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时任中科院院长郭沫若认为,李时珍和祖冲之最为合适,但遍寻汇集古人画像的南薰殿和《三才图会》,都没有找到这两位科学家的画像。
周恩来总理指示,“画历史人物,找蒋兆和。”
于是,这个任务落到蒋兆和身上。蒋兆和(1904-1986)出生在四川泸州,是20世纪中国现代水墨人物画的一代宗师,当时,蒋兆和的人物画艺术造诣已经很高。
李时珍从来没有过画像,样貌只有《本草纲目》序言里的一句——予窥其人,晬然貌也,癯然身也。
这个形容让蒋兆和想到了萧龙友先生。
萧龙友是蒋兆和的老丈人,也是当时京城四大名医之一,跟李时珍的身份也算对应,于是,蒋兆和照着萧龙友的样子,画出了这副李时珍的画像。
画祖冲之的时候,蒋兆和的蓝本则是科学家竺可桢。这之后,蒋兆和又如法炮制画了刘徽、张衡、张仲景、僧一行、孙思邈、郭守敬等古代人物的画像。
这一系列古人像中,《杜甫像》是最深入人心的,这幅画是蒋兆和1959年创作的,被纳入高中语文课本,近几年更是因为各种版本的“杜甫很忙”在网上风靡。
这次杜甫画像的原型是蒋兆和本人,在画的右边,他提款道: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千载岂知逢新世,万民欢唱大同时。我与少陵情殊异,提笔如何画愁眉。”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这是杜甫诗《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中的一句。
按诗里的描写,曹霸在开元年间按唐玄宗吩咐,多次登上南薰殿作画,凌烟阁的功臣画象年久褪颜色,而曹将军挥笔重画又别开生面。杜甫所写,大概也是让蒋兆和想到自己,都被安排为历史古人画像,同样的画功了得,又是同样的生活凄苦。
蒋兆和本人的生活,一直以来都贫困奔波,1904年,他出生在四川泸州一个贫困的书香世家,家境贫寒,从小跟着父亲学诗文和字画,10岁就画起了人物像。16岁开始,他辗转在上海、南京、北平、四川等地谋生,给百货公司画各类广告画。他自己在自叙中写过自己这段成长:
“处于荒灾混乱之际,穷乡僻壤之区,兼之家无余荫,幼失教养,既无严父,又无慈母;幼而不学,长亦无能,至今百事不会,惟性喜美术,时时涂抹,渐渐成技,于今十余年来,靠此糊口,东驰西奔,遍列江湖,见闻虽寡,而吃苦可当。”
直到1927年,23岁的蒋兆和遇到32岁的徐悲鸿,两个人一见如故,对绘画的见解不谋而合。之后,徐悲鸿更是让困顿的蒋兆和住进自己的画室,一住就是两年。
徐悲鸿还希望蒋兆和去法国留学,让他跟着蒋碧薇学法语,帮助他申请留学公费,但由于各种原因没能成行,后来,又推荐他到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科任教。
在徐悲鸿的建议下,蒋兆和的人物水墨画彻底转向写实主义。
蒋兆和画中的人,是黄浦江畔的黄包车夫,城里捡破烂的老人,算命的盲人或者被迫让孩子去卖唱的父亲。1942年,蒋兆和他的第一本画册的自序里写:“知我者不多,爱我者尤少,识吾画者皆天下之穷人,惟我所同情者,乃道旁之饿殍。”
这样的蒋兆和的确与杜甫很相似,他们都关注最底层最受苦的人,作品都在描绘生灵涂炭和民生困顿,不同的只是,一个在诗,一个在画。
陈丹青评价蒋兆和:“蒋先生的才,是描摹人物,蒋先生的志,是如实画出他所目击的真实。说他有志于国画,看低了他,说他是现实主义,框限了他——中国文艺高唱现实主义近百年,出几件货真价实的现实主义作品?”
生灵涂炭,无从哀告,只能寄于写实,杜甫的诗也是如此。
蒋兆和画的杜甫,骨骼瘦削、傲然孤寂,在很多人眼里,这就是杜甫本人无疑。能画出如此契合的古人肖像,大概绝非偶然的灵感,也不只是画功的深厚,更多是对杜甫有着很深的理解。
作好画,看透人,蒋兆和所画杜甫和他本人肖像,与其说是鼻眼眉目切实的相像,不如说,是加注了对命运遭遇和对世情灾难的理解后,与诗人杜甫感同身受的神似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