meissen)在欧洲的瓷器制作史上具有无与伦比的地位,因为在这里率先开始了对中国瓷器的高质量仿制,并使迈森成为欧洲瓷器的标志性品牌。然而,欧洲瓷器史上的这一关键时刻却起源于一起荒唐的案件。
1700年,年仅18岁的天才少年约翰·弗雷德里克·博特格(Johann Friedrich B?ttger,1682年2月4日-1719年3月13日)在维滕堡被捕,并被带往德累斯顿。下令逮捕他的是萨克森选帝侯“强者”奥古斯图斯(Augustus the Strong)。这个年轻人表示自己并没有任何犯罪行为,不应当受到这种非法的待遇。但是,奥古斯图斯抓他是另有隐情。这位选帝侯不知道从哪儿听说这位少年是天赋异禀的炼金术师,能够从一些废旧金属和土壤中炼出黄金。炼金术的传言在欧洲回荡了千年,虽然没有人真正成功过,但大多数人却对这种技术的真实存在毫不怀疑。因此,奥古斯图斯要求这位少年为他在德累斯顿炼金,否则的话,他将被终身监禁。
奥古斯图斯听闻的传言并非空穴来风。博特格在柏林期间就曾跟随著名化学家佐恩(Zorn)从事实验。那个时代的化学家们往往都有一种信念,认为世界上存在着一种神秘的物质(Alltinktur)可以提炼出包治百病的神奇药物,又或者通过一种特殊的试剂(所谓的Goldmachertinktur)可以让普通金属变为贵重的黄金。据说佐恩掌握了这个秘密,而这个神秘的配方让年轻的博特格偷走了。普鲁士的弗雷德里克一世也曾希望博特格为他炼金,但因为走漏了风声,博特格得以逃出柏林。谁料才出狼穴,又入虎口,落入了奥古斯图斯手中。
数学家的瓷器情怀
他被监禁在一个秘密小屋中,被迫进行着无望的化学实验。奥古斯图斯派遣了另一位化学家对博特格的工作进行监督,这个人就是恩瑞弗里德·沃尔特·冯·齐恩豪斯(Ehrenfried Walther von Tschirnhaus,1651年4月10日-1708年10月11日)。
相较于博特格,齐恩豪斯已是一名声名赫赫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化学家和医药学家。齐恩豪斯早年曾在荷兰的莱顿大学学习数学、哲学和医学,并于1672年到1673年间在荷兰军队中服役。他在欧洲学术界交游甚广,不仅在荷兰与哲学家斯宾诺莎相谈甚欢,还曾亲赴英格兰与伊萨克·牛顿讨论数学问题。在巴黎的时候,他遇到了同牛顿闹得很不愉快的莱布尼茨,成为后者的终生好友,并保留了大量书信。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他更愿意相信微积分是莱布尼茨的杰作。
除了数学和哲学,齐恩豪斯一直试图揭示中国瓷器的秘密,也取得了一些突破性成果,但没法在一个稳定的基础上重复自己的实验。他向博特格提议,两人一起研究瓷器的秘方。他对博特格说,比起炼金术,找出中国瓷器配方更为可行,而且如果能够制作出精美瓷器的话,也足以给奥古斯图斯一个交代了。在当时的欧洲市场上,精美瓷器的价值并不逊色于黄金、白银,甚至可与白金相媲美。虽然博特格本人对此意兴阑珊,但齐恩豪斯的建议被奥古斯图斯接受了。于是,博特格在一队卫兵的监视下来到了迈森从事瓷器实验。甚至在1706年瑞典军队攻入了萨克森公国的时候也在寻找博特格。为了守住这个“大宝贝”,奥古斯图斯在战争中专门派人将他转移到遥远的黑森林中监禁起来。
探寻瓷器秘方
1707年9月战争刚刚结束,奥古斯图斯就亲自下令让博特格配合齐恩豪斯,在德累斯顿一处城堡中的实验室里与若干化学家、工匠一起尝试仿制中国瓷器。当时,殷宏绪还没有撰写《中国陶瓷见闻录》,这份关于景德镇瓷器秘密的信件直到1712年才达到欧洲。所以当时的主要方法就是对海量原料进行反复试验。1708年1月,他们找到了第一个可操作的配方。在这个配方中,最关键的步骤就是使用了来自施内贝格(Schneeberg)的高岭土和雪花石膏。奥古斯图斯对于这一结果非常满意,甚至为实验室总指挥齐恩豪斯在枢密院中安插了一个重要职位,还要他日后领导一个瓷器生产工厂。齐恩豪斯谦虚地回复国王说,他希望等着一切实验结束,找到大规模生产的方式之后再接受国王的赏赐和职位。
不幸的是,齐恩豪斯于当年的10月11日去世了,整个瓷器解密过程就转交给了年轻的博特格。令人困惑的是,生产瓷器的工作一直处于停滞阶段。1709年3月20日,齐恩豪斯家族产业的管理者梅尔基奥·施坦因布鲁克(Melchior Steinbrück)与博特格签署了一份资产公证书,而在八天之后,博特格突然告知国王奥古斯图斯他已经发明了如何制作上好瓷器的配方。
