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八方弦纹盘口瓶
清荷
人物名片
郦越宁,杭州萧山人,1960年生。现任杭州南宋官窑研究所所长,兼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陶瓷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协会陶瓷分会理事,浙江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杭州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副会长,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从事陶瓷工作三十多年,对南宋官窑的研究与仿制有独特的造诣。2013年获“中国陶瓷历史名窑恢复与发展贡献奖”;2017年获首届“杭州工匠”称号。
南宋官窑,是我国宋代“官、哥、汝、定、钧”五大名窑之一,至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南宋官窑烧造青瓷的精妙之处不在于它的装饰,而在于它如玉般庄重、典雅、神秘的自然美。
位于萧山金城路的南宋官窑研究所,成立至今已有32年,担任所长的郦越宁,不论严寒或酷暑,30年来烧制瓷器几乎从无间断。现如今,58岁的他仍然觉得,最美妙的时光,还是与瓷土相伴的每一天。
遵循传统手工技艺
1978年,刚刚高中毕业的郦越宁进杭州瓷厂学艺,被分配在南宋官窑试制小组工作。当时,杭州瓷厂承担了南宋官窑的恢复试制任务,仿官窑灰青釉和月白釉二类试制品研制成功。1986年,杭州南宋官窑研究所成立,同年研制成功南宋官窑粉青金丝纹片瓷。
杭州南宋官窑研究所曾于1988年赴日本举办展览,并接到一个30多万元的大订单——在展出的作品里掏出几件进行大批量生产。当时老厂长把这个任务交给了郦越宁,“展出的作品已经是百里挑一,大批量生产更是难上加难。”任务艰巨、时间紧迫,老厂长传给他的几块南宋官窑残片,郦越宁反复揣摩和研究。
带领30多人的团队,花了整整10个月时间完成任务,这期间的滋味只有郦越宁自己知道,“南宋官窑的烧成会遇到许多问题,当时官窑与日用瓷一起搭烧,由于两者温度不同、火候很难控制,官窑常常会产生两种状态:一是‘吸烟’,瓷器某区域发黑、烟熏状无法清除;二是‘起泡’,瓷器表面有一块凸起起泡,只能直接报废。”
恢复南宋官窑的精髓
由于没有对南宋官窑有真正进一步的认识,当时郦越宁每天的工作就是完成订单,无论是制作工艺的研究还是具体的产品造型设计,都难以下手。
郦越宁说,“那时虽说做瓷器20多年,但和南宋官窑相比差距实在太大,我们认识到做传统的工艺还是要接近古代的工艺技艺,因此开始重新进行研究。”杭州地区没有会这项手艺的老艺人,郦越宁带着自己的团队骨干去到龙泉、河南等地学习手工制作。
北京故宫于2001年举办了中国五大名窑真品与仿品展,南宋官窑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在参展的同时,也发现了其中的问题和差距。“当时我们做的都是一次釉,胎釉都很厚,而南宋官窑应该是薄胎厚釉。瓷器并不是每个地方一样厚,如何通过利用力学原理来解决器型变形、缩釉等问题?”据郦越宁介绍,从北京回来后,团队开始一起攻克这个问题,从配方到工艺一一试制、调整,前后8年时间,3000多次的试验,2009年,“单次釉”终于成功升级为“二次釉”。但是,恢复官窑的精髓,需要“三次釉”。有了“二次釉”的稳固基础和实战经验,“三次釉”瓷器只花了近三年就研制成功。
2013年,团队研制出的作品,在工艺上甚至已经过南宋官窑,瓷土胎体最薄处不到0.05mm,薄到可以透光。
做南宋官窑的践行者
从拉坯、修坯、定型到素烧、上釉、烘干,其间的步骤反复多次、枯燥乏味,郦越宁却次次亲自上手,“自己不上手就不知道具体哪个环节或步骤出了问题,比如同时上釉,放在釉料里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法,不亲自动手就算有窍门你也找不到。”在他看来,手法上的细微差别,烧出来的瓷器就会产生瑕疵,“我们一直注重的是整个工艺过程,细节决定成败。”
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大师、南宋官窑工艺研究的践行者,郦越宁一直在探索,经过多年努力,他的青瓷作品在创作理念上,除了忠实于南宋官窑传统器型外,更融入了个人的探索思考,颇具禅意的作品体现出天人合一的宋瓷美学境界。
三十余年的磨炼,他不忘初心,坚持不懈。凭着自身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他希望将古代技艺挖掘、保留下来,同时,符合当代人的审美和使用习惯,和高科技相结合,创新开发出属于这个时代的产物。“保护与传承,发扬好南宋官窑这张杭州历史文化金名片,是我们每一位手工技艺者的责任与义务。”郦越宁说。(记者 孙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