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1960年3月,台湾某文化单位曾在台北市新厦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兰亭展览会”,展出各本兰亭序墨迹、拓片,以及关于记载兰亭故事的书籍、图绘。在这宽敞幽静的展厅里,但见山水花鸟,栩栩如生,人物素描,流水行云,工笔写意,墨色丹青,白描写生,似幻似真,毛笔书法,龙蛇遒劲。一幅幅书画,一件件实物,一个个故事。来自四面八方、各路门派的文人墨客,徜徉展厅,目不暇接,一边眉飞色舞地欣赏,一边交口翘指地称赞。让大咖们云集并流连忘返地参展作品,除了单位的馆藏外,包括《宋拓定武兰亭》及明代沈周《画兰亭图》等珍品在内的展品,却大多是丁念先“念圣楼”的藏品。
丁念先(1906—1969),上虞人,原名守棠,字念先,斋号念圣楼(取丁念先与夫人谢圣镛各一字而成),擅长书画,尤精于隶,曾加入海上题襟馆,后从丁辅之、高野侯等人另组古欢今雨社,历任中国画会总干事等职,其“念圣楼”之书画文物与古籍碑帖庋藏量丰质精,殊为可贵。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丁念先生于张岙。父亲丁静斋,守先人遗业,耕读传家,酷爱书画,为乡里敬重;母亲谢氏,相夫教子,懿德淑世,生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长子丁念先、次子丁煦棠、三子丁树棠。正是辛亥革命与新文化运动之后,农村里稍有实力的人家都想把儿女送到外面读书,所以,丁静斋与谢氏含辛茹苦,节衣缩食,发愤将三子培养出山。
丁念先自幼聪颖,深获祖母喜爱。6岁时,祖母请来名儒谢梅先,在宗祠自设家塾培养他;1917年,丁念先完成小学学业,1918年赴绍兴就读中学,1921年在上海修完了四年旧制中学学业,遂留在上海发展。
1921年7月,丁念先得张国庆引介,拜访吴昌硕,并将所习隶书请吴昌硕指正,吴昌硕见之甚为夸赞,因当时已不收门生,经吴昌硕推荐,年少的丁念先加入“海上题襟馆金石书画会”,成为这个重要书画雅集最年轻的成员之一,并转为介绍丁念先拜入善写隶书的名家骆亮公门下,后继随褚德彝、高野侯二名家游,艺事猛进。同年,他与刘文渊、许铸成租用了金石书画会的一间过街楼作为画室,另组“上海青年书画社”,让10余位有志书画的年轻人白天也有学习研究书画金石的场所。翌年,由丁念先牵头,对外成立“书画函授部”和“面授部”,致力推广书画教育,由此开启书画传奇的一生。
1922年,丁念先考入一所私立大学国学专修科就读;1926年,因为该所大学发生学潮而停办,21岁的丁念先便辍学就业。此年,“海上题襟馆金石书画会”也停止活动,丁念先便与丁辅之、高野侯等另组“古欢今雨社”,延续书画会命脉。
1931年,丁念先26岁,应教育部举办之未定案专科以上学校学生甄试,准予延续就读大学四年学业,于9月进入上海正风文学院中国文学系继续深造,专攻文史,尤好金石考据之学;毕业后,加入新创立的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画家学术团体“中国画会”,画会会址最初设在龙华路(今雁荡路),由钱瘦铁主持会务;后迁至威海卫路(今威海路)674号,改由贺天健主持,丁念先与张大千、王一亭、孙雪泥、熊松泉、钱瘦铁等分别担任该会常务委员、监事委员和执行委员。1934年11月10日,由他牵头创刊《国画月刊》,共出12期,另出版《现代中国画集》。
在沪期间,丁念先还担任了中国画会执行委员兼总干事、中华艺术教育社监事、中华全国美术会理事、中国画会常务理事。1938年上海战乱时,他带了一批流亡学生回到故乡上虞,接办春晖中学,供这些年轻的孩子读书,在此期间,他蓄起胡子,因此被学生称为“丁胡子先生”。这一年,他还曾奔走乡里,为抗日军队筹募军需物资。除此之外,丁念先还曾任职于上海市教育局、社会局,主管上海的文艺界、出版界工作,并在故宫博物院古物南迁时,担任行政院驻沪监盘委员。
1949年3月25日,上海美术馆筹备处、中国画会、青年画会在八仙桥青年会举行美术节庆祝会,推举丁念先等为主席团成员。此时,丁念先已成为上海艺坛代表性人物。1949年5月,丁念先到台湾。在台期间,丁念先依旧致力于书画事业,他与王壮为等12人发起组织“中国艺苑”,成为1949年后在台中国书画团体的滥觞。
1962年9月28日,由丁念先牵头发起成立“中国书法学会”,以继承传统书学,达成弘扬光大使命宗旨。
1967年,丁念先担任第22届台湾美展书法类评审委员,并参加日本名古屋书道联盟访问团与“中国书法学会”合办的书法展。
1968年3月,丁念先赴菲律宾襄赞文物展览中国馆工作。同月,《艺坛》杂志创刊,他出任主编。后又独立创办《新艺林》双月刊并担任主编,该刊的印刷质量及内容都为当时艺术刊物之冠。
1968年8月,丁念先因病逝世,享年64岁。
丁先生襟怀坦荡、清贫高洁,一生潜心书画,嗜之如命,为传承弘扬书画文化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他的隶书一直被书法界公认为自民国以来可与于右任的草书分庭抗礼,二人并列为“艺林二绝”,并有“隶书圣手”之称。台湾学者涂璨琳曾这样评价道:“在包括于右任在内的台湾众多名家之中,丁念先先生无疑是一位有独特风格的书法家,其隶书造诣,在台首屈一指,恐怕环顾海内外,还没有人能够超越。”
在他最后的日子里,虽然患有肝疾身体不适,但心系《新艺林》出刊,欲待第5期发稿后再延医诊治,没想到竟因而延误就医时间,待送入荣民医院时已呈不支,抱憾离世。
在收藏上,丁念先几乎花了所有的积蓄来购买古籍善本和碑帖,他当时收藏的“《兰亭书序》四种”“唐寅《落花诗册》”“董其昌《行书册页》”“朱彝尊《隶书词》”等,均为稀世珍品。他后来到台湾之前,共将收藏装了40大箱,寄存于震旦大学图书馆,未搬到台湾,也算捐赠国家了。
丁念先先生虽然后来身在台湾,却一直深深眷恋着大陆家乡和父母兄弟。他在自己的书画作品中总是会落款“上虞丁念先”,这五个字蕴含着丁先生对家乡上虞的热爱与无尽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