1709年初夏,德累斯顿工厂开始大规模生产瓷器,并在1710年的莱比锡复活节集市上售卖。与此同时,奥古斯图斯也在迈森建造了一座王室瓷器制造场,由博特格在德累斯顿远程操作,监督生产瓷器。值得注意的是,迈森早期的瓷器颜色发红,更类似于我们常说的紫砂(当时称为 B?ttgersteinzeug,德语中迄今仍用这个词来表示紫砂)成型之后再重新上釉烧制,并且以当时流行的巴洛克风格装饰以银雕。
从1713年开始,博特格进一步改进了工艺,使迈森的工厂具有了生产白瓷的能力,并在随后几年里掌握了釉彩工艺,从此风靡欧洲。博特格为自己的创造深感自豪,甚至认为自己制作的瓷器优于中国的瓷器。无论如何,在欧洲市场上,萨克森瓷器成为一种新风尚和地位的象征。
2010年德国发行了德国制作瓷器三百周年的纪念邮票。邮票所选用的画像由Paul Kie?ling于1880年在Albrechtsburg绘制,其中前方操作实验的就是博特格,而后方带假发坐着的是齐恩豪斯。
为萨克森创造了巨大财富的博特格虽然得到了一所豪宅作为赏赐,但门口仍然站着警卫,并未能恢复自由。因为大公担心他将制瓷的秘方泄露出去,从而影响萨克森在欧洲制瓷业中的领军地位。1714年,被囚禁了将近十五年的博特格最终获得了自由。虽然这位大公对博特格未能找到炼金术的秘诀而愤恨不已,但迈森的精美瓷器为他赢得了巨大财富。然而令人悲伤的是,这位天才化学家却在1719年去世了。这也许是因为他在瓷窑中长期工作,且没有防护措施,身体受到了致命危害,也有人说他是死于奥古斯图斯派去的杀手,在他饮用的葡萄酒中放了致命毒药。据说在他去世之前不久,博特格专门写过一首诗歌来描述他一生的悲惨和国王的贪婪:
国王渴望着黄金的果实,
而这孱弱的双手却难以造就。
只有斑岩和硼砂的结晶,
呈现在国王的宝座前做为祭品。
是的,因着内心的贪欲中,这双手伸向了满载瓷器的大船。
发明权的争议
然而,这个故事并没有随着博特格的去世而告终。他对于制瓷秘密的发现权在他去世后受到了许多质疑。许多业内人士认为博特格窃取了齐恩豪斯的发现——齐恩豪斯去世三天之后他的房间失窃了。人们相信博特格就是窃贼,偷走了齐恩豪斯撰写的秘方。另一些人则认为,博特格是在施坦因布鲁克到达德累斯顿,共同处理齐恩豪斯的遗物时才获取了配方。为了施坦因布鲁克,博特格在掌管王家瓷器制造厂后,将其任命为监督员,还将自己的妹妹嫁给了他。
除了这些蹊跷事件之外,也有一些证人公开指责博特格窃取了齐恩豪斯的成果。当时从迈森叛逃到维也纳的瓷器匠人萨缪尔·斯陶泽尔(Samuel St?lzel)就在1719年证明,齐恩豪斯首先发现了瓷器的秘密,可是因为他的突然去世而未能进一步修订并公之于众。同年,迈森的手工业行会秘书长卡斯帕尔·卜修斯(Caspar Bussius)也明确表示,瓷器的发明不应当归功于博特格,而应当归功于齐恩豪斯,因为前者是从后者那里得到了配方。
1731年,迈森商会会长彼得·莫瑞恩泰尔(Peter Mohrenthal)写道:“整个萨克森都将铭记冯·齐恩豪斯,只要迈森的瓷器厂在中国之外独树一帜,他的声名将永远长存,……因为齐恩豪斯先生是第一个幸运地找到瓷器秘密的人,而有争议的博根特先生只是后来在细节上有所发展……冯·齐恩豪斯先生的去世扰乱了他所有的成就。”
值得一提的是,迈森的制瓷传统迄今仍存。18世纪末的德意志内战不断,曾经一度将规模已达700人的工厂迁到了柏林。而在二战之后,作为战败国的德国被迫将大量设备送到苏联作为赔偿。由于德国的分裂,迈森的瓷器厂成为苏联和民主德国(东德)合营的企业,1950年之后成了为东德创造外汇的主要来源。
因此,无论欧洲发现瓷器秘密的第一人是谁,近三百年前的欧洲人都窥见了中国瓷器的神秘命门所在,使欧洲的制瓷工艺从此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而这个秘密的发现,也对中国产生了影响,尤其是使景德镇许多以外销为主瓷器厂走向衰落,而这是另一个故事了。
迈森在1720年代制作的釉彩瓷器,可以明显看到其整个风格受到中国瓷器的影响,其中彩绘“不伦不类的”中国风与中国制作的“耶稣会瓷”有“异曲同工之妙”。(李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