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虽然有心吐槽明星形式大于内容的附会,但无力于国宝重器光彩夺目的诱惑。国之重器,文化传承。
———豆瓣网友浮世心
央视综艺《国家宝藏》自开播以来,获得压倒性的好口碑。这档综艺聚焦顶级国宝,《千里江山图》卷、大克鼎、战国商鞅方升、《坤舆万国全图》、杜虎符、越王勾践剑、云梦睡虎地秦墓竹简……9家重点博物馆、27件镇馆之宝,每集开头都有九大博物馆馆长整齐亮相的架势,对得起“国之重器”的宣传语。
《国家宝藏》是文博类节目的“综艺化”转型之作。在此之前,《鉴宝》《国宝档案》等传统的电视文博节目,大多停留在“这东西值多少钱,是真的还是假的”之上,而《国家宝藏》定位更明确——— 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在内容上拓展了一个全新的领域:第一次把文博领域跟大众娱乐、综艺形态结合到一起,由明星担当“国宝守护人”的角色,通过短剧演绎每一件国宝的“前世传奇”。
在文本策略上,《国家宝藏》另辟蹊径,避开专业阐释,关注围绕文物的前世、今生的人、事、物,将其置入故事的语境。文物不再是冷冰冰地躺在玻璃柜里,而是与过去、当下、未来的人、事、物紧密相连。“小剧场”大都基于大量史料合理杜撰、合理猜想,增添了妙趣横生的戏剧元素。比如第一集里的《千里江山图》就由图上蔡京的题跋延伸,猜想出一个故事,将节目想传达的历史观和情怀深意融入其中。
“纯粹讲解偏于沉闷、过度演绎却有失分量”,如何平衡人文性和娱乐性,是这类文化综艺首要解决的难题。因此,《国家宝藏》的电视语言和传播模式是值得分析的。比如,起用有公众影响力的明星来讲解文物,文本上拔高立意,将文物保护与“延续中华文化脉络传承”联系到一起,音乐和台词则迎合“全民审美”,十分容易触发观众的情绪沉溺和民族自豪感。但是,文物讲解流于表面、缺少干货(甚至有知识点的谬误)、过于形式主义等等,也是《国家宝藏》让人比较尴尬的地方。作为综艺节目,它是合格的;作为文物科普,却还存在不少的问题。
为什么每一件国宝背后古人的智慧和科技,总能引发观众的震惊和自豪?为什么“择一事终一生”总让人敬佩?说到底是因为读书太少。
不由得产生一个思考:当下博物馆的自身定位在哪里?它的公众态度、公众责任是怎样的?如何更好地进行博物馆价值的阐释?《国家宝藏》在这当中又扮演什么角色?在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正经的文博工作者是如此的人微言轻,不跟娱乐沾点边,还真难以引起社会大众的关注。
想起当年的《我在故宫修文物》播出后,一夜之间有1 。5万人报名去故宫当志愿者。尽管节目不完美,但其引发的社会效应仍值得我们期待。如果未来有更多的人因为《国家宝藏》走进博物馆,那也算节目的一大贡献吧。(作者 治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