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大伯的相册里夹着一件宝贝,是一张计划经济时代的冰票(见图)。票面上写着“一百公斤食用冰”,折合“人民币六元”字样,还有毛主席的最高指示“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小小纸张里面,珍藏着他那些年满满的回忆,睹物思人,时光把我们带回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那时国家实行计划经济,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改革开放之前的一个特殊的时期,许多生活用品和资源分配都依赖于政府统一规划。其分配形式主要通过票据,如粮票、油票、布票等,凭票到供销社支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由政府统一组织,开展了规模浩大的“挑河”工程。“挑河”主要是利用人力来实现河道的清淤工程。由于当时机械化水平低,只能依靠肩膀、箩筐、铁锹。按上级指示,任务一层一层派下来,派到村上生产队,每户人家须出一个劳动力。奶奶家里特别穷,挣的工分几乎养不活儿女。大伯便自靠奋勇要去挑河。
不得不承认,那时候经济条件差,人们普遍吃苦耐劳。家里的生活用水,基本靠挑。可是“挑河”却不是一担两担的事,而是从早挑到晚。乡下人本性淳朴,绝不偷奸耍滑、拈轻怕重。由于本村这一组全是半大小伙子,承担的任务也比较重,都是实打实地把淤泥从河底挑到河堤。大伯他们每次都能出色、而且超额地完成任务。过了一个月左右,奶奶十分牵挂儿子,心想这孩子别被压痨了,就托人捎口信让他回来,请邻居换他几天。没想到大伯第二天一大早就气喘吁吁地跑回家,怀里揣着一袋饭,说是坚决不回来,最大的理由是:“挑河”挣的工分多,可以有一口饱饭吃。然后又赶着去了工地。
那天38℃高温,这一个来回的折腾,小伙子也顶不住了,虽然当天上级临时规定,上午10点半就提前收工,结果临收工那会,大伯还是晕倒在了河堤上。上级领导听说情况之后十分关心,考虑到他们小组成绩出色,特地奖励一张冰票。
怀着激动和光荣的心情,村民们把冰票领回来,结果却没人舍得用,都想换成粮食,公社却坚决不同意:这都是计划的事,谁敢私自调换。大家商量来商量去,最后一致决定:这票咱收着,冰就捐给国家吧。天热,那都不是事儿,只消跑到井边上洗把澡就舒服了。就这样,这张冰票就留在大伯的手上,一直没有机会花出去。
而现在,一只颤抖的手掌,托着这张褶皱的冰票,上面寥寥数字,写满了那个时代的纯朴。还有一枚鲜红的印章,镌刻着一代人吃苦耐劳的精神,永难磨灭。(作者 许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