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热播之后,大家对“文物保护与修复”这个神秘而寂寞的领域满怀好奇,你知道吗?就在我们身边,在那些盛大的展览背后,有一批默默工作的修复师让那些历经岁月洗礼而斑驳的藏品重焕新生。1月10日至28日间,“理念与方法:广东美术作品保存修复研究展”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昌岗东路)展出,此次展览是围绕广州美术学院材料技法·修复研究室的工作,并邀请省内外相关领域的机构和专家的一次集中展示。
该研究室负责人、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综合材料绘画与美术作品保存修复艺委会主任许炀告诉记者,这次展览的目的是告诉社会大众,究竟用什么方法能够最有效地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这次展览将是一项长期公共教育活动的开端,强调的是知识的普及性,希望广大藏家、画家、美术爱好者能通过这些活动初步了解到一些藏品保存与保护的基础知识,延长艺术品的寿命。”
谈修复:艺术品修复也应该“修旧如旧”吗?
艺术品修复,究竟应该“修旧如旧”——尽量少干预它现有的状态,包括“历史沧桑的痕迹”,只要保证它的状态不继续恶化就好,还是应该“修旧如新”——让修复师神奇的双手挽回时光,让艺术品尽量贴近几百年前它刚刚问世时的模样?
对这个问题,修复界一直有不同的答案,有人说,修复的方式应该符合文物的目的,看它是为了研究性的修复,还是展览性的修复,还是收藏性的修复或者市场价值的提升,藏品拥有者的不同目的,影响着修复方案的制定。如果是为了研究,方案就要尽量保存原貌,保留原始材料;如果是为了展览,就要考虑到坚固和可移动;如果为了上拍场升值,品相要求就占了主导……许炀认为,作品的材质与拥有者的愿望必须得到尊重。
如为“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中胡一川版画和“大自然的回响——林驹作品展”中版画部分的修复,按照要求,在保留历史痕迹的前提下尽量一步到位,所有装裱材料均达到博物馆级别。而在接受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的委托,为其典藏的16幅大型油画进行修复时,最终修复成果却很“新”。许炀解释说,考虑到当时文艺创作的背景,包括画家在内的全国人民表现出审美意识的统一性,从而形成作品的特殊的美学特征。即使把它们放在世界范围内做比较,这种特性也是鲜明的,且收藏这批作品的纪念馆目的在于陈列,在于向观众传达当时的语言环境,因此,许炀及工作团队决定在复原时必须强调“历史真实性”,尽量还原特定历史时代产生的艺术品的审美特征,试图还原创作者当年所追求的“红光亮”的美学效果。
划重点:最难的是给藏品调制“洗面奶”
艺术品修复,最关键的难点是什么呢?
许炀说,不论是中国书画还是油画、西方纸本材料藏品,时间长了都会变黄,那么清洗去黄就是修复中很重要的一个步骤,而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寻找合适的溶剂。
“清洗的过程说起来很简单,但是不能乱洗,就像你们女孩子洗脸,不同的皮肤要用不同的洗面奶,清洗作品也是这样,乱用溶剂的话往往会把原作的信息洗掉,甚至把原作的颜色给洗掉了,这种损伤是不可逆的。所以每一件藏品在修复之前,都要全方位地给它们‘检查身体’,确定它们的‘体质’和‘病情’,然后集合专家给它开‘诊断报告’,为它量身定制最安全、最合适的清洁溶剂。”许炀说。
近年来,许多普通家庭也介入到油画收藏的行列中来,但是所购买的“行画”,过不了几年就变黄,许炀说,这是因为画家用了不合格的光油。“部分画家在制作方式上太过‘随心所欲’,对材料技法科学过度忽视,为中国油画保养留下了重大隐患。
谈意义:
许多展览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典藏修复工作的支持
通常来说,展览的对象都是艺术品本身,虽然展出的作品中有很多是在展前经过特别修复的,但对于修复的过程和修复的技术,并不会特别呈现出来。这次为什么会专门举办一场关于修复工作的展览呢?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专职副主席、秘书长王永在展览的开幕式上指出,在全国范围内,省级美协成立综合材料绘画与美术作品保存修复艺委会是非常罕见的,但广东能够在这一方面走到全国先列,这是因为广东百年美术资源积累了大量优秀的经典作品,具有修复研究的客观需要;广东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对作品的保护有特殊的不利因素,需要特别研究;同时广东的装裱修复技术具有经验与实力——当国内还没有完全普及文物保护与修复意识时,广州美术学院就已经开启了这个研究方向,归属于美术馆的广州美术学院材料技法·修复研究室是国内第一个对油画修复和综合材料技法进行科研、教学、实践的学术单位,近年来许多展览的顺利进行,都与其典藏修复工作的支持分不开。研究室同时是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综合材料绘画与美术作品保存修复艺委会主任单位,本次展览是艺委会成立后的第一个大型学术活动。澳门文物保存修复学会是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的协作单位。三个学术单位共同筹划展览系列学术活动,期望引起公众对艺术品保护事业的关注。
