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北大西北侧,有一池春水。池边绿树掩映,小桥流水,别有一派幽静与闲适。在池边还有一块石刻,上书“鸣鹤园”。鸣鹤园的来头不小,在清代,它是皇家“赐园”之一,代表了当时园林的最高艺术,嘉庆第五子惠亲王绵愉,曾是当年的主人。如今,在鸣鹤园东侧,立有一栋古色古香的建筑,门前建有晷盘与晷针,这里便是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的所在。
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
为何名为“赛克勒”?这源于博物馆是在美国著名艺术品收藏家、慈善家亚瑟·姆·赛克勒先生的赞助下修建而成。在充满古意的展厅里,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副馆长曹宏讲述了这座建筑的往事。
赛克勒家族不仅在美国医药营销等领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们还在艺术以及慈善方面成为美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重要推手。出生于1913年的亚瑟·姆·赛克勒,后来对亚洲艺术情有独钟。1965年,他设立了同名基金会,用以向公众展示超过1100件包括中国礼器、青铜器、瓷器、佛像在内的中国艺术收藏。上世纪八十年代,亚瑟·姆·赛克勒在美国多座城市捐助修建了博物馆,在哈佛大学以及华盛顿,都有以他名字命名的博物馆。
亚瑟·姆·赛克勒曾多次表达希望通过提供一座具有现代博物馆学特征和功能的博物馆来帮助中国保存和保护丰富的文化遗产,并通过教学培养考古学家和博物馆学家。1984年,在遍寻中国大陆之后,亚瑟·姆·赛克勒与北京大学进行了初步沟通,打算在北京大学捐建一所博物馆。1986年9月8日,赛克勒和北京大学时任校长丁石孙签署了意愿书,并举行了奠基仪式。
曹宏补充说,“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也与北京大学一直以来成熟的考古学体系以及精良的藏品有极大关系。”经过几年的建设,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在1992年建成,经过一年的试运行,在1993年5月27日,正式对外开放。可惜的是,赛克勒先生于1987年去世,没有见到博物馆的建成。但是,赛克勒的夫人一直关注着博物馆的发展,2013年,赛克勒夫人被聘为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名誉馆长。曹宏说,“今年是博物馆成立25周年,博物馆正在筹划25周年的纪念展,过几天,赛克勒夫人也会到北京,参加纪念展。”
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走过了25年的发展历程,时间虽然不算太长,但通过馆内的藏品,可以追溯到更早的历史渊源——1922年成立的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当时,北大国学门内设编辑室、考古学研究室、歌谣研究室以及明清档案整理会等部门,同时又特辟陈列室,陈列收藏的古器物及金石、甲骨拓本等文物。如今馆藏的许多精品便是当年师生们的旧藏。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燕京大学史前博物馆的部分藏品并入北大,同时北大也有不少藏品并入其他学校和机构。后来,北大考古专业的师生在各地进行考古发掘工作时带回的教学标本,亦成为博物馆藏品的重要来源,
赛克勒博物馆拥有13000余件藏品。藏品大致有四个来源:一、北京大学在1952年设置考古专业之前的收藏;二、前燕京大学史前历史博物馆的藏品;三、考古专业建立后从田野发掘现场带回来的教学标本;四、博物馆筹备期间各地文物、考古机构赠送或调拨的展品。
对于一家高校博物馆来说,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如今正值北大120周年校庆,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也正在举办“寻真——北京大学考古教学与科研成果展”。这个展览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师生参与的历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为主线,展现了博物馆丰富的收藏以及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在考古学方面的成绩。
在主题介绍中可以发现,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几乎每年的全国十大考古发现,都有北大考古专业师生的身影。在今年4月份评选出的“2017年十大考古发现”中,新疆吉木乃通天洞遗址的发掘,就是北大考古文博学院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共同完成,这也是新疆境内发现的第一个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
在展厅,有三件精美的展品并排展出,吸引了众多关注的目光。曹宏介绍说,“这是当年的旧藏。”最左边的是一块名为“三色云”的甲骨,它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这块甲骨的卜辞中提到了云、雨和祭祀,特别提到了“三色云”,由此得名。它是著名古文字学者容庚早年为燕京大学购得的千件甲骨中的一件,卜辞清晰优美,是研究商代祭祀和天象不可或缺的资料。
甲骨
中间的是“太禧”铭盘,瓷盘胎质细腻,卵白色釉光泽温润,盘心印有独龙戏珠纹,纹间印有对称的“太禧”二字。卵白釉瓷就是元代的“御土窑”,卵白釉瓷器中带“太禧”款的绝少。-
另一件是佉卢文井阑石刻,佉卢文是一种曾流行于中亚地区的文字,约在公元2-3世纪传入西域的于阗、鄯善和龟兹等王国,大约消失于公元5世纪中叶。佉卢文井阑石刻发现于洛阳汉魏故城附近,于1924年由北京大学马衡教授从洛阳古物市场收购。这个刻石是佛教是印度佛教传入中国的最早证据之一。
在展厅,人们还能看到一个极为熟悉的文物:鹰鼎。这座鼎以鹰为形象,鹰的双眼炯炯有神,大有睥睨天下之势,在外形上,又有着呆萌的外形,这件文物在《国宝会说话》中一经亮相,就“捕获”了无数粉丝。鹰鼎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是当之无愧的国宝,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远古时期”的展厅中,可以一睹其真容。曹宏介绍,其实,这件宝物最初是由北大收藏,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中国历史博物馆(国家博物馆的前身)建成,要做新的陈列展览,鹰鼎便从北大借到了国家博物馆。而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展出的正是鹰鼎的复制件。
鹰鼎
在博物馆名称中,除了“考古”还有“艺术”二字,因此,艺术展也是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的重点之一。2007年开始,一位美国教授向博物馆捐赠珍贵的西方版画,他以此希望学生能够开拓视野,了解西方的艺术。十一年间,他不间断地捐献了500多幅版面。今年秋季,博物馆将举办这位教授新捐献的版画展。
曹宏在高校博物馆服务多年,对于高校博物馆深有感触,高校博物馆有它的特殊性,它要兼顾教学科研,还要为社会公众服务。“高校里的博物馆,不仅属于学校,还属于社会。”因此,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在管理上也与其他博物馆有区别:面对不同的群体,就会有侧重,比如面对学生时,会将课堂搬至展厅,甚至如果相关专业的师生有需要,博物馆还会第一时间开放库房,帮助师生做研究。另外,博物馆如果有展出,还会鼓励学生参与,“这次‘寻真’特展,整个过程都对学生全开放,把学生培养与展览相结合。”(姜君宝)