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书画文物修复过程 全色
记者:据了解,中国的书画修复有不同的流派,方法也不尽相同。书画修复的“导则”是如何建立的呢?
杨泽华:是的,中国的地域广泛,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材料、审美等不同,也就使书画装裱修复渐渐形成了不同的流派,许多的专有名词和技法都是不完全一样的。在中国书画装裱修复“导则”编写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这样的问题。“导则”其实没有办法统一这些差异。专家组在讨论的时候,尽量避免某一个博物馆或流派的明显痕迹,选取的是代表整个中国全面性的内容。像名词解释要照顾到南裱、北裱广泛性的称呼,修改了很多的词汇和用语。导则中南裱的内容多一些,北裱少一些。因为在目前国内,南裱受关注更多一些。我们也特别增加北裱的内容,让大家知道北裱的方法。
记者:根据“导则”的流程和方法就可以修复书画文物吗?
杨泽华:“导则”的编写必须有定位,这是特别重要的。读者的定位、内容的定位、专业性的定位。“导则”所面向的是想要了解这个技艺的人群,比如想要学习装裱修复的学生群体。关于书画修复专业性的定义,再比如传统技艺、工具、材料等,看一遍就大致可以了解,是通俗易懂的具有普遍性的定式内容。
但是我们要清楚,每件文物都是有特殊性的,在遇到特殊情况时,在一般准则定式的基础上,要用特殊的处理方法。比如故宫倦勤斋的通景画,海藻胶和化纤纸特别适合这种类型的重彩矿物色大尺幅的绢本画;而董诰的大幅贴落,则使用浆糊和棉纸。同样是大幅的绢本画,这两件画作就用了不同的修复方法和材料。这样对于特殊伤况的特殊处理,不是“导则”包含的内容。未来可以在此基础之上,将针对不同伤况的修复方法梳理出来,是很好的经验总结。
记者:去年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带来“现象级”的火热。日前,习近平主席和夫人彭丽媛陪同来华进行国事访问的美国总统特朗普和夫人梅拉尼娅参观故宫博物院时,来到故宫文物医院,先后观赏了钟表、木器、金属器、陶瓷、纺织品、书画等文物修复技艺展示,并现场参与书画修复体验,又进一步引发了大众对文物修复的关注和讨论。从过去默默无闻地进行文物修复工作,到现在变成广受关注的职业,您认为关注度的提升对修复工作以及行业发展有什么影响吗?
杨泽华:故宫博物院过去就提出“文物医院”的理念,也希望将先进的文物保护的观念推广出去。去年纪录片的播出,今年领导人的访问参观,我们能够明显感受到大众对于这个行业关注度的变化。我们确实还有很多的文物需要保护和修复,也有越来越多的学生报考文物修复这个专业学科,希望致力于这个行业的未来发展。故宫文物医院也计划着,在未来将邀请大众参观。但是,文物修复是一件需要“耐得住寂寞”的工作,需要安安静静地全神贯注,在热度的同时,也一定要保持住原来的工作状态和工作心态。关注越大,压力也就越大,意味着我们要做出更好的成绩来。
(作者 杨泽华,故宫博物院书画修护组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