在展览开幕当天,来自中国美术馆修复部、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文物保护修复学院、澳门文物保存修复学会、广东省博物馆、广州艺博院等单位的数十位专家学者围绕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进行了研讨。
看展览:油画、书画、金漆木雕的“病史与康复报告”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是国内较早推动藏品保护修复与研究的机构之一,早在1999年,就成立了材料技法·修复研究室,最初是在油画修复、美术品保护、材料技法方面积累了经验,后来在2015年又在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支持下落成了环境大为改善、设备较为完备的“广州美术学院美术作品修复保存研究基地”,除了油画修复和中国书画修复外,也结合藏品特点,发展起纸本和木雕修复,国际合作与对外交流日益密切。
在广美美术馆夹层,展示着修复所用的工具,而二三层展馆中,则分门别类地展示着油画、西方纸本艺术品、中国书画、潮州金漆木雕所使用的材料工艺,通常会分别遇到哪些病害,进行修复的基本技术步骤,以及修复后的保存和使用条件建议。当然,少不了藏品修复前与修复后的图片对比,看起来真是判若两“人”,重获新生。
此外,观众们还能看到许多有趣的知识,例如西方油画修复工作与中国书画装裱技术的发展史,美术作品保护修复中用到哪些“黑科技”,专家们装裱书画的实际案例与心得体会,除了文字与图片资料外,还以多媒体的方式在展厅中播放。
修复工作者们研究的成果也以论文的形式向公众开放,在一篇《岭南地区自然环境对纸质油画的老化影响》前,不少观众用手机拍照留存。
许炀告诉记者,“艺术品修复是一个跨学科的专业,它涉及美术、历史、化学、物理、材料学、图像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其原则理论略显枯燥,施行方法十分繁复。我们希望本次展览能为观众打开一扇窗,让大家通过这个窗口看到一个艺术与科学循环不断的美妙精神世界,同时能够发现一群默默奉献、保护这个精神世界的能工巧匠,了解他们的平凡工作中蕴含的社会意义,他们的日常思考中体现的人文价值。”
记者手记:
我在美院体验修文物
展览开幕半个月前,信息时报记者应邀来到广州美术学院美术作品修复保存研究基地探班,近距离观看与体验修复师们的日常工作。
潮州金漆木雕的保护修复是广美美术馆的重点工作之一,修复研究室从2006年就已经开始有关的调研与修复试验,计划中,2018年会有一次“乾坤戏场——广州美术学院明清潮州金漆木雕研究展”,大量的相关修复工作从2017年开始启动,当天记者看到的,正是修复团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潮州木雕修复。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修复木雕之前,工作程序包括调研、记录、建立档案、制定修复档案等,对于主体木结构、局部木结构、金箔与漆层及附件都有不同的修复要求。例如,一开始在调研过程中,就要收集整理木雕上掉落的碎片,并进行木材树种鉴定、金箔成分鉴定、漆成分分析等,对已经丢失的木结构配件,分两种方法对待:不影响整体结构稳定的,暂不重新配制构件;对已经影响到整体结构稳定的残损,在有参考依据的前提下,按照木雕自身风格重新制作构件,给予装配并做仿旧处理,使木雕整体结构牢靠完整,但新制作的构件不补漆、不贴金,保留原木色泽,以与原件做出区分。
修复过程更是细分为初步清洁、精细清洁、去除烟熏和油污、固化糟朽部位、封闭裸露部位、去除锈蚀铁钉和锈污、矫正变形构件、除虫、整体松脱构件榫接拼装,粘合脱落的小型构件,替换完全损毁的部件,剥落漆层复位,加固,局部推光等。一件约半米见方的金漆木雕神龛,要经过近两年的时间才能完全修复。当然啦,记者当天体验到的只是最初也最简单的“初步清洁”步骤。
虽然是最简单的步骤,也有许多门道。首先将戴着塑胶手套的双手伸进全封闭的清洁机中,用特制的吸尘工具处理木件表面的浮尘,然后用蘸了蒸馏水的棉签一点一点把构件雕花深处的积尘和霉斑擦净,不但需要足够耐心,还需要一定的技巧。就连弄脏的棉签都不能乱扔,清洁步骤中所有除下的灰尘垃圾,都要统一回收,最后整体称重,保证灰尘、棉签与构件本身的总重量与清洁之前的构件重量一致。
这些灰尘里也包含着文物的信息。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从对这些灰尘的分析中,能够判断木雕原本的存放条件与功用,例如是否有烟熏祭祀的痕迹,是否在某个特定时间段放置在室外以致沾染了某种花粉等,“所有的一切,都能对我们讲述藏品的故事。”(记者 冯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