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作为拍卖行业的重要人物,张宗宪不仅经历了拍卖界的浮沉变化,更是在古玩收藏界的起起落落中,书写着自己的收藏人生。这个大名鼎鼎的“1号先生”,几乎就是中国文物拍卖行业的“活化石”,丰富的竞拍经验造就了他的专业素养、以及他的技巧。那么面对世人眼中并不那么“纯洁”的收藏市场,以及市场中的“假”现象、乱现象,张宗宪是如何应对的呢?让我们一同在他的趣闻分享中,探寻收藏市场的生存之道。
一只碗的传奇
马未都:关于张先生,我先讲一个江湖上的传闻。这本书(指《张宗宪的收藏江湖》)里收录了这件东西,就是杏林春燕珐琅彩的那个碗。1985年在香港头一次拍卖,台湾有一个买家咨询他,说这个碗我有点喜欢,能不能买?张先生说这个碗是很不错,但是碗心有一点点划痕。然后这买家就放弃了购买的意愿。张宗宪用100万港币加佣金110万港币买到手。台湾买家就问:你不建议我买,为什么你买?张宗宪说:我不在乎那个划痕。1985年,100万是个天文数字。大概到2006年,这个碗在香港苏富比(微博)重新拍卖,最终以1亿3000多万,加上佣金1亿5000万成交。100万到1亿5000万,中间有漫长的道路,都在那一瞬间实现了。那天张先生很大度地说,中午饭你们都不要跟我抢着买单了,我请你们吃最好的上海菜。
我举这样一个例子说明什么呢,说明一个人首先要有承受。如果知道后面有1亿5000万,你当然敢砸锅卖铁都买那个碗,但问题是你那时候不会知道这个结局。所以,买东西是有承受的。
张宗宪:第一你要跑拍卖行,全世界的拍卖行。首先东西你看得到,看得到还要买得到,买得到还要买得起,买得起还要藏得起,藏得起还要卖得出去,卖得出去还要赚钱。要买货有个“三字秘诀”,第一是真善美,第二是真精新。第一要“真”,真都是真的,明朝好多真的;第二要“精”,精的有多少,鸡缸杯就是精的;精了之后还要“新”,什么叫新?不是“新旧”的“新”,是要东西保存得一点瑕疵都没有,这叫新。
马未都:我们也知道,拍卖这种销售方式本身不是中国的。中国人过去都是拉袖子,甩开袖子一摸手指头,当众都不知道花了多少钱。中国人过去的生意都不是太明的,这种明的生意还是希望能传授给我们,但需要一个很长的适应过程。
真假之间的游走
张宗宪:有句玩笑话说,每一个收藏家开始一定是被骗的,被骗后懂了一点一代一代传下去。我从小被人骗到现在。
马未都:张先生讲这个江湖,“骗”这个字本来是一个动作,后来引申到人的谎言。生活中是这样,谎言我们也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成心的欺骗,还有一种是你理解力不够,人家没有说瞎话,而是你不懂。比如张先生说这碗里有个划痕,属于理解力有问题,不属于他的表达问题。所以我觉得在这个行业里,老是纠结于骗来骗去,其实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要自己去修炼,去学习,这是很重要的。
张宗宪:所以买东西一定要买好、买贵、买精,好的东西不怕贵。普通的东西再放100年还是普通的东西,可是要睁大眼睛不要买假货,要多听、多问、多学、多看。有空多到大的拍卖行,他们展览不要钱,随便看。多跑博物馆,看看博物馆的东西,有好处、有进步。
马未都:刚才张先生讲了很重要的话,比如他讲收藏的“真谛”,先是被骗,然后骗自己,然后再骗别人,循环往复以致无穷。但是他在这个行业里摸爬滚打这么多年,每次去拍卖会,还是非常认真地做功课,这一点是有目共睹的。所以有很多他说的感悟貌似玩笑话,实际上是人一生中积累下来的经验。很多人都说你们那个行业不好,我说为什么不好啊?他们说你这个行业尽卖假货。我说,收藏就是在“真假之间游走”,玩的就是眼力和心跳。这个“收藏江湖”中,要学会辨识这个世界,在辨物的同时辨人,在领略物的同时领略人,继而领略我们的这个世界。
文化向心力的复归
马未都:我们为什么对经验感兴趣?知识是共有的,经验是私有的。如果想积累经验,必须得花费一个不可改变的坐标,叫做时间。这都是你内心知道、别人并不知道的事情。
张宗宪:为什么古董昂贵呢?就是你有我没有,我有你没有,没有一件是相同的。所以你到国外去看,到所有的古董店去看,多到故宫去看一看,这个没有什么坏处。对于这些收藏,我以后一定要把最好的东西留给社会,捐给博物馆或给美术馆。
马未都:我觉得张先生说的都是肺腑之言。近代以来,我们的文物是以奔涌之势向外流出的。从改革开放开始,开始有文物一点一点往回流,以至形成洪流,大批的文物归来。比如外销瓷,其实是我们的文化,是我们的文化自信,是我们当时的文化强国向外输出的;今天它又回来了,二三百年以后回来省亲,说明我们整个收藏领域、文物领域、文化领域逐渐开始壮大,所以我们在这个时间点上,开始呼吁文化强国一定是有道理的。
(实习生王静姝根据嘉德艺术中心“畅谈收藏江湖暨《张宗宪的收藏江湖》新书发布会”内